葫蘆絲文化藝術的市場地位
葫蘆絲生產成本在15-30元之間,民間家庭作坊生產的葫蘆絲價格在100元-180元之間,“福德全牌葫蘆絲”價格在150元-380元之間。2004年的文化普查顯示,梁河縣猛養鎮有8個葫蘆絲家庭作坊。2004年,* * *生產銷售葫蘆絲2100件,經濟凈收入120000元,德泉楊蒙藝術工作室生產銷售葫蘆絲9800多件,經濟凈收入16544。民間家庭作坊生產的葫蘆絲主要在德宏州、縣的鄉(鎮)、村銷售。銷售方式為批發零售,部分批量生產後發往廣州、西雙版納、四川、湖南等地。單價根據制作的材料質量從40元到180元不等。比如,猛養鎮芒棒村村民杜德光壹年大約做400-500件葫蘆絲,單價最低在40元,最高180元,銷往省內外,年收入6萬元左右。“勤德胡荃絲綢藝術工作室”的“勤德全牌”葫蘆絲主要銷往廣州、深圳、上海、北京、重慶、青海等中國各大城市。省內有2家專賣網點(圖23)和5家直營網點,銷售方式以批發和批發零售為主。2004年,梁河私人舉辦葫蘆絲培訓班6個班,培訓學員370多人,產生經濟收入7000元(僅晚上培訓)。
梁河葫蘆絲文化藝術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雛形。
梁河具有發展葫蘆絲文化產業的優勢。(1)梁河有強大的葫蘆絲制作和表演團隊;(2)葫蘆絲音樂呈現出民間音樂與民族音樂的交融發展;③傣族傳統絲瓜文化與民族絲瓜藝術相互滲透;④生產葫蘆絲需要的原料是紫竹和葫蘆梁河,以發展自給自足;⑤梁河有很大名人效應的無形資產支撐。著名葫蘆絲演奏家龔生長在梁河芒東鎮,享譽世界的葫蘆絲王子齊德全生長在梁河猛養鎮。
梁河葫蘆絲文化藝術的發展,初步整合了葫蘆絲原料生產、葫蘆絲產品加工、葫蘆絲技藝培訓、葫蘆絲藝術活動展示,形成了葫蘆絲文化產業鏈的雛形。2003年,邦蓋村的馮紹興成功種植了葫蘆和紫竹。而且由於梁河氣候季節性變化小,幹濕季節分明,用種植的葫蘆和紫竹制作的葫蘆絲質量好,音色變化小。種植葫蘆絲原料的收入也超過了種植糧食的收入。2003年,馮紹興每畝種植5000至7000株。初加工後單價1元/株,每畝純收入4000到6000元。如果種植水稻,畝產按每季600斤計算,按2005年初較好的糧食價格1.40元/斤計算,畝產為840元。
梁河縣位於雲南橫斷山脈西南端,德宏州東北部。東北為騰沖縣,東南角為龍陵縣、龍川縣,西為盈江縣。梁河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梁河距省會昆明808公裏,距州府芒市122公裏(經綠營路),總土地面積1159平方公裏,總人口158500人。世界上生活著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1.90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2.77%。文物調查中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石器”表明,居住在梁河的民族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百越(傣族的祖先)和白普(佤族和德昂族的祖先)部落群居住在梁河。歷史上,白衣(今傣族)、(今佤族)和(今阿昌)生活在元朝。漢族人從明朝開始遷入,景頗族和彜族在明朝末年以後遷入。梁河民族雜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除佤族語言失傳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傣族、景頗族、佤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不僅交融發展,而且保持了各自獨特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梁河各民族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民間文學、傳統節日、民間禮儀、音樂舞蹈、民間器樂等獨特的民族文化。梁河傣族樂器葫蘆絲以其獨特的音樂魅力、古樸的外觀結構和濃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如今,梁河民間葫蘆絲已經從民間樂器走向民族樂器,從民間藝術走向大眾藝術,從本土走向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葫蘆絲的神奇不僅表現在審美藝術價值上,還表現在它不可預知的人生體驗上。
梁河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都使用葫蘆絲,但在傣族聚居的猛養、芒東鎮流傳甚廣。現在,葫蘆絲已經被公認為阿呆樂器。葫蘆絲在梁河民間被稱為“葫蘆簫”、“葫蘆笙”。關於其更名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解放初期,知青上山下鄉,把傣族人不標準的漢語“簫”誤聽成了絲,有的說它不同於哈尼族的“蘆笙”和“沒有春天的簫”,於是文藝工作者把它命名為“沒有春天的簫”。傳說是前者居多。“葫蘆絲”的傣語名稱是“刀郎”,“刀郎”是葫蘆絲的傣語名稱,“桂”是傣語中管樂器的總稱。德昂族稱為“格堡”,阿昌族稱為“排樂翁”。葫蘆絲由壹個氣桶(葫蘆)、壹至三個音管(紫竹或黃竹)和簧片(銅制)組成。壹至三根(多為三根)帶簧片的竹筒從上方插在葫蘆底部(帶金屬簧片的部分)。
葫蘆絲的起源是壹個難解的謎,沒有歷史記載。梁河的老人說“葫蘆絲在梁河代代相傳,尤其是傣族地區,所有的小夥子都會吹葫蘆絲”。猛養鎮邦良村的金長玉(出生於1921)說,“從我記事起,我的祖先就會制作和演奏葫蘆絲,制作的葫蘆絲經常在市場上出售,還被賣到瀘西、芒市、龍川、瑞麗、緬甸等地。”由和錢所著的《白彜傳》反映了梁河白彜地區的政治、經濟和風俗。其中“土地肥沃肥沃,有數十戶,人口壹人,謂之街。”說明梁河較早有趕集和交易商品的歷史。葫蘆絲在傣族中廣為流傳,阿昌、德昂族居住區也有部分人使用,這與公平貿易的形成密切相關。
葫蘆絲的起源沒有證書可以考證,只能從民間故事和傳說中追溯。梁河傣族和德昂族關於葫蘆絲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雖然它們的民族文化和傳播情節、內容不同,但兩個傳說的主題基本相同,都是歌頌真摯的愛情,所以決定了葫蘆絲在民間的社會功能——抒發感情的功能。
究竟是葫蘆絲的出現催生了壹個美麗的愛情故事,還是美麗的愛情故事促進了葫蘆絲的誕生,這是壹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沒有前提條件,就沒有答案。這就是葫蘆絲神秘的身世。但我們可以肯定,葫蘆絲在很久以前就是梁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傣族地區和德昂族地區的絲瓜起源故事和傳說,充分顯示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發掘價值。敘事線條清晰流暢,情節跌宕起伏,具有文學價值;主題鮮明,表現了人們對純潔執著的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社會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