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壹,提高認識,教師以身作則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什麽是良好的行為習慣,什麽是不能培養的,為什麽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有正確的辨別能力,和優秀的學生交流學習經驗,從而和自己比較,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別人,不如別人的原因,讓學生形成* * *知識,從而取長補短,糾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1.師生要認真學習相關規定,以小學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準繩,以學生行為規範養成為重點,制定具體措施開展養成教育,教育學生遵守校規校紀,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生活習慣。

2.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和老師在壹起,所以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上,校領導和學生代表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師生互相問好;每周壹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老師的正式禮儀為學生們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把文明習慣教育的優良品種傳播給了學生們。

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要教書,更不能育人,更不能當“老師”。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認真探索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文明習慣的規律,把“教書育人”牢記在心,付諸實踐,自覺從育人的高度去教書。

二、根據學齡特點實行分層教育。

1,大三學生,通過各種比賽,獲得小金星,初步發展。

低年級的學生是最缺乏意識的,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沒有意識。作業經常不做或者忘記帶回家;廢紙扔得到處都是,妳的課桌底部就像壹個垃圾場。不管什麽沒用的,都扔掉。教室裏的追逐打鬧是班主任最頭疼的事。反正沒用。下課後,我又在教室裏跑了。但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點,就是爭強好勝,愛挑別人的毛病。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讓他們形成自律。

我們可以用“比較誰最好”的方法。上課的時候,告訴他們要求:孩子,妳們都很棒!但是老師不知道哪個孩子最好。讓我們比較壹下,看看誰是最好的。老師,這裏有壹些小金星。妳想要嗎?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只有符合老師要求的孩子才能拿到小金星。

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妳就可以分配任務和要求了。但是剛開始的時候要求不要太高,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同時,讓學生互相監督,可以幫助別人糾正,也可以提醒自己。這種方法也可以評價學生課後的表現。

然後利用班會課總結學生壹周來的表現,指出不足,表揚表現好的同學,同時發放小金星。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也不要吝嗇自己的小金星。只要有積極的東西,他們都能得到,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熱情。小金星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貼在榮譽角上,可以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經過壹段時間的嘗試,發現小學生的行為有了明顯的改善,很多事情會在沒有老師監督的情況下在學生中指出,然後改正。

2、中學生,運用日常行為規範,形成自律。

中年級小學生逐漸有了自我意識,開始積極思考,判斷是非。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壹開始會在心裏比較,但出發點大多考慮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指責。他們想的都是片面的,有時候不夠成熟,自律能力不夠強。

此時,他們的行為準則應該得到加強。根據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需要,利用班會課提出學生建議,老師完善,制定“日常行為規範”。每個學生都有壹本,要求每個學生每天看壹遍,督促自己按照《日常行為規範》的要求努力學習。經過幾個月的實踐,每個學生都能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們看到水龍頭沒擰緊,就會主動擰緊;看到地上的紙屑,他們能主動撿起來;看到小同學摔倒,會主動扶他起來。由此可見,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受益終生,也讓老師的教育和管理變得更容易。

3.高年級學生用榮譽來增強使命感。

高年級小學生基本上從他律變成自律了。此時,教師會發現他們越來越難以管理和溝通。他們似乎習慣了學校的規章制度和老師的嘮叨。他們很少違背自己的行為習慣,只是不主動。當他們看到不好的現象時,往往會置自己於不顧,高高掛起。

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壹味的說教是不好的,也不可能用競賽的方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們做什麽呢可以使用多種方法來組合。在學校競賽中,我們應該積極爭取第壹名,樹立榜樣。同時在班級開展“班級榮譽,我的責任”活動,強化每個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同時所有責任由每個學生承擔。中國有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這種思維讓人覺得好像每個人都要對好壞負責,以此來減輕自己的責任,這恰恰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責任。所以我們班奉行“班級榮譽,我的責任”,誰犯了錯,誰承擔所有責任。班級贏得了榮譽,也是妳的榮譽。

有了責任,才能有動力,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學生的行為習慣對教育任務的完成和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對於每壹個教育工作者來說,不能只關註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

第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當積極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1,家校合作共建良好教育環境。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家庭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道德的形成和人格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他們的壹言壹行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求孩子遵守規則,家長首先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並註意盡可能避免負面言行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主要通過家訪、舉辦家長會、召開家長會、實施家長開放日等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指導家庭教育,開展“我與規範壹起成長”家校活動。使家長理解並配合學校執行新的守則和規範,改善家庭教育的壹些消極做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2.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懂得如何做壹個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伴隨著人的壹生。在這個過程中,經驗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社會中,人們才能感受到遵守法律法規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因此,學校要善於與鄰近的社區單位取得聯系,組織學生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品德。比如培訓小保安,讓他們不僅在校內,在校外也能起到監督檢查的作用。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維護公共秩序,讓學生從簡單空洞的說教轉變為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養成珍愛生命、預防為主、安全第壹的良好品質。

第四,註意重復,加強訓練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形成的,必須靠反復練習,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自控能力差,壹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產生和消退。所以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同時,設計壹些簡單、輕松、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享受成功的喜悅。實驗表明,壹種行為習慣至少要經過21天的持續訓練才能形成。可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必須長期堅持,反復訓練。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要求,引導學生的行為自覺。可以每周提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要求,及時將本周的學生行為與標準要求進行對比。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個月更換新的目標,鼓勵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缺點。同時,老師應該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配合。平時可以通過“電話”和“家校聯系卡”及時與家長溝通,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讓家長有針對性地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當壹個好的行為或動作通過強化訓練已經滲透到每壹個細胞、每壹滴血、每壹根神經,才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真正養成。只有本著“知行合壹”的原則,課內外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行為習慣教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每壹個細節,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秀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