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環境因素的三種評價方法

環境因素的三種評價方法

ISO14001:2004+0:2004第3.6條對“環境因素”的定義是:“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要素。”環境因素作用於環境,產生環境影響。ISO14001:2004+0:2004第3.7條將“環境影響”定義為“組織的環境因素全部或部分地對環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換句話說,能夠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因素稱為環境因素。

基本含義編輯

環境因素是指在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包括造成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環境影響的因素。【2】我們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之相關的主要因素是時間和空間。

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業環境和經濟因素。建築、辦公地點和家具等環境因素也會傳遞信息。壹間特別的辦公室,壹幅名人字畫,壹套名牌西裝,壹顆昂貴的鉆石,壹塊勞力士手表,壹輛奔馳轎車,可能會提醒來訪者,我們公司的負責人是壹個成功人士,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交際中要充分重視環境因素所傳遞的信息。

識別方法編輯

來自:ISO 14001初步環評培訓資料。

(1)識別環境因素的步驟

選擇組織(活動、產品或服務)的過程

確定伴隨該過程的環境因素。

確定環境影響

②環境因素的分類

l水、氣、聲、渣等汙染物的排放或處理。

l能源、資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l環境問題和相關方的要求

l其他

③確定環境因素的依據

l客觀上有或可能有環境影響。

l法律、法規和要求有明確規定。

l正或負

相關方要求時。

l其他

⑤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分類

物質平衡算法

l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l問卷調查

l專家咨詢

l現場調查和訪談

l頭腦風暴

l獲取文件和記錄

l測量

l水平比較——內部比較,同行業或其他行業的比較

縱向比較——組織現在和過去的比較

以上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在具體實施識別時需要結合各種方法,下面將介紹壹些方法:

問卷評估

-因素識別

問卷審查是通過事先準備的壹系列問題、現場檢查和與人員交談來獲取有關環境因素的信息。問卷的設計應遵循全面性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問卷的內容應盡可能涵蓋組織活動中的所有環境因素、產品及相關的上下遊環境問題。組織中的不同部門可以使用相同的設計問卷。雖然這在壹定程度上沒有針對性,但是為壹個部門設計壹份調查論文並不實際。典型調查問卷中的問題可能包括以下內容:

l產生哪些空氣汙染物?汙染物的濃度和總量是多少?

l產生哪些水汙染物?汙染物的濃度和總量是多少?

l使用了哪些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數量是多少?

l產品設計中如何考慮環境問題?

什麽緊急情況?采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l水、電、煤、油的消耗量是多少?與同行業和往年相比結果如何?

l有哪些環保設備?維護狀態如何?

l產生哪些有毒有害的固體廢物?如何處置?

l主要的噪聲源是什麽?廠界達標嗎?

居民們有什麽抱怨嗎?妳做過調查嗎?

以上只是問卷調查的壹部分,機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完整的問卷提綱。

現場審查(壹)

-環境因素的觀察、訪談和識別

現場觀察和訪談是快速、直接識別現場環境因素的最有效方法。這些環境因素可能具有重大的環境影響,或具有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其中壹些具有環境風險。比如:

觀察到大量廢機油流出工廠的痕跡;

詢問現場工作人員,回答“此處未使用有毒物質”,但現場角落發現有毒物質;

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體系,但組織確實有壹些環境體系;

發現鍋爐房煙囪冒黑煙;

聽到廠房傳來刺耳的噪音;

垃圾場裏各種廢棄物混雜在壹起,有金屬、油布棉布、化學包裝瓶、大量包裝盒、生活垃圾等。

實地采訪和觀察還可以揭示組織的環境管理的其他現狀,如環境意識、培訓、信息交流和運行控制方面的缺陷,另壹方面為組織尋找壹些增強競爭力的機會。如果是初步的環境審查,審查者還可以就未來系統的建立或運行向現場經理提出壹些有效的建議。

現場審查(二)

-收集書面文件和識別環境因素

壹般組織中有有價值的環境管理信息和各種文件,審查人員應仔細審查這些文件和資料。需要註意的文件和資料包括:

l汙染物排放許可證、執照和授權書;

l廢物處理、運輸記錄和成本信息;

l監測和分析記錄;

設施的操作規則和程序;

l過去的場地使用調查和審查;

與執法當局交流的記錄;

l內部和外部投訴記錄;

l維護記錄和場地規劃;

l有毒有害化學品的安全參數;

l材料使用和生產過程記錄、事故報告;

l水、排放和汙水費;

l .能源、資源和配件的價格;

評估標準編輯器

在系統識別組織所有環境因素的基礎上,有必要根據其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評價,確定重要的環境因素,以便組織在制定環境方針和目標時對其給予優先考慮。但由於科技發展水平和人類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局限性,現在相對“重要”的環境問題,幾年後可能會變得“不重要”。因此,重要的環境因素沒有絕對的評價標準。對於壹個特定的組織,在壹定時期內應該有壹個相對穩定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壹般評價的依據是環境影響的可能性、程度、範圍、發生概率和持續時間,以及環境法律法規的要求。在業務上,有技術上的困難和經濟上的承受能力來改變環境影響,組織因環境問題而產生的風險,組織的公眾形象和相關方的利益。在進行具體評價時,應綜合上述環境影響,體現“持續改進”的思想。

酒精中毒的環境因素編輯

近年來,中國飲酒人數壹直呈上升趨勢。早在五年前,我國飲酒人數已經超過5億,每年與酒精中毒相關的病例有400萬例,其中至少有65438+萬人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的報告,2012年,因過量飲酒而死於意外或疾病的人數約為330萬,比因肺結核、暴力和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數還多,占總死亡人數的5.9%,相當於平均每十秒鐘就有壹人因飲酒而死亡。由此可見,酗酒引發的社會不良問題日益突出,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

家庭環境

飲酒者在各社會群體中的比例如下:工商業最高,占63.9%;農民占45.9%;工人43.1%;知識分子最低,占22.4%。不同文化程度中,初中文化程度最高,***420%,離異或喪偶人口中飲酒者占64.9%,工商經營者中重度飲酒者占比最高,占47.1%,知識分子占比最低,占25.6%。在壹個有飲酒習慣或者不反對飲酒的家庭中,其子女和親屬往往更容易接受飲酒,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飲酒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往往以此為樂。更有甚者,在這樣的家庭裏,有的鼓勵孩子喝酒。所以這個家庭的孩子喝酒的比例比普通家庭高很多。

還有壹些自飲者,出於不同的原因,嚴格禁止自己的孩子飲酒,但結果往往是自己的孩子成為潛在的飲酒者。在酗酒者中,約60%有酗酒家族史。從遺傳角度來看,有飲酒習慣家庭的孩子對酒精的容忍度更高,更容易接受酒精,最終成為酗酒者。

生存環境

調查發現,飲酒具有明顯的地域分布特征。比如在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嚴寒地區,飲酒是人們抵禦嚴寒的重要手段之壹。大興安嶺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方,生活在這裏的鄂倫春族飲酒比例全國最高。有學者做過青藏高原酒精依賴的人口學調查,發現在海拔2500-200米的縣,酒精依賴的發生率明顯增加。這些縣地處寒冷缺氧地區,人們經常飲酒禦寒。由於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以狂飲待人是壹種禮儀方式。喝酒時方式單調,以酒精為主,飲食為輔,導致體內酒精濃度較高。此外,高原地區文化娛樂相對缺乏,人們經常喝酒自娛自樂,尋求刺激,容易導致酗酒和酒精依賴。葡萄酒豐富的地方,葡萄酒的消費量往往高於其他地區。比如法國盛產世界名酒,法國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居世界第壹;浙江紹興黃酒自古名揚天下,浙江黃酒消費量居全國首位。

職業環境

調查顯示,不同職業對酒精消費的影響不同。首先是葡萄酒行業,喝葡萄酒的人比例最高;然後是農民、煤礦、地質、油田、野外作業和重體力勞動者,他們的飲酒比例也很高。這類患者普遍認為飲酒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鎮靜催眠、斂瘡止痛、緩解疲勞。所以喝酒就成了習慣,最終形成酒精依賴。證據是伊斯蘭教禁止飲酒,所以伊斯蘭社會很少有嗜酒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壹個新的職業群體成為了酒類消費的“黑馬”——工商經營者。調查中,該職業飲酒比例高達63.9%,已超過農民和重體力勞動者的飲酒比例。

經濟因素

毫無疑問,經濟因素在酒精依賴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壹組調查數據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二戰前,日本人均酒精消費量相當於純酒精2.3升;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蕭條,民眾舉步維艱,人均酒精消費量降至0.43升。到1955,隨著經濟復蘇,人均飲酒量回到二戰前的水平。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到了80年代,日本人均酒精消費量已經接近歐美,1989年達到65升。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前,人們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酒類消費很低。1980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酒類的消費量開始增加。據統計,從1952到1978的26年間,酒精消費量年均增幅僅為53%。從1982到1989這七年間,酒類年均消費增長到13.3%。從1990-1995,年均消費增長到13.1%。2000年以後,我國人均純酒精消費量壹直在每年6升左右,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