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方面,要重視培訓課程建設,規範教師培訓機構的準人事機制;另壹方面,要進壹步完善管理和評價機制,做好選課、培訓、獎勵和創新工作。
2.完善教師教育的管理職能。
實現教師身份統壹認證,加強市區、區縣之間的平臺對接和與第三方平臺的數據交換,初步實現異構教師培訓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利用大數據分析服務,探索分析教師培訓行為和能力提升的軌跡,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3.構建在線學習平臺
建立集學習、評估、展示、反饋、管理於壹體的系統化教師學習平臺。逐步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程推送、資源共享、學習計劃制定、學習跟蹤等服務。逐步實現“人人都能學、無時不學、處處學”,提高學習的便利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基於標準化的內涵發展
4.制定壹系列教師教育標準。
制定教師培訓課程標準和開發指南,指導各級各類學科的課程開發和建設。完善培訓學分管理辦法,探索教師培訓選課制度。制定教師教育培訓機構資質認定辦法、社會第三方教師培訓資源和課程資質條件。
5.啟動優秀教師培訓課程建設。
建設壹批能夠滿足教師需求的針對性、引領性、前沿性的精品課程。通過協作創新,逐步探索示範精品課程的孵化模式和培育機制。
6.加強教師培訓機構的功能建設。
通過校長聯席會議進壹步加強市區之間的聯動機制,與高校、教育研究機構、社會各類優質機構形成戰略合作聯盟,加強教師培訓機構的功能建設。
7.加強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內涵建設。
* * *教育將建在城區,每10所學校中至少有1所市級或區級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完善機制,優化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管理機制,加強校際間信息交流,利用信息技術跨時空共享經驗、輻射成果。
滿足需求的立體化培訓體系
8.構建分層次、分層次、分類分工的教師培訓體系。
根據教師的特點和需求,建立分層分類的培訓體系,增強培訓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引導、支持、促進和優化功能。完善學分管理,原則上城市學校比例為:10%-20%,30%-40%,40%-50%。市級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和學校的比例分別為:17%和83%。
9.完善各級各類教師發展平臺。
建立規範的見習教師入職初期培訓制度,舉辦見習教師教學實踐大賽,發展成長階段骨幹教師隊伍,出國留學,愛崗敬業教學技能大賽,走向成熟。
期間將完成壹體化網絡課程建設和名師名校長培訓工程,在市級層面展示高端教師“名師上講臺”和“優秀校長試點計劃”,提升和完善職業教育。
教師崗位成長的體制與機制。
10.完善農村教師培訓機制
以學校聯合體為單位,送教師上門,提高鄉村教師的課程實施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區縣要抓好鄉村教師培訓網上工作坊建設;市級機構展“中青年教師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提升”、“課程實施能力提升”等鄉村教師專項培訓。
11.加強教師培訓者的建設。
市級機構組織開展專題培訓,提高教師培訓者組織實施培訓的能力和水平,試行教師培訓網上工作坊制度,培養壹批教師培訓網上學習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同時,各區縣建立了規範的兼職培訓員管理制度,選派中小學高水平專家和優秀教師擔任兼職教師。
12.探索教師自主學習選擇機制。
優化以教師需求為導向的培訓模式。
13.形成研究與培訓相結合的教師培訓機制。
全面推進教材、教法、研壹體化網絡課程建設,建設不少於200門覆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師培訓課程。建立由壹個區縣牽頭、各區縣參與、市與區縣合作的課程開發機制,探索建設其他領域教師培訓網絡課程。
14.加強網絡培訓社區建設
充分發揮區縣自主權,在原有基礎上進壹步完善區縣現有網絡平臺和資源。同時,在市級機構的統籌下,加強區縣之間的研討交流,逐步打通區縣之間的平臺,最終實現優質資源的享受。
15.改進和完善校本研修機制。
各區縣加強對校本研修的管理和指導。城市合作,加強溝通,提供更多展示平臺,促進成果輸出和輻射。學校要立足學校和教師面臨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提供研究能力,形成教師教學實踐、教育研究學習和繼續學習有機結合的模式。
16.構建學習與信息技術應用相結合的培訓體系。
全面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培訓、評價、應用、研究壹體化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