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地形多變,旅遊資源獨特。南部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以陜北的窯洞、棗子、民歌為標誌。北部有沙漠草灘地貌,長城貫穿其中。境內有黃河、洞野河、土尾河等河流。主要的旅遊景點是神湖。
神湖又名紅堿淖,位於神木縣西北部的神府、東勝煤田腹地。1995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景區。紅堿淖中的“腦”是蒙古語,意思是水泊和湖。神湖景區呈三角形,東西最寬處10公裏,南北最長處12公裏,水面面積67平方公裏。它是壹個高原內陸湖泊,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二郎山,俗稱西山,又稱“駝峰山”。二郎山位於榆林神木縣城西1公裏處。二郎山蜿蜒陡峭。庫葉河、土尾河會在山前流過,雄偉的長城會在背後經過。西邊沙石相間,壹片果林,東邊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朝鄭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在支援神木的時候來到這座山。他觀山如筆桿,故將此山為“筆架山”。後來學者們來到這裏,看到它像壹個駝峰,就叫它“駝峰山”。有65,438+000多座寺廟,廟宇,亭臺樓閣,如八仙洞,地藏洞,三體佛洞,浩然亭,二郎廟,各種寺廟,三交寺,玉皇閣,娘娘廟等在二郎山前後相距1多公裏的山脊上。這些古建築密集交錯,形態各異,布局合理,雖然危險。其間還保存有完整的九龍石雕和壹幅石雕卷軸頂,以及兩幅壁畫,10多塊石碑,還有石雕對聯和碑文。這些石雕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二郎山因其雄偉秀麗的山勢而聞名於山西、內蒙、陜西等省(區),古建築如珠子般遍布1多公裏寬的山間,成為壹處風景名勝。天臺山
天臺山位於神木縣何家洲鎮東北部,距縣城65公裏。這座山陡峭高聳。黃河和葉傑河從山脈的東西兩側流過。山川相映,景色壯觀。天臺山寺廟群主要分布在前山和後山。前山是馮沖寺,後山是天臺寺。兩座山南北相對,遙相呼應,雲氣蒸霞。馮沖寺始建於北魏元泰年間,天臺寺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體驗之後,又進行了補充和修復,漸漸有了宏大的規模。它是壹個歷史悠久、在邊疆享有盛譽的宗教聖地。天臺山不僅有美麗神奇的傳說,也有仁人誌士英勇奮鬥的革命故事。1963年春,劉誌丹率紅二十八軍東渡黃河時,駐守天臺山臥房堂,成功指揮攻占山西濼口之戰,為天臺山留下了不朽的佳話。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抗日戰士賀龍、關向應,以及國際友人白求恩,都曾駐足天臺山緬懷先烈,在天臺山留下了英雄足跡。
高家堡古城
唐代屬於豐州的高家堡古城,原名飛鴨川、米川。該城建於明四年(1439),原屬嘉州,清末劃歸神木。高家堡古城這座城市位於神木縣城西南50公裏的土尾河東岸,明長城西北約5公裏處。原為夯土城,萬歷三十六年(1608)用磚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和三十三年(1768)兩次重修,後多次修繕。城市平面呈長方形,東南墻長311m,南北墻長431m,殘高6.5-9.1m,底寬7.52m..城墻上部有1米高的女墻,中間有嬰兒床和了望孔。城北有三官樓,東南角有魁星樓。目前除魁星樓、女墻、垛口、窯洞外,其余均保存完好。此外,在東、南、西三面墻上還建有卷簾門,並建有甕城。目前城門的瞭望塔、瞭望塔、南門已被摧毀。市內原有的中興樓(1988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福祿寺、五道寺、祖師廟、西門寺、解珍牌坊等古建築,只有中興樓和福祿寺。市內街道以中興大廈為中心,由東向西輻射,由北向南輻射為南街、北巷。明清至民國初年,南街最為繁華。至今大部分鋪面保存完好,東、西、南街都有小巷。住宅建築是典型的北方建築風格。有四合院,如北裏的李佳四合院;有前庭院落,如如東街的陸家大院,西街的韓佳大院。還有四合院,比如十字巷的李家樓四合院,同心巷的劉家樓四合院。高家堡古城是神木縣乃至整個陜北較為完整的城堡,具有獨特的保護價值。神木縣人民政府已擬定將該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成
楊家成位於榆林市神木縣東北20公裏處,即谷林地區。這座城市建於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五代至宋代,州刺史,長子楊仲勛(復訓)、孫居林州;次子楊業、楊、孫,都是宋朝的大明星,拒北契丹,稱霸壹方。出於對保衛邊境的英雄們的崇敬,世界將這座城市的名字改為楊家成。城東南方約70米處,有3棵原始松樹,樹齡較大,枝葉相連。它們需要兩三個人的擁抱,後人稱之為神松。金以此命名神木村,元以後命名神木縣,城址舊貌猶存。城市周圍的景色安靜而美麗,有詩說:“壹路小溪邊只有幾個與世隔絕的村莊。山花帶雨,野柳藏烏鴉。路分柴牧,冰吞石沙。相見不倦,前路烏雲密布。”
凱歌樓
凱歌樓建於明代弘治五年(1492),原名懷德門。鄭德十年(1505),明武宗訪玉林,曾住此樓,後改名凱歌樓。這座塔高8米多,南北長30多米,東西寬20多米。樓下的門道貫穿南北。樓中間建壹座兩層木樓,四角有小鐘鼓樓,東西有廳堂。它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現在正按原樣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