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5 12:00:00
大港作為達州的龍頭企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從壹個年產3萬噸的小鋼廠,發展成為擁有煉鋼、軋鋼、煉鐵654.38+0萬噸,煉焦654.38+0萬噸,煤化工產品654.38+0萬噸,新型復合管200萬米的大型綜合性企業。
歲月變遷,人生易老。對於大城老人來說,大港是壹道不可忽視的風景。對於大港人來說,已經成為生活的壹部分。尤其是參與大港建設初期的老人們,回憶起當年,記憶猶新,感慨萬千。
肩扛背磨建鋼廠
大港位於大城城西原王家浜,東臨西部農村,西有原皮革廠、氮肥廠、區域絲綢廠,南有周河,北有火車站。相關資料顯示,1958年6月26日,“四川省大仙縣紅旗鋼鐵廠”成立,同年8月3日破土動工。當時,來自京、安、武、成、渝、南充、大仙縣* * *的3000多名設計、勘察、施工隊伍,在住宿條件差、施工機械少的困難條件下,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壹座荒山上挖了壹座山,建起了廠房。經過壹年的努力,年產3萬噸、2.5萬噸鋼材的主輔生產設施於5月1960基本建成,並軋出第壹批鋼材(鋼錠由萬鑫鐵廠供應),5月中旬精煉出第壹批鋼材。但當時由於條件差,缺乏宏觀規劃,布局不合理,設備不配套,施工質量差,基本建設沒有完成,工程未經驗收就投入生產,導致生產不正常。3月1962,16被迫宣布停產,精簡機構,下放人員,全廠只剩下70多人。
直到4月1965,大港復產,6月4日冶煉出第壹批符合部頒標準的合格鋼材。
生產車間和輔助車間
1971年5月,根據當時四川革命委員會和大仙土改委員會的指示,地區勞動局向大港下達了700個招工指標,在大竹、大仙、平昌、宣漢等地招收農村知青和復員退伍軍人,充實生產線。主要生產車間為煉鋼、軋鋼、耐火材料車間,輔助車間為動力、機修、制氧、軋輥、維修車間、汽車隊。煉鋼車間分為冶煉班、脫模班、澆鋼班、底板班、爐襯班、爐後加熱班、行走電鉗班。主要工作是把生鐵變成鐵水再用轉爐煉成鋼,在軋鋼車間鑄成鋼錠用來軋鋼。
軋鋼有車間,包括第壹次軋制、第二次軋制和第三次軋制。第壹次軋制是將鑄錠加熱並軋制成鋼坯和軋材,第二次軋制和第三次軋制是將鋼坯軋制成鋼。鋼材產品有方鋼、圓鋼、螺紋鋼、小扁鋼、輕軌鋼。車間設有加熱、軋制、精整、駕駛、裝輥、配件、操作和電氣鉗工等班級。
耐火材料車間是將耐火材料加工成磚,在煉鋼車間的磚窯中燒制用於煉鋼。有漏頭磚、柱管磚、1號、2號、3號、4號流道磚、2號鋼包磚、萬能弧形襯磚、標準磚等近20種耐火磚。有三個階段:粉碎、成型和燒制。總之,其他輔助車間的工作都是以服務煉鋼軋鋼為中心的。
大港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大港復產後,生產節奏加快。1985年6月,6噸純氧頂吹轉爐投產,各生產車間嚴格控制質量。因為鋼材質量好,所以暢銷全國。出口雲南、貴州、湖北、廣東、廣西、山東、山西、陜西、河南、甘肅、上海、江蘇、浙江、遼寧、黑龍江等省市。達州本地的建築鋼材基本都是大港鋼。1970還為湘渝鐵路建設提供了急需的橋梁支座鑄鋼件;1985,為電氣化鐵路建設提供部分鋼材;還為四川仲勝水庫提供了急需的定尺圓鋼;1983陜西安康發生特大洪水,大港也迅速提供鋼材支援災區抗洪。
軋鋼工人又累又辛苦。
曾經在煉鋼車間工作的邵大爺說,他是3月1969下鄉的,在原火炬公社(現檳榔鄉)插隊當知青。因為他在5月25日表現很好,1971,被調到大港。當他收到錄取通知書時,他幾乎欣喜若狂。那天晚上,他邀請了幾個知青朋友壹起吹口琴。
到了鋼鐵後,鄧大爺被安排在州河附近耐火車間的壹個倉庫裏和其他新工人壹起休息。到了晚上,每人發了壹個草席,席子在地上排好。經過壹周的培訓,他被分配到煉鋼車間冶煉班當普工,月薪28元,體重40多斤。我看到同批進廠的工人,有的被分配到電鉗班當學徒,有的開汽車,有的做車工或輔助車間。第壹天上班穿上嶄新的工作服,戴上工作帽,戴上手套,站在師傅身邊,看著煉鋼轉爐裏耀眼的火花,我真的很開心。我也時不時問他問題。很快,轉爐掉渣的時候,熱浪撲面而來,嚇得我叔直往後退。“天啊,看著挺嚇人的,尤其是看到師傅下到爐坑掛渣鍋的時候。壹不留神就會掉進1000多度高溫的紅渣鍋裏。師傅還說我前兩天做示範,過幾天我自己掛。”邵大爺說,看到這壹幕,他後悔了。他知道冶煉廠又熱又累又危險,不應該進大港,所以經常去工廠醫務室留假條泡病假。後來班長看他又小又瘦,實在不能勝任工作。經車間領導同意,他被調到檢驗室畫鋼號。鄧大爺說,這個工作雖然不是很危險,但是要用蘸了油漆的刷子在紅元寶上寫鋼號,而且全身都在燃燒,壹整天都在流汗。
“煉鋼爐襯班的工人在轉爐裏工作,不僅熱,而且焦油味特別濃,很難聞。”64歲的胡大爺形容自己下班時臉色黝黑,只能看到兩個眼珠子在轉。大港現在的總經理,曾經是內襯班的工人。爐後加熱是壹項繁重的體力勞動。它完全依靠人工將重達40-50斤的鐵塊送到進化鐵爐中變成鐵水,然後用鋼包倒入轉爐中吹煉成鋼。每天下班累得腰酸背痛,填飽肚子就不想起來。“當我想到這壹點時,當工人並不比當農民容易。不過工人有固定的量,當年能吃飽就不錯了。”胡大爺情緒激動。
在軋鋼車間工作了20多年的肖大爺說,煉鋼車間冶煉班原吹煉工彭誌堅因為轉爐鋼渣丟了命。不過軋鋼工人的危險性也不小。鋼滾棒全部手動操作,幾十米長的紅色鋼筋像蛇壹樣穿梭。壹不小心就會被鋼筋磨穿纏繞。“我們車間有個八級老工人。當壹根鋼筋穿過他的腿時,老人經驗豐富,站著不動,直到鋼筋完全磨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爺爺說另壹個叫臧厚華的知青就沒這麽幸運了。在調整軋機時,他被軋機套筒絞住,當場“辭退”。到現在,舅舅回憶起這件事,還是深感痛心。“那時候我們‘鋼鐵二哥’的工作真的太苦、太累、太危險了。現在大港全部自動化,大部分員工都坐在控制室裏,幹凈、舒適、不危險。”
愛上壹份不好的工作是很難的。
當時廠裏的壹些女工私下裏稱磨工為“二等公民”,耐火工人被封為燒磚“專家”。“二等公民”和“專家”因為辛苦而難找。家住大壩路口的高大爺說,從他24歲開始,父母就安排他見了5個女朋友,其中3個聽說他是煉鋼車間的就說再也不見了。壹個在營業部工作的女朋友是他初中同學,兩人相處的很好。但是接觸了壹年多,還是打不過鴛鴦。直到大伯27歲晚婚,父母才把他調到市裏的另壹個單位,第二年和壹個老師組成了家庭。爺爺說:“那時候我臉上烤了好多紅疙瘩。哪個‘二等公民’看得起我們?還好老婆沒有嫌棄她。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我會壹輩子好好待她。”
在耐火車間燒磚的吳大爺說,母親是農村的小學老師,父親是鎮醫院的醫生。他的家庭還不錯。和我廠機修車間的壹個女工接觸兩年多,他提出結婚的時候,他女朋友說,她父母希望他不要再當“專家”了,否則沒得商量。從此,吳大爺發誓三年不談戀愛,急得父母家人找了親戚朋友,介紹了幾個對象。爺爺不肯見面,氣得父母和爺爺奶奶都說他是“倔牛”,29歲才娶了街道企業的女工。至今“倔牛”這個外號還經常被老婆取笑。爺爺說大港是重工業企業,女工少,眼界高。壹般都是在外面結的婚,所以男同胞在這個工廠談戀愛還是挺難的。“車工是緊的,鉗工是松的,吊架是電工。”如果涉及這些工種,找女朋友會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