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如何將老師的備課與課件合理結合?

如何將老師的備課與課件合理結合?

現在,學校又進入了壹個五年發展期,這勢必是學校實現內涵式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最好機遇。面對教育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用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思路來引領學校的發展,實現新的跨越。特制定學校“十二五”(2010-2015)發展規劃。

壹、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國家、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辦實學校為學生未來發展打基礎”的辦學理念,走“人文教育管理、專業隊伍建設、現代教育手段、素質教育”的發展道路,深化課程改革,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努力提升學校品位,突出辦學特色。

二、總體目標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為教育目標,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善於合作、敢於競爭、身心健康、意誌品質堅強、審美情趣高尚的優秀人才。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文化管理,建設書香校園,提升科研品位,打造辦學特色,實現跨越發展,把學校打造成校風端正、設施壹流、理念先進、質量過硬的學習型、科研型、現代化、特色化農村高中,努力成功創建省級四星級高中。

三。主要工作和措施

(壹)推進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的教育工程。

以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為重點,註重學生優秀品質、行為能力和現代意識(公民意識、主人翁意識、企業家意識)的培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特點,完善德育工作的機制,註重德育工作的實效,真正把“以德育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

1.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打造壹支理念先進、專業過硬、責任心強、年輕化強的優秀班主任隊伍。完善德育評價機制,提高班主任工作有效性。要進壹步開展學校德育課題研究,積極探索科學、合理、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形成德育活動、德育管理、德育評價的科學體系。

2.明確德育主題。遵循德育規律,搭建主題教育平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根據學校時期特點確定德育主題,努力形成德育系列、課程和特色。

3.拓寬德育渠道。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課程建設,辦好家長學校,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建立“家庭-社會-學校”立體德育網絡,提高德育實效。

4.形成德育長效機制。積極圍繞新課程方案的實施,狠抓學風、班風、校風建設,狠抓傳統美德教育。積極探索德育新途徑,用簡單易行的行為準則找到突破口,不懈努力。經常開展德育案例和青少年成長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讓教師認識到德育的艱巨性和價值。

5.打造學校德育品牌。深入實施自主德育,認真改革評價制度,真正確立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信任、尊重和理解的原則,充分實現學生的自主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調節和主動發展。辦好學生業余黨校,抓好班幹部、團幹部培訓,充分發揮學生會在自主德育中的作用。

6.實行德育導師制。按照教育全體職工、教育全體學生的思路,按照師生100%參與的原則,根據班級師生人數確定師生結對比例,通過師生雙向選擇確定師生結對對象。教師負責在課後兩人壹組詳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在學生迷茫時及時提供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制定個人成長計劃,通過家訪或網上交流與家長建立* * *教育機制,為貧困學生或其他特殊學生提供救濟渠道,了解學生情況,加強學習方法的學業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全面關愛學生成長。

(二)構建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和教學體系。

課程改革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制高點。未來五年,學校將堅持依法治校、科研強校的方針,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構建充滿活力、適合學生全面發展和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包括課程開發與課程評價體系、選修學生管理與績效評價體系、教師教學管理與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校本教研與教師繼續教育體系、課程資源開發與* * *享受體系等。

1.加強學科建設。創建優勢學科,促進弱勢學科發展,扶持弱勢學科,堅持穩中求進、適度超前的原則進行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進壹步提高選修課在學校課程中的比重,努力推出精品課程,出版校本教材,形成學校課程特色,在全市產生較大影響。

2.創新課堂教學策略。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將使教師從單壹的知識傳授者角色轉變為知識學習的引導者、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生命發展的同伴。重視課堂模式的研究、實踐和推廣,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大力倡導以“學生主體參與、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建立校本課程管理和研究機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規劃,分階段、分學科、分專題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采用教師申報、學校立項、專家評審、學生試用的方式。未來5年,我們將開發5門左右的校本課程,初步建立面向學生的選修課程體系。

4.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知識積累,必然導致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註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生的參與、體驗和感悟,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5.加強學生導師隊伍建設,深入推進研究性學習。學生導師應不少於教師總數的1/4,兼顧學生個人興趣特點、辦學特色和學校特殊地位,結合新課改需要,開展學生科研項目;結合各類競賽,確立重點研究課題。學校保障科研經費,實行分類管理。

6.促進學生特長發展。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科技教育,倡導和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為國家輸送更多的藝術、科學、實用人才。加強音樂藝術課堂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繪畫、書法、音樂、詩歌等高雅藝術,提升學生審美體驗,培養學生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

(3)建設專業化、研究型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課程開發的研究者、開發者和實施者。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的學科知識能力、教育理論素質、教學實踐和教學質量專業化。新課程強調教師不局限於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帶動學生參與知識的建構。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他們應該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反思、探索和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用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成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新型教師。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評價的首要內容。引導教師關愛學生,嚴謹治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知識魅力教育和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引路人。

2.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完善學校培訓體系,做好教師培訓規劃,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建立各級優秀教師預備培訓制度,通過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教育教學骨幹、“雙師型”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努力打造壹批在姜堰、泰州有影響力的教學名師。

3.大力實施“藍色工程”。成立青年教師培養領導小組,為每壹位青年教師配備壹名好的教學和德育指導教師,協調各部門力量做好青年教師工作,做好青年教師培養提高計劃,把那些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及時放到教學和管理崗位上鍛煉,充實教學、科研和管理骨幹,促進他們健康快速成長。

4.積極推進“名師工程”。全面實施“1133”計劃,舉辦骨幹教師研討班,對教師專業發展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成長發展進行統籌安排和系統管理。加強名師培養,明確培養目標,延長培養時間,加強考核管理。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教師隊伍達到10人,其中姜堰市學科帶頭人和名師10人,泰州市學科帶頭人和名師3人,學校名師30人。

5.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加強教育科研提高教師整體素質,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參與重點科研項目(每位教師每年至少參與1-2個科研項目),制定相關政策,將教職工參與科研項目情況納入個人業務考核範圍,作為評優、獎勵和晉升的依據之壹。

(4)完善科學動態管理機制。

創新和進壹步優化各項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努力實現管理目標明確化、管理工作責任化、管理流程精細化、評價科學化,確保學校運行在依法治校、民主開放、科學發展的軌道上。

1.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建立校級和年級級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質量管理的目標和職責;圍繞學校教學中心優化崗位設置,形成職責明確、協調順暢的崗位體系;形成縱向聯系、橫向聯系的工作流程;建立科學明確的工作責任標準,把學校的質量落實到每壹個崗位,落實到每壹個人,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每壹個環節。

2.創新分配制度。完善評聘分離、崗位定酬、績效掛鉤、多勞多得、教學優酬、工作優酬、管理優酬機制,實行全員績效工資制度,最大限度調動教職工積極性,激發其工作熱情和自主創新能力。

3.完善崗位目標責任制。建立部門和職組管理的目標責任制,進壹步理順部門和職組的關系,確保職責明確、責任到人;加強目標管理和考核,註重細節,註重過程,突出績效,使學校各職能部門在教育教學中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

4.實施動態人事管理模式。按照先揚後獎、追求適合的原則,根據學校相關考核的綜合情況,實行各級人才的合理流動,保證人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保持學校人力資源配置的優化。

5.構建“文化管理”格局,激發* * *遵循的校園價值取向,形成“發展學校,成就未來”的明確辦學理念,優化自然環境,和諧人際環境。充分發揮教代會的職能,堅持民主管理,科學決策,努力實施充滿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的和諧、透明、智慧的管理。

(5)構建交互式數字化網絡平臺。

1.按照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要求,做好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工作,使全體教師能夠有效運用信息環境開展教育教學。

2.加強信息軟硬件建設,實現校園數字化升級。重視軟硬件建設和改造,逐年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強網絡資源建設,整合學校網絡中心、電教中心和圖書信息中心,建設數字化校園,實現全面的網絡互動、多媒體教學和數字化管理;完成數字圖書館和數字實驗室建設項目,建設校本資源庫和課件研發工作室,使學校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市領先水平。

3.加強學校網站建設,不斷完善校園網絡平臺,包括智能辦公系統、教學管理系統、家校互聯系統、家長信息自動傳輸系統等。,探索遠程教育模式,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效能。

(六)開展全方位、基層的教育和科學研究。

以“研究型學校”和“科研強師”為方向,規範教學科研管理,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通過實施教師成長三年計劃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和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促進學校教學科研進入全市先進行列。1.克服“功利主義”的幹擾,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制定學校教育科研發展規劃,完善教學科研管理規章制度,使學校教育科研工作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積極推動教學科研向應用和服務學校發展方向轉變,建立學科融合、團隊整合、資源共享的教學科研體系,完善教學科研壹體化工作機制,創新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參與熱情,營造濃厚的教學科研氛圍。設立教育科研專項基金,制定完善“教學科研項目制”、“優秀科研成果獎制”、“優秀教育教學論文獎制”,鼓勵教師承擔或參與國家、省、市科研項目,要求全體教師參與校本科研項目。

2.堅持“草根研究”的法寶,構建開放的教研網絡。建立直接服務於教師發展的開放式學校教研網絡,為教師獲得定期的教學經驗交流和教學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通過各類教研活動,如公開課、論文評優、課題研究、學科基本功競賽、專題論壇等。,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了解教學改革信息,增強教師的教研意識,鼓勵教師積極自覺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喚醒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和科研意識,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探索教師的專業發展路徑,建設壹支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3.緊扣“課堂教學”改革,回歸教研的務實本源。搭建學習平臺、實踐平臺和反思交流平臺,圍繞“有效教學”和“高效課堂”廣泛開展校本專題研究。切實加強集體備課,高度重視教學反思,各教研組結合學科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教學部門要及時展示優秀案例,做好示範推廣。各年級要大膽開設“教改實驗班”,進行深入的教學改革,力爭在“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上出成果、出特色。教學科研能力作為教師綜合評價的內容之壹,教育教學科研成績優異者重獎,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

(七)錘煉高品位、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文化是學校的重要特色,是學校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壹流的學校必須有壹流的校園文化。學校必須立足本土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學習先進文化,成為文化聖地。未來幾年,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將是把學校建設成為壹所生態的、人文的學校。

1.大力發展學生社團。根據學生發展興趣和特點,鼓勵和支持學生組織各類社團,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和管理,使學生社團成為發展學生個人興趣和特長的強大動力源、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渠道。

2.培育高端精品文化。學校制定經典閱讀計劃,推薦必讀和選讀書籍,定期開展閱讀活動。通過舉辦經典書籍讀書會、研討會、讀書沙龍等活動,引導學生尊重、親近、理解經典。要求每個學生在高中三年內系統深入地閱讀3-5本自然、社會、人文學科的經典書籍,並撰寫閱讀報告。

3.優化校園文化設計。註重學校形象設計,以更加鮮明的時代形式體現校風。重視校園人文景觀建設,突出學校人文特色,豐富學校文化內涵,把校園變成生動教材,激勵師生鬥誌,不斷追求卓越。註重校園自然景觀建設,烘托學校人文特色,把校園變成生態公園,陶冶師生氣質,凈化心靈。打造壹所宏大典雅、充滿傳統人文精神和現代文明氣息的花園式學校,真正成為全體師生的精神家園。

4.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發揮示範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功能,使學校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滿足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需求。規範宣傳制度,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學校良好的社會形象。

5.關註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構建新型師生合作關系,實現教與學的共同發展。辦好“職工之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充分展示教職工的才華,充分娛樂教職工。

6.辦好60周年校慶,弘揚學校優良傳統。做好畢業生跟蹤調查工作,建立較為完整的畢業生信息庫,大力宣傳本校優秀畢業生。

(八)提供優質、人性化的後勤服務。

探索學校後勤社會化經驗,加快學校後勤保障建設。多方籌集建設資金,迅速啟動學生食堂新建工程和運動場地提升工程,壹年內建成學生食堂和運動場地。

1.推進學校後勤服務改革。建立壹支綜合素質好、工作效率高的後勤保障隊伍,增強服務意識,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2.強化安全責任意識,創建平安和諧校園。不斷完善安全工作責任制,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實行分級管理,明確崗位責任,加強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確保學校師生生命財產安全。

3.強化成本意識,註重精細管理,創建節約型校園。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教育教學資源,堵塞浪費漏洞,加強環節監管,物盡其用。

4.鞏固創建綠色學校成果,爭創國家“生態校園”。重視環境教育功能,精心營造壹流的教育環境,努力實現綠色校園、鳥語花香、四季有花的綠化美化效果。把綠色理念拓展到教育教學管理的各個領域,實施綠色管理、綠色德育、綠色課程、綠色後勤,建設和諧校園,實現學校和全體師生的可持續發展,真正把學校打造成人民滿意的學校。

四。保障監督機制

“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是壹個系統工程。為了保證計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制定過程必須廣泛征求意見,經過專家論證和教代會通過,最終形成* * *知識。為此,制定了以下保障措施:

(A)組織安全

學校成立了發展規劃領導小組,充分發揮組織、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規劃領導小組應定期召開會議,解決重大問題,檢查規劃實施進度,提出指導性意見。積極尋求政府、高等教育部門、社會和家長的外部支持。

(2)機制保障

加強學校“十二五”規劃的學習和宣傳,使全體教職工了解規劃,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發展力,增強實施規劃的權威性和自覺性。各部門要齊心協力,保證學校的各項工作都圍繞這個計劃高效開展。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教代會在學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推進校務公開。

(3)物質保證

以學校發展規劃為基礎,以教育教學為重點,科學合理地編制年度預算。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產,努力提高資產利用率。學校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課程開發、實施和管理,用於教師培訓、繼續教育、設施配置、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對外交流。開源節流,勤儉節約,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創造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