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中國泉州,東亞文化之都。

中國泉州,東亞文化之都。

泉州,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又名鯉城、刺桐城、溫嶺。是世界著名的國際花園城市,福建省經濟文化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壹,海峽西岸經濟區五大中心城市之壹,以15位居福建省第壹,全國三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之壹。

泉州民營經濟發達,素有“中國品牌之都”、“民營特區”之稱,國家馳名商標數量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泉州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埠城市,泉州港是中國重要的億噸級以上港口。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中國東亞文化之都,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著名的僑鄉和中國同胞之鄉,臺灣省的漢族同胞有壹半來自泉州。同時,泉州還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閩南文化保護的核心和富集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有“海濱鄒魯”、“光之城”的美譽。泉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中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凱爾波羅譽為“世界第壹大港”,與亞歷山大港齊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文化部授予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與橫濱、光州齊名。這個條件要求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城市風貌和文化底蘊能夠體現東亞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城市或地方特色。

泉州作為古代東方最大的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友好往來,是古代中國與東亞文化界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元9世紀左右,泉州與日本、古朝鮮(朝鮮王朝)的貿易關系已經非同尋常,大量從朝鮮、日本進口的商品從泉州進入中國。歷史上,泉州與日本和古代朝鮮的文化交流是以貿易往來為基礎的,豐富的貿易史料的保存證實了泉州長期以來作為東亞文化圈交流中心的地位。泉州與古代朝鮮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進而導致文化交融,出現了許多以新羅、朝鮮為名的事物和地名。泉州與日本最早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唐天寶時期,當時來自鑒真的僧侶東渡日本。當時跟隨和尚東去的十四個弟子中,壇經和尚來自泉州。在日本大寨縣,有壹份中國宋代的官方憑證——公證,見證了北宋崇寧元年(1102)泉州商人李沖與日本貿易的歷史,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完整的宋代貿易憑證。北宋時期,在中國與高麗王朝的貿易活動中,泉州海商不僅數量最多,而且商業實力最強,發揮了重要作用。《宋史》載:(韓)城中有百余人,許多閩人因賈伯而極力誘盧氏或終身留居。宋朝高麗王用泉州人傅玄來泉求樂等人。在東亞交流的歷史長河中,泉州與東亞各國互通文化需求,促進民族融合。

要求各類文化場館設施完善健全,布局合理,重點場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泉州市擁有中國閩臺邊境博物館、泉州美術館、泉州圖書館、泉州海事博物館、泉州博物館、萬維生郵票藝術館、梨園古典劇場、南音藝術園、泉州劇院等多項市級重要文化設施,總建築面積116900平方米。隨著城市新區建設,泉州計劃啟動泉州木偶劇院、泉州歌舞劇院、泉州大劇院、新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建設。泉州木偶劇院新址將於年底前投入使用,屆時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木偶劇院。泉州各縣(市、區)文化設施建設較為完善,結合城市新區開發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新的文化設施。比如晉江、石獅、南安、泉港、惠安的文化設施建設,在全國各縣都是走在前列的。泉州市公共圖書館11個,其中國家壹級圖書館6個;文化館(美術館)11,國家壹級博物館5個;現有博物館(紀念館)70余座,其中國家壹級博物館2座。全市共有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3個,覆蓋率100%;公共電子閱覽室鎮(街)覆蓋率100%;村(社區)級文化活動室2349個,覆蓋率100%。全市擁有村級文化廣場654.38+0.5萬多平方米,完成省級文化激情廣場665.438+0個建設。全市建成農家書屋2349個,率先實現100%行政村(社區)“農家書屋”目標,率先實現“村村通”目標。地方政府可以提供資金保障,對地方文化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給予資金支持,以自有資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

將文化事業納入城市長遠規劃為了改善閩南文化保護傳承的軟硬條件,從2004年開始,泉州市每年在縣級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市級投入3億多元建設中國閩臺邊境博物館、泉州博物館、梨園古典劇場、泉州南音藝術園、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2014年,泉州投資10多萬元建設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先後投資7000多萬元對申報“世界遺產”的“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名勝古跡”文物進行維修和完善。為了使文化事業有長期的財政支持,泉州建立了文化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將財政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文藝精品創作、人均擁有公共圖書等指標作為衡量各級政績的重要依據。自2011以來,全市投入文化體育傳媒15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遠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速。未來,泉州將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實現與新區同規劃、同建設、同發展。到2015年,泉州計劃投資12億元,結合泉州灣發展,建設泉州圖書館、泉州大劇院、海峽文化學術交流中心、工人文化宮、歌舞劇院等壹批重點文化項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意味著該市文化活動活躍,氛圍濃厚,文化產品和服務多樣化,對外文化交流特別是與日本、韓國的文化交流基礎良好,在成功舉辦國內外大型文化活動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品牌。

對外交流以閩南風格為主。泉州的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鮮明的閩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戲、南音、梨園戲、泉州燈會、海上交通歷史文物等。文化團體受上級文化部門委派,參加了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高規格的文化年活動。泉州先後組織130個文化團體、2108人次赴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巴西、港澳臺等六大洲3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的同時,泉州還邀請日本、韓國等128個文化團體參加閩南文化節、中國航海日等活動。1986年,泉州木偶劇團首次赴日演出。至今已先後21次赴日本、7次赴韓國演出交流,與“傑誠作”木偶劇團、東京國立文化財產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泉州木偶劇團昨天還應邀在日本舉行的“亞洲木偶戲劇節”上演出。研究東曉(日本稱“尺八”)的日本竹精社與泉州南音樂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連續六次應邀赴泉州演出交流。泉州海外交通史館及研究人員經常應邀在海外舉辦各種展覽和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術機構和團體保持著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泉州舉辦國際大型文化活動經驗豐富,已成功舉辦閩南文化節、10國際南音音樂會、1中國航海日、7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3屆國際木偶節、1國際兒童合唱節等4項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這壹條件要求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相對完善,政府承擔主導責任,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內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創新,尊重和體現公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公眾參與熱情高,參與能力強,參與渠道暢通,參與方式便捷,參與效果好。

不遺余力地構建壹個自上而下的文化網絡。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於2009年出臺了《關於進壹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促進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構建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格局。泉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達到創建國家東部示範區的標準。文化信息資源* * *享受工程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全市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70小時,文化館、博物館不少於55小時,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電子閱覽室每周為公眾提供不少於94小時的免費上網服務。實施“千個故事、百個故事”文化服務工程,每年送1萬部話劇、1000次文藝培訓輔導、100部數字電影、10本流動圖書下鄉。全市全年各級各類群眾文化活動2萬多項。同時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中心城區泉州燈會、中小學生南音唱歌演奏比賽、“快樂泉州才藝大賽”、“夫子廟之夏”等活動豐富多彩。在全國群眾文化政府最高獎“群星獎”等全國性比賽中,我市獲得獎牌32枚,位居全省第壹。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全市社會力量舉辦集市文藝演出等文化活動2000余場。全市業余文藝社團近700個,聚集業余文藝骨幹2萬余人,其中南音社團233個,民間專業劇團131個,覆蓋各個年齡段。保護和繼承

要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完善保護體制機制,健全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傳承機制,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學習場館。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實踐卓有成效,有體現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當地人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保護、培育、傳承,建立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泉州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65個,其中國家級31個,省級76個,市級134個,縣級324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基本建立。泉州現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個,分別是2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音,中國木結構傳統建築技藝),1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富川水密廂制作工藝),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泉州木偶戲牽頭的福建木偶戲接班人培養計劃),這是中國第壹個入選的項目。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重點建設標誌性文化設施,構建四級閩南文化保護網絡。通過制定《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管理暫行辦法》,泉州較早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認定工作,給予其相應的榮譽和地位;通過在高校開設專業課,培養綜合藝術人才,將傳統文化落實到校園工程中;利用傳統民俗文化節和各種有利時機,政府部門組織各種民俗活動。2007年9月,泉州成立了泉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領導小組和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2010年5月制定實施《泉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做好保護傳承工作。黨委書記:黃少萍。

市長:鄭新聰。

首個“東亞文化之都”

中國著名的僑鄉

臺灣省同胞的主要祖籍。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18中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壹。

中國文明城市建設先進城市

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

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城市投資硬環境四十佳”之壹。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國家文化模範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八連冠”

國家衛生先進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

中國最佳魅力城市

中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市

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是壹個傑出的創新城市。

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中國水環境管理優秀示範城市

中國十大最滿意城市之壹。

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

中國十大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

中國品牌資本

建設中國十大創新型城市

中國綜合創新力50強。

中國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試點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保護優秀獎

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類住區最佳模式獎”

國家最高綜合管理獎“長安杯”授予該市。

中國十大品牌城市

中國大陸最好的商業城市

* * *中國60年來最具投資潛力城市。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轉型2010中國十大經濟龍頭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市

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合格城市。

中國是壹個外貿100強的城市。

全國人防先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