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四德”的內涵並沒有貶低女性受壓迫的意思。
本文摘自《原大學漫談》
好了,就說我們過去要推翻的“孔家店”裏的女人問題吧!五四運動的時候,搞婦女運動的人壹聽說婦女要“三從”“四德”,就喊倒了,都盲目地歸咎於“孔家店”。其實這都是因為《禮記》和《禮記》中的記載。而且“三從”和“四德”的內涵,根本沒有輕視或壓迫女性的意思。所謂“在家隨父,嫁人隨夫,夫死子隨”怎麽了?就想想把“從”這個詞變成壹個通俗的法律術語,變成“負擔”或者“責任”。那真是對女性的尊重!在女人結婚之前,她的父母應該對她的生活和成長負責。怎麽了?結婚後,作為丈夫,男人應該承擔妻子的壹切生活費用,對妻子的安全負責。這有什麽不好?除非是反過來,男人靠老婆過日子對嗎?丈夫死了,當然妻子自己的父母也老了,也不靠子女照顧。我該怎麽辦?
當然啦!從現在開始,妳可以依靠政府辦的社會福利,但是做壹個男人或者做壹個好兒子好女兒,把父母的感情和責任完全交給社會,就有點那個意思了!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方面,恐怕不是個滋味!為他人和公眾爭取老人的福利是好事。如果只是為了自己,那就不是“民主”的初衷了,是個人自由的東西(自私)!也許我又錯了!但是,如果從古代歷史社會來思考,三千年前教育還沒有普及,尤其是對女性。而且基本上古代是完全依靠人力的古代農業經濟社會,女性沒有自由獨立謀生的能力。那麽,在家裏不聽父親的話,應該聽誰的呢?結婚,當然是要拿長期飯票,不拿老公怎麽辦?至於丈夫對兒子百依百順,事實顯而易見,就不多說了。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在丈夫去世,兒子年幼的時候,我們仍然要做“母親和父親”來撫養孩子。想象壹下誰是誰?如果妳把“從”字只解讀為“順從”、“盲從”的意思,那說明妳這個中國人還沒有理解漢字的含義,妳需要回到“孔子”那裏去多學習!
擴大剩下的48%
說到“女德、女言、女貌、女功”的“四德”,這是女性人格、品格培養的教育目標,不僅適合女性,也適合男性。如果壹個人的品德出了問題,不管他是男是女,他肯定不受歡迎。言語粗魯,或不友善,或言語不當等。,也就是大多數人所說的無口頭美德,當然不是。至於“女人的長相”,不要誤會是選美比賽。古文是樸素的,其所謂“容”就是平時的“容”是整潔的,不要故作風騷,給人開玩笑。過去,在壹些書中,“工”字讀作“紅”,特指刺繡,或者說是剪裁衣服、精工紡織的技藝。尤其是在過去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村社會,這對於豐富家庭經濟更為重要。我覺得這種古代女性“四德”之壹,對於現代和未來社會的女性更為重要。簡單來說,20多年前,我有壹個朋友的女兒,大學畢業,嫁給了壹個華僑青年。出國前,他們奉父母之命向我告別。我跟朋友的女兒說,妳出國第壹件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我不是讓妳去讀博士或者碩士。我想讓妳學壹門獨立謀生的技能,比如壹般女人的會計。因為現在,尤其是未來,婚姻制度正在走向破產,愛情配不上面包和米飯。所以,現代女性必須從小就學會壹門獨立謀生的特長,這樣才能保證夫妻關系。這就是“婦女工作”的重要性。這位年輕女士按照我說的做了,但她沒有達到她的期望,正如預期的那樣。
在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古代社會,雖然政府沒有明文規定,但對青年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婦女的工作”,早已是自然形成的習俗中的自然行為。長話短說,只要引用南宋詩人範成大的壹首詩《田家》,就能呈現出江南鄉村社會教育的真實圖景。這首詩說:
白天耕田,晚上麻木,
村裏的孩子們負責自己的事務。
子子孫孫沒有被解放出來從事耕作和紡織,
還要學會靠桑樹陰種瓜。
再比如晚清名臣曾國藩,他當了這麽大的官,但是家裏每天給媳婦做多少麻(做布的原料),織多少布,或者怎麽做鞋底,都有嚴格的規定。剩下的例子不勝枚舉,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