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哪本古書系統地講了中國古代的教師和學校制度?

哪本古書系統地講了中國古代的教師和學校制度?

《薛稷》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專著。全文只有1229個字,對教育目的、學制、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的作用等都做了全面系統的闡述,非常簡潔深刻。歷代封建統治者將其作為指導學教建立的經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薛稷》是我國古代教育著作中壹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教育的珍貴文獻。

壹個

薛琦提出的“尊師重道”的思想是有價值的,在我國教育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既然學記把學校教育作為“立國、治民”的重要武器,就必然賦予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崇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為什麽妳的地方不是壹個部長的部長。第二,當其為屍,亦為臣;當他是老師的時候,他也是仆人。大學士之禮,雖帝無北,敬師也。”(雪姬)也就是說,在神聖的祭祖禮儀中,教師的地位和“屍體”壹樣受人尊敬。封建統治者對待臣民,不是只有當他們是“屍體”或“老師”的時候才彬彬有禮。天子雖“貴”,也要免除老師“朝北”的禮遇。

封建社會“尊師重道”的目的是把教師視為整個封建思想體系的代表,企圖通過“尊師”來尊重封建“道”,維護封建統治。因為只有“尊師重教”才能“重教”。所以,雪霽說:“學在何處,嚴師為難。師者嚴而後尊道,道尊而後民知而尊學。”這種“尊師重道”的思想,在秦漢以後的兩千多年裏,被專制統治者作為統治和鞏固統治的武器之壹。但就雪霽提出的要對老師嚴格要求,呼籲社會尊重老師,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珍惜。

《學記》對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的主要經驗總結如下:

首先是完善學校教育體系。《學記》記載了中國古代的學校制度。“古師家有校,黨有題,術有序,國有校”。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學校也是被廣泛設置來進行教育的。其制度是每二十五個學校設壹個“學堂”,教導呂巷各校子弟;每五百戶歸黨,在黨內設“瑤”,教導在校升官的子弟;建立了壹萬二千五百所學校,設立了“序”,教導黨提倡的孩子們。在皇帝的首都或諸侯的首都,設置大學,教授皇帝、諸侯等貴族的子女,以及按順序晉升的品學兼優的子女。可見古人按行政區劃設置學校,是很全面的,這也是政教關系密切的體現。

二是嚴格的考試制度。《學記》說:“次年入學,中年考核。區別於經典壹年;三歲專業音樂組;五年親師經驗;七年,互相學習,交朋友;稱之為小成功。九年很了解階級,立場堅定不反對,這是很大的成就。夫則足以移風易俗,近者勸之,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每年新生進入大學,每隔壹年考壹次學習成績。第壹年,測試他們是否能分析經典和篇章。明確自己的意願,決定學習的走向。第三年,檢查他們是否能專心學習,是否與同學和諧相處。第五年,考察他們的知識廣度和與老師的親近程度。第七年,考察他們討論學術是非的能力,以及是否能選擇自己的好朋友;在這個學習階段,如果他們都能達到標準,他們就被稱為“程瀟”。第九年要考察他們是否能推理論,避免類比。雖然獨立說話,但並不違背老師的教導。如果他們在這個學習階段能達到標準,就叫“大成”。經過這樣的學習,以後足以教育民眾,改變舊習,讓身邊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就回國了。這是大學的教育目的。

學習之書講的是學習年限和大學的考察制度。大學學習九年,分為兩個階段:前七年和後兩年。每兩年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壹次檢查,每次檢查都有重點,而且不僅是學習成績,還有成績。這可能是作者的想法,因為當時不可能有學年制,班級授課制,從低到高的教學計劃。但是,這種想法也是有價值的。

三是重視開幕式。“大學始教,皮哥祭賴,以示尊道”。這說明大學的開學典禮非常隆重。在學年開始時,官員們穿著禮服向賴獻祭,並舉行儀式以表示對教師的尊重和對道德的尊重。“夜淡雅,官也初。”在開幕式上進行宗旨教育。讓學生背《詩經》?《瀟雅》、《鹿鳴》、《慕斯》和《黃煌喆華》三首詩表明君臣宴樂,上下和諧。教育學生讀書,就是做官,管理國家大事。今天看來,這個目標本身並不可取,但重視目標教育是對的。因為盛大的開學典禮上的宗旨教育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目標教育。我們國家還是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

第四,有嚴格的組織紀律。"孫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學生要按鼓打開書本,就像今天學生上課按鈴壹樣,說明學習紀律是嚴格的。目的是讓他們註意學習。至於“夏、楚,收其威”的肉刑制度,是封建社會的棍棒管教,與我們今天提倡的自覺管教格格不入。

總之,《學記》關於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的論述,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有積極意義。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有些在今天看來明顯不合適也就不足為奇了。

《學記》的教學理論貫穿著壹個基本精神:教師要受啟發,學生要積極思考,自覺學習,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學記》把教與學的關系分析為“學與學”。第壹個字“學”要念“效”,就是教的意思;第二個字“學”就是學習的意思。“學半”就是講和學是同壹件事的兩個方面,教是兩個活動的統壹。在教的過程中,教的好壞,壹方面是教,壹方面是學,學人,壹方面靠人教,壹方面靠自己學。老師雖然以教書育人為主,但遇到困難也要加強自學。所以老師也是教學和自學的結合體。

人類的發展受到三個基本因素的制約:遺傳、環境和教育。哪個因素在競爭中起主導作用?歷史上的教育家們爭論不休,反映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尖銳鬥爭。雪姬對這個問題做了科學的回答。“玉不琢,不成器;人家不學也不知道。”《學記》的本意是強調“學”。說明人是“學來的”,不是“天生的”。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兩千多年前,學記就肯定了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難能可貴的。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對話。我們既要有救援者的積極性,也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是用腦子思考。歷代教育家普遍重視學生的思維活動,要求學生將“學”與“思”緊密結合。在“學”與“思”的關系上,薛基認為學與思是合二為壹的。這種學與思並重的思想對後來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啟發、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出發,薛稷提出了壹系列有益的教學原則和方法。有以下教學原則:

(-)靈感和感應原理

啟發和歸納的原理現在被稱為啟發式原理。可以說是《學記》中最基本的教學原則。

《學記》作者說:“君子之教,比喻也。”所謂“比喻”,在這裏可以說是指啟發和歸納。雪姬認為教師教學的基本特點是善於啟發誘導,並進壹步說:“可以學隱喻,然後可以當老師。”善於多方面啟發誘導的人才能當老師。可見啟發式原則被提升到了壹個很高的層次。《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觀察時間,表達語言”,“開放語言,表達語言”。也就是說,教師經常檢查和指導學生的學習,但不灌輸,不包辦代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

(二)相互學習的原則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師應該堅持互相學習的原則。《學記》作者說:“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難。認識不夠可以自省,困了可以自力更生。故日:教與學亦好。”可以看出,薛稷不僅提出了取長補短的原則,而且從教與學兩個方面精辟地論述了這壹原則:

首先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教了再知難。”知道困難,然後才能自立。“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教與學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老師通過教學發現困難,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學習,提高。幾乎所有從事過教學的同誌都有這種經歷。剛開始我以為自己差不多做好了,教學也沒什麽問題,但是到了課堂上就覺得有些地方講不清楚了,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傳授知識。買單還別扭嗎?哎?難?啊?如果妳消失了,如果妳慢下來了呢?А!博爸?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а107 BR & gt;其次,從學生方面來說,學生從老師的教學中獲得知識,但需要努力學習,刻苦鉆研,不斷提高,不能局限於老師的壹句話。學習是壹種實踐活動,只有通過學習實踐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好處和困難。學的越多,眼界越開闊,越覺得自己差,才能“自省”進步。所以說:“雖有至尊道,學之,不知其善”;學而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能反應。"

根據以上的理解,可以看出,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需要不斷的學習。除了學習書本,老師和學生也應該互相學習。尤其是教師要註意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共同提高。“因此,教與學也是有益的。”《學記》提出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也是對“教與學相長”思想的高度概括

薛稷提出的“取長補短”原則具有辯證的思想因素。它充分發揮了孔子“學而不厭,教而不厭”的思想,揭示了教學工作中的客觀規律。

(3)循序漸進的原則

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系統性原則相比,《薛稷》中關於“循序漸進”的論述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和更多的內容。它包括系統性原則、能力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的內容和要求。關於如何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雪姬提出了兩點要求:

首先,“學而不等”,教學要有系統性,這是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任何科學知識都有嚴格的邏輯體系,教材都有壹定的連貫順序。學生的學習是學習新知識,以舊引新,循序漸進。19世紀俄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烏申斯基在論證系統性時曾說:“當然,只有擁有事物本身的合理的知識體系,我們才有掌握知識的充分可能性。如果壹個人的頭腦裏充滿了大量零碎的、互不相關的知識,那就會像壹個各種東西雜亂堆放的倉庫,在那裏連倉庫的主人都找不到任何東西。至於壹個只有體系而沒有知識的人的頭腦,就像壹個商店,裏面的每個櫃子都貼著東西,但是櫃子是空的。”(引自蘇聯丹尼洛夫、葉希波夫主編的《論教學》,第197頁)烏申斯基的這段話形象地說明,教學如果不循序漸進、系統地進行,就會“雜而無孫,壞而不修”,就會陷入混亂的境地。只有掌握了加法的概念和判斷,才能依次掌握減法和乘法的概念以及相應的判斷和推理過程;只有掌握了力的概念,才能反過來理解重力和壓力。任何擾亂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超出學生接受能力的做法,都是違背教學規律的。

其次,“不要給節日。”這句話在漢代被鄭康成解釋為“不嚴,謂不教長輩者為小,救幼者愚鈍者為大。”孔解釋說“如果妳不重視節日,妳可以說這壹年是可比的。如果不跨節,可以單獨教。所謂孫順業。”根據他們的解決方案,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才能來教育他們。《學記》說,“當可稱之。”這就是孟子所說的“雨在變”的“時”。其意義在於“教育必須及時進行。過早失去,就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反之,如果太晚,學生的訴求可能已經消失,不容易讓他們接受。這樣不合時宜的教育,按學記的說法,必然是‘苦練苦練’,達不到教學的預期效果。”所以《學記》提出了“做事不講究節”的要求。“不要忽視節日”是指教學不要超出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要給小而遲鈍的學生傳授太多太深的知識,讓學生吃不下飯;不要給大而有天賦的學生教的太少,讓他們吃不飽飯。《學記》要求教學要在“節”的限度內,“學不可廢”,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學記提倡“少年聽而問之”,是為了“學而不等”。“好冶金之子”之所以要學做皮毛,“好弓之子”之所以要學做簸箕,“第壹騎手”之所以要“反其道而行之,車在馬前”,都是說要在“節”而不是“節”的限度內循序漸進。《學記》反對“不計學生人數,不顧安全”(只註重進度,不考慮學生能不能接受),因為這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忽略”了節日。誇美紐斯曾說過:教材的解釋要註意壹致性和連續性。並提出“先學之為後學之開路。”梁啟超說得更通俗壹點:“學如登樓。不經過小學,妳想壹飛沖天,沒有不半途而廢的人。”(《教育政策私議》)空雨也有壹句評語是“是從廳裏提拔上來的,不是進房間的”。(《高級》)中外學者的這些話都說明,教與學要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不可能“登泰山而超北海”。(《孟子?現在有些學校搞突擊,搞競賽,搞題海戰術,片面追求升學率,違背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不會有什麽效果。即使偶爾奏效,也絕不會長久。很多同學突擊進入大學後功課跟不上,就是壹個例子。殊不知,“多則糊塗”,“欲速則不達”。

(4)“藏與息相輔相成”的原則

“藏與息相輔相成”的原則,也是課內課外勞逸結合的原則。《學記》認為普通班是在上課的規定時間授課,“授課時必須有正當的工作”;課後要有休息、遊戲、作業,“退休時在學校要有住處”。雪姬也認為,常規課很重要,課外活動也不可或缺。因為課外各種有益的活動不僅可以作為輔助隨班就讀的手段,還可以引起學生對隨班就讀的興趣,加深對隨班就讀的理解。課後不學“草棉”(雜劇)、“博衣”(唱腔)、“雜衣”(掃地)等技能,課堂上就學不好“弦”(即音樂)、“詩”、“禮”。因此,必須要求學生課內課外相結合,勞逸結合。所以,雪霽指出“不享受自己的藝術,就不能享受學習”。如果不提倡課外技能,學生是學不好主課的。所以,善於學習的人,學習的時候,努力學習;當妳休息的時候,妳可以享受課外活動。“藏而修,息而遊。”這樣,學生可以“安全地學習和親吻他們的老師,享受他們的朋友,並相信他們的方式。”

過去,學校普遍不重視課外活動。雖然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後有所改變,但他們仍然對課外活動不夠重視。薛稷在兩千年前就強調課外活動的重要性,這真是難能可貴。

現行的教育學沒有包括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這是壹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安排得當,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加快人才培養,大有裨益。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自己實驗學校課外活動的開展。在壹個只有600名學生的學校裏,卻有120多個課外活動小組。學生每天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各種課外活動。這所學校為蘇聯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這壹事實充分說明“藏與信息相得益彰”教學原則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五)“相視而為善”的原則

雪姬主張“相察而為善”。人們認為,同學之間應該相互交流,以便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因此,在看待學校時,有必要考察《論學習交友》。他在談到“藏象與信息相輔相成”原理的作用時說,它能使人“享受朋友”,把“老師”和“助手”(朋友)合稱為“朋友”。因為同學朋友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每個人都有優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妳善於“擇善而從之”,妳就能進步。反之則是“獨學無友”。壹個人沈思,沒有討論問題的地方,久而久之就成了井底之蛙。

但是,雪姬並不是單純的認為學弟學妹之間的任何交流都會對彼此有利,獲得“相敬如賓”的好處。相反,它提醒人們,如果他們結交酒肉朋友,他們會忘記老師的教訓,忘記他們的學習,忽視他們的學習。這就是“彭彥叛師,顏弼廢學。”所以為了自己的進步,要註意交好朋友,而不是壞朋友。這可以說是孔子“三友為利,三友為損”思想的發展。《學記》的可貴之處在於,它首先看到了傳播的有益作用,並予以肯定和提倡。而不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因為窒息。這是《學記》的另壹個可貴之處。

(6)善救失原則。

《學記》對向善救亡原則的論述是積極的、辯證的。它認為,由於學生的“心性”不同,“心性不同”,在學習中表現出四種不同類型的短板:“士有四誤,師必知之。人學得太多,或輸得太少,或輸得太容易,或止步不前。”《薛稷》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籠統地指出了學生學習中的這四個不足,更重要的是它進壹步揭示了這四個不足的原因,並提出了積極的、辯證的教學方法。《學記》曰:“此四者心有異。知道他們的心,才能挽回他們的損失。教的人,長得好,救輸的人。”這段話說明了兩層意思:壹方面,由於學生性格的差異,學習情況也不壹樣。老師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知其心”,“盡其所能”,才能“挽回損失”。另壹方面,要全面分析學生的缺點,既要看到不好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雖然《學記》沒有具體說明要發揚什麽,但古人的筆記中有這樣的解釋:“多少人易停,雖各有短處,而多少人易學,幾個人易專,幾個人易做,怎麽停,怎麽好。”挽回損失就好。”意思是“輸多了”,求知若渴是壞事,但也有其好的壹面,即有導致博學的因素;學得太窄,不懂事,是壞事,但也有它好的壹面,就是也包含著變得專精的可能;”易失”,輕舉妄動、勇往直前是壞事,但也有其好的壹面,即包含進取的因素;“輸了就停”是壹件壞事,但也有它好的壹面,就是有可能保住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引導得紮實。總結壹下,學生這些不正確的學習態度“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就“多”、“少”、“易”、“止”而言,它們是四種“失”然而,就它們所包含的因素而言,它們是深刻的、專業的、進取的、堅實的,它們可以說是優勢。好與壞、得與失是辯證統壹的。所以,教師看問題壹定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積極的壹面,也要看到其消極的壹面,要有“兩點論”。“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學習上的‘難’和資質上的‘美惡’,培養學生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依托優勢,克服缺點,揚長避短,挽回損失。這就是“教者,長得好,救失者。”

《學記》對這壹原則的論述,既包含了重視正面教育的意義,也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極具價值。

至於《學記》中對教與學方法的論述,並不是很具體。總的來說是結合教學原則來討論的。現在可以歸納為四種方法:講解法、問答法、習題法、類比法,後面會講到:

(壹)解釋方法

教學離不開講解,講的好壞。除了正確掌握內容,關鍵還在於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教材的嚴密組織。所以學記對老師提出三點要求。

第壹,“約而達”。也就是說,教師要言簡意賅,充分表達主要意思,不啰嗦,不含糊,做到簡潔、透徹、少而精。

第二,“微而臧”。教師的講解要重點突出、簡潔精辟;既要講教材的精髓,又要平均使用我們的力量。要不要“嘗壹個?”肉,而知鐵鍋之味,鼎之音。”(《呂春秋》)

第三,“很難比較。”意思是例子不多,但很能說明問題。教學離不開實例,如“舉意相近之例,輔古以證今”。如果事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運用得當,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簡單,開導阻斷,啟發思考。“例不多但精”。“如果例子多了,就會喧賓奪主,淹沒論點,學生只會關註例子而忽略理論”,起不到“比喻”的作用。

有的老師只是抽象說教,不“舉壹反三”;有的老師舉例不當,舉例說明不了問題;有些老師用太多的案例來淹沒論點;有的老師舉的例子太多,讓人眼花繚亂。.....這種不良做法,可以從“罕見的類比”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2)問答方式

《學記》從兩個方面論述了這個問題。

壹、如何提問。學習之書認為,提問要由易到難,從容易的問題開始,容易的就解決,難的就容易解決。它認為,壹個好奇的人應該像壹個工匠攻擊硬木壹樣,“先做容易的,然後是程序。”當然,也不排除在某些情況下,有時需要開門見山,問壹些比較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應該是“先易後難,先簡單後復雜”的順序。

其次,如何回答問題。《學記》指出要註意兩點:第壹,教師回答學生的問題要大小合適。如果學生問壹些小而淺的問題,老師不應該小題大做。如果學生提出大而深的問題,老師要深入分析,給予正確的回答。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是壹樣的,大小合適。做到“小聲音敲,大聲音敲。”二是要求冷靜問答。心平氣和地提問,心平氣和地回答問題,才能把真相說清楚。就像撞鐘壹樣,妳只有冷靜地撞,才能“發出最好的聲音”。“慢慢來,然後盡力而為”。這個生動恰當的例子對教學有深遠的意義。

(3)練習方法

練習方法是什麽?《學記》沒有作正面的回答和闡述,只是引用了“好冶之子,必學為秋;好弓之子,必學為籃;相反,第壹個司機在馬的前面,通過觀察這三件事得出“君子可以有興趣學習。”這段話的意思是:“壹個優秀的冶金工匠的兒子,首先要學會用皮革鑲嵌服裝(知道如何成型);壹個好的制弓人首先要學會用柳條編籃子(了解竹、木的“性質”);與我們習慣的相反,小馬學會了開車。它跟著車走。當人明白了這三個道理,就會懂得學習。

從上面三個例子,我們可以分析出兩層意思:第壹,在實踐中,例子很重要。“良野”“良工”“馬來西亞”?看到了嗎?δ咳嗽鏡,霓虹痙攣,蹲6?滑壩ρ?右椎骨暈了嗎?哎?∪朧鄭商航折K?廣東家庭?妳懷孕了?脊椎內懷孕是怎麽回事?熊?妳為什麽不看看妳呢?哎?妳擔心嗎?盛?ыы 6?瘦嗎?BR & gt(4)類比法

學記還提倡在教學中運用“以醜比物”,與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讓學生舉壹反三。這樣不僅能舉壹反三,鞏固消化所學知識,還能使學生擴大知識面,獵取知識,發展能力。

《學記》對教學方法的論述,既體現了上述教學原則的精神,又處處貫徹啟發誘導的指導思想,反對註入式、填鴨式的做法。這是很有價值的,我們要善於吸收並付諸實踐。

《學記》主要從正面論述教學理論、原則和方法。另外,結合實際情況,從反面批評了當時教學的弊端及其不良後果,增強了正面討論的說服力。在這裏,我引用薛稷批評當時教學弊端的壹段話,觀點非常精辟,切中要害。

“今日之師,呻其帳,多其言,而其數反不顧其安。人不能不真誠,教人不能物盡其用。它所做的也是相反的,它所尋求的也是佛。但如果妳是丈夫,妳會隱瞞妳的學習,攻擊妳的老師,妳會因此而受害,而不知道它的好處。雖然是結束它的事,但會走得很快,它不會受到懲罰。這是什麽道理!”

這段話形象地指出了當時教學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後果。

壹個說:“呻,完了。”老師只是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要求學生理解它的意思。

第二是“更多信息”老師壹味灌輸,不顧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第三種是“而它的數量進壹步忽視了它的安全性。”就是教學只註重進度,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

第四,“人不能不真誠。”教學沒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沒有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第五,“教人不盡力。”沒有因材施教,教師就不能發展學生的才能,埋沒人才。

由於這五個弊端,教學效果與人的意願相違背,造成不良後果。讓學生討厭學習;對老師的反感;苦於學習難,“很難”;如果妳不明白學習的目的和作用,妳就“不知道它的好處。”這樣,即使學生畢業了,也很快會忘得壹幹二凈。學就相當於不學。“雖然他們完成了學業,但他們會走得很快。”由此可見教學方法有多重要!

《學記》批判了當時教學中存在的只註重背誦、灌輸、趕進度,忽視啟發、誘導,不調動學生積極性,不註重因材施教等不良現象。“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領先的。”(《中國古代教育史》,第156頁)雖然《薛稷》中的這些深刻見解是針對兩千年前的情況,但對今天的教學情況仍然值得借鑒。如果有些老師總想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他們認為“多說多得,少說少得。”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只註重時間,趕進度,填房間,而忽略了啟發誘導學生獨立思考,理解材料。學生並沒有因為老師的“話多”而得到更多,反而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些老師主觀上想為四化早日培養人才,但客觀效果是否符合主觀願望?從雪姬的討論中,難道不能得到足夠的啟發去感同身受和解惑嗎?

總的來說,薛稷總結了中國古代教育家的寶貴經驗。"可以稱之為中國古代教育學的雛形."因此,中國歷代學者都對薛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清代學者陳歷曾指出:“若此法,則學術昌盛,人才輩出。”當代教育史家和教育理論家壹致認為,《薛稷》不僅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教育文獻,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文獻。顧樹森說:《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壹部關於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光輝巨著。”《學記》中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學理論,許多符合教育教學的壹般規律,具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堪稱“我國教育史上極其輝煌的遺產”。(沈《中國古代教育與教育思想》,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