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農村勞動力轉移綜述

農村勞動力轉移綜述

2012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19省市對口援疆的第二年。在區、州黨委、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阜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增收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創業型縣市建設,認真實施“三大培訓工程”,大力開發就業崗位,不斷拓寬轉移渠道,全年完成了鄉城轉移工作。2011的農轉非工作總結如下:

壹、基本信息

全市有6個農牧鎮,農村人口66781人,其中農村勞動力37523人,農村剩余勞動力21499萬人,每年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000人左右。(1)轉崗人員文化素質:據統計,初中畢業的占79.4%,高中畢業的占11.2%,大專以上的占9.4%。從總體上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較低;(2)轉崗人員穩定性:長期轉崗占465,438+0%,季節性轉崗占59%,以季節性轉崗為主;(3)轉崗人員年齡結構:30歲以下占30%,30-45歲占38%,45歲以上占32%。大部分轉移人員主要集中在園區內企業和本市第三產業。

二、任務完成情況:

農村勞動力轉移:上半年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6210人,完成綜合目標任務的101%,收入4100萬元。

三。采取的措施:

(壹)領導高度重視,周密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成立了由市領導和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領導小組,將農村勞動力轉移納入全市綜合目標考核,確定壹名市委常委負責此項工作,並於年初及時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我市2012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和考核細則,明確了職能和責任;同時,鄉鎮進壹步強化領導責任制,確定了黨政壹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抓的良好格局,為農業轉移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2)深入調查,夯實基礎。

為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依托鄉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全市6個農業鎮農村勞動力資源轉移地域、文化結構、年齡結構、勞動技能等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將未轉移和轉移、熟練和非熟練、培訓和未培訓、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勞動者分為兩類,實行動態管理。

1.如果技能水平符合就業要求,我們免費推薦他們就業;

2.如果技能水平達不到用工要求,我們建議對其進行再培訓,直至滿足企業用工需求,有效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保證其就業穩定性。

(3)搭建平臺,強化功能。

為推進城鄉就業服務壹體化,我市在6個農牧鎮村設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並全部建立了鄉鎮人力資源市場。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和辦公設備,實行市、鄉統壹的服務標準、工作流程、規章制度、基礎核算等程序。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市人力資源市場為中心,輻射到各鄉鎮的三級就業信息發布網絡。

(4)加強服務,拓寬農民轉移渠道。

壹是註重需求與現實的結合,充分拓展二、三產業的就業空間,有組織、有計劃地依托當地現有企業的轉移。二是註重內部消化和向外轉移,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在內部轉移中,要著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同時,大力發展高效訂單農業、畜牧業、林業、種業和生態產業,引導我市農村勞動力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優化農業就業結構,為脫離土地的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三是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壹步拓寬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通過招商引資擴大企業數量和規模,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到企業就業。如近年來我市引進的博達焦化電石廠、鴻基焦化、埃斯米爾、中和自備電站、徐礦集團、金泰實業等數十家企業,每年為我市提供就業崗位5000個以上;三是圍繞我市旅遊業的發展,壹些觀念新、市場意識強的農民在我們的引導和市場的吸引下,向商貿、餐飲服務、旅遊等方面發展,並通過他們的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帶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目前,農村勞動力在旅遊區經營的商店和農家樂已在鄉鎮全面鋪開,拓寬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五是合理利用我市農業種植的地域差異,組織人員輸出季節性勞務。目前,我市有壹批季節性轉移的勞動力,對農民增收起到了輔助作用;第六,加快小城鎮建設,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新疆援助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市的城鎮化建設也在快速發展。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有關部署,在交通、水利、小城鎮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中,要最大限度地吸納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盡可能地安置農村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形成農業增收最直接、最顯著的途徑;第七,在向外轉移的過程中,與上級有關部門聯系,收集就業信息,為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及時與市外勞務用工單位聯系,掌握其用工需求,推薦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到上述企業就業,形成轉移與輸出的良性互動,進壹步拓寬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逐步建立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

(5)依托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采取多種措施拓寬渠道。

2012上半年,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壹核心目標,抓住中央新疆工作會議和山西援疆扶優的相關政策機遇,以“四個服務”打造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通道。壹是提供實時服務。利用覆蓋全市的“三級網絡”系統,將就業信息實時傳遞到各鄉鎮。同時,建立企業就業需求調查制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拓展就業信息,為城鄉勞動者提供信息服務。二是實行免費服務。在為城鄉各類求職者提供免費服務的基礎上,為農民工提供免費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服務。同時,為所有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就業登記、勞動協商等免費服務。三是開展特色服務。通過“再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農牧民專場招聘會”、“私企招聘周”等活動,幫助農牧民轉移就業。四是推出特色服務。搭建市內外勞動力運輸平臺,增加轉移。我市與烏魯木齊高新開發區、周邊縣市、職業院校、甘肅、青海等地建立了合作關系。這些措施進壹步緩解了企業用工荒。同時,與高新區特電改造、準東工業園區湖北宜化等企業建立長期勞務合作關系,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周邊企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形成投入與產出的良性互動。

(六)開展培訓,提高技能。

要把加快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作為促進勞動者就業創業的重要手段,始終遵循“實用、有效、實用”和“做什麽、學什麽、缺什麽、補什麽”的原則,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大力開展“三大培訓工程”。目前,該市已初步形成“政府購買培訓、培訓機構提供培訓、勞動者自主選擇培訓”的壹體化培訓格局。壹是打破地域界限,積極引進區州有實力的培訓機構和職業院校參與全市技能培訓,促進全國各地培訓機構有序發展、良性競爭,積極推進培訓產業化進程。同時,勞動保障部門統壹管理,不斷加大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的資質審查力度,監督培訓質量和鑒定質量,確保培訓效果;二是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由市科技局牽頭,農林牧漁、水利、教育等部門配合,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技能培訓。同時,為方便農牧民,切實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各類培訓機構將培訓延伸到農村,開展“送培訓、送技能下鄉”活動,深入各鄉鎮,緊緊抓住“四個圍繞”,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即圍繞城市建設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如白鶴村社區、水磨河社區舉辦了鋼筋工培訓班,培訓了79人。圍繞天池旅遊開展手工藝制作培訓,如在朱敏路社區、龍翔社區舉辦1手工藝編織工培訓班,培訓30人;圍繞重化工園區用工需求,開展電工、焊工等生產技能培訓;圍繞城市發展開展服務型技能培訓,如中餐廚師、中餐面點師、電腦操作員、動物疾病防治等。,從而有效提高勞動者技能,促進其穩定就業。三是為鼓勵和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自主就業、自主創業,圍繞“創建自治區創業縣市”活動,大力開展創業培訓。為此,我中心專門聘請區州資深教師授課,在農牧民創業園、九運街鎮舉辦創業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自身素質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分析、企業創辦思路、市場評估與預測分析、人力資源管理與人員素質培訓、企業文化建設、管理制度等。,並及時跟蹤創業者的創業情況,在創業過程中根據創業者的實際情況提供創業指導、小額擔保貸款等後續創業服務,免除其後顧之憂。

(七)創新思路,同時采取措施,努力促進農業轉移和增收。

依托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壹核心目標,以勞務收入為突破口,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拓寬轉移渠道。壹是發揮資源優勢,拓寬增收渠道。三工河鄉利用旅遊項目,引導農牧民在旅遊度假區開展旅遊接待服務。同時,加強與煤礦、農村鄉鎮村的協作關系,建立穩定的轉崗人員隊伍,為實現長期就地轉崗奠定了基礎。

(壹)依托民族風情園積極建設農民工創業園,有針對性地為哈薩克族農牧民開展技能培訓班和創業培訓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對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和創業起到了積極作用;

(2)是爭取資金積極建設哈薩克族民族刺繡培訓基地,讓哈薩克族婦女的傳統手工制品走進天池,成為商品,實現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已有102名創業者入駐園區,帶動317名遊牧民實現就近長期轉移。二是創新轉移方式。水磨溝鄉積極依托“壹會壹隊四社”,使我市勞動力轉移再上新臺階。

(1)積極發揮作用壹段時間,成立了水磨溝鄉水磨河社區農村勞務輸出協會,選舉產生了理事會,積極聯系周邊企業,僅聯系魯能電廠保潔環衛崗位35個,解決就業35人,年收入可達42萬元。積極聯系農六師新疆煤業有限公司50名鋁冶煉操作工,現解決就業11人。

(2)鼓勵和支持兩支隊伍,在人才帶動下,積極鼓勵村級勞務經紀人發揮帶頭作用,帶動勞動力集體外出務工。在農牧民搬遷安置點,分別組建了20人以上的“長期移民隊”和“短期移民隊”。“長期民工隊”進入建築企業打工,“短期民工隊”活躍在造林、大棚種植區,形成長短結合,每人都有收入。

(3)依托四大合作社拓寬致富能力,大力扶持家庭養殖發展。即依托家禽養殖合作社、牛奶養殖合作社、駱駝養殖合作社、刺繡合作社,轉變觀念,創新措施,充分發揮品牌效應,拓寬轉移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帶動他們實現就近就業。第三,依托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三是依托阜康市城市建設向西向北拓展的良好機遇,城關鎮組織鼓勵搬遷農民向房地產、城市道路、園林、環衛、小區物業管理、倉儲保鮮倉庫、農家樂度假村等轉移就業。僅上述項目就轉移安置就業1.3萬人。第四,紫泥泉子鎮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勞動力轉移靠勞務中介帶動,紫泥泉子是農業大鎮,土地面積大。在農忙季節,勞動力短缺時,要充分發揮勞務中介的作用。通過辛俊輝、李明等組織,閑散有能力者可以到周邊農場和土地面積較大的雙河、臨泉、土墩子農場搞季節性轉移。人員可達500人左右,日收入100-150元。第五,大力發展勞務派遣企業,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九運街鎮依托九龍勞務派遣公司,組織農民有序就近轉移。收集並發布全鎮就業信息。目前,已組織短期勞務人員有序建大棚、拉滴灌、修水渠、修路、種樹、種西紅柿,達到4069人次,有效促進了農牧民轉移增收。

第四,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就業形勢和長遠發展來看,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農民觀念比較陳舊,靠土地安於現狀的現象普遍存在;技能低下,無法滿足企業用工需求;政府的支持需要進壹步加強。

動詞 (verb的縮寫)下半年的工作重點

由於今年我市出現罕見幹旱,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們將進壹步加強農學院工作:壹是組織鄉鎮勞動保障所收集各用工企業的用工信息,制作宣傳單發到鄉鎮,與他們面對面溝通推薦崗位;二是組織鄉鎮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所在下半年實時舉辦壹到兩場招聘會,為農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空間;第三,加大創業政策宣傳力度,增加小額擔保貸款發放,支持創業;四是選擇創業就業典型樹,舉辦巡回講座要講創業就業;五是進壹步加大新壹輪就業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對用人單位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就業實習等政策,減輕用人單位負擔,鼓勵用人單位開發就業崗位,吸引更多農牧民就業;第六,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和職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實現技能培訓促進就業、技能增加收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