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傳尚古(《四庫全書·舒泰易筋經提要》),漢代已有著述(《漢書·藝文誌》太乙陰陽二十三卷,已佚)。在65438年至0977年的考古發掘中,在安徽阜陽如意侯古墓中發現了壹塊太乙碑,進壹步證實了太乙“其傳猶古”的觀點。《二十五史》中太壹的事例很多(太壹三十余例,劉仁六例,無特例),可見古人重視太壹,尤其是上層社會,對太壹的重視程度更高。這大概是由於太壹在軍事和國家災難中的應用。近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包括《周易》及其預測術數在內的中國古代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被人們視為迷信,幾乎被拋棄。近年來,經過反思,人們在呼喚國學的回歸,《周易》及其舒舒學說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註。
據考,古代官員如元代的“司”明代的“太史局”清代的“秦”都有專職官員負責太乙數的研究和推演,並將其作為社會自然災害預報,為朝廷乃至君主提供重要的行政參考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