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研究的意義
1,問題。
小學德育是全社會關註的問題,但德育往往給人壹種落後的感覺。德育的理念、內容和方法往往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變化,德育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誰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全世界。”這句話印在有關互聯網的書籍封面上,當然有明顯的商業廣告意味,但隨著“網絡”及其相關概念越來越深入普通人的生活,誰能忽視計算機網絡給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帶來的巨大變化?當然,現在我們還不能說:“世界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但我們可以說,世界正在進入“網絡時代”。如果今天的教育不從這樣壹個時代的特點出發,就不能指望取得什麽積極的成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已經進入千家萬戶,為家長和學生所熟知和熟悉。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壹石激起千層浪,打破了傳統信息道德教育的壹元化框架。因此,有必要研究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與傳統德育活動的互動,形成優勢互補,形成教育效益。
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是以網絡為背景,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全新活動。“在活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成長”是我們項目的觀點。
傳統的統壹德育活動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局限性。它的優點是,通過德育活動,人與人之間可以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聯系,尤其是身邊的人(包括學生、老師、家長)可以彰顯其教育功能,這是任何先進的教育都無法替代的。然而,這種傳統的德育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以說教的形式呈現的,難以激活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且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網絡的出現創造了壹個新的教育環境。放棄網絡環境下的德育研究,是教育的缺失,是教育資源的浪費,絕對是教育的壹大敗筆。據資料顯示,現有的網絡德育研究在國內並不多見,大多重視理論宣講,忽視實踐行為,難以誘發孩子入鄉隨俗的興趣。而融入網絡的德育活動研究,實現了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享受,全方位、新視角調動了積極分子的積極性。因此,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作為德育的新載體,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必然,促進了德育的跨越式發展。
2.理論基礎
“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活動研究”課題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的活動觀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
1,馬克思認為,活動是人對待外界的特殊方式,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特殊方式。正是由於活動,個人、社會化和個人才能才真正得以實現,而教育活動作為壹種特殊意義上的人類活動,屬於主體的實踐活動,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塑造主體為目的的活動,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
2.國務院《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高度重視對下壹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切實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和道德實踐,積極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社會環境,不斷提高廣大未成年人的整體素質。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1,堅持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程度,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做到簡單性、娛樂性、漸進性;2.註重自學實踐和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遵循道德規範。您正在瀏覽的文章由(第壹粉絲王文)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
第二,研究的目的和內容。
1,幾個重要概念的定義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現有的“德育”概念形成了壹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層次:
頂樓,叫“德育”,是壹個統稱。②第二層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③第三層包括十多種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④底層:即學校實施的“德育”。
德育活動:在課題研究中,是指學校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法達到德育目的。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在課題研究中,是指通過網絡環境對德育的升華。
2.研究的目的。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就是研究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的發展。研究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是德育活動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教育面向每壹個學生,形式多樣,小學生都願意接受。這是對現行德育活動模式的挑戰,也是德育活動日程的重大變化。網絡是戰略高地。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占領這個高地。2001以來,明凱出版社和廣州教育出版社先後出版了《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時代的中小學道德教育》兩本書。這些文章和書籍從不同的方面論述了網絡環境下的道德教育以及如何進行道德教育,提出學校道德教育必須從傳統的封閉性和限制性的道德教育轉變為以實現美好人性為目標的開放性和發展性的道德教育。我們課題組研究的是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開展德育活動。使學生從空洞的說教進入到孩子的實踐體驗活動中,誘發孩子入鄉隨俗的興趣。通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學生的人格得到陶冶。學會做事,學會處事,學會在小環境和大環境中與人合作和溝通,學會如何做人,成為什麽樣的人,這樣妳才能健康成長,積極向上。
3.研究的內容。
①網絡環境下的小學校園德育研究。
壹、校園文化活動
為進壹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內涵,開闊學生文化視野,展示學校學生豐富的文化生活,我校每年舉辦為期壹周的文化節。在傳統的德育活動中,我校校報《雛鷹》和校刊《學習·探索·創新》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青睞。在研究中,我們課題組成員利用資源為校報校刊提供了壹個更加便捷的窗口,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長學生的見識,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在3209名學生中,有2137名學生訂閱了校刊。實踐證明,網絡環境下的校園文化活動更能受到師生的歡迎。
b、主題活動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從而形成了教育在綜合國力中的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和各類人才的質與量。各類人才的形成主要靠基礎教育。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基礎教育的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的壹項重要任務。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我校六年級教師張艷華在講授人教版《桂林山水》第十壹冊語文時,充分整合了語文與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教師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而是為學生提供信息技術的學習手段。學生決定如何學習,教師既是指導者也是參與者。學生們不僅在網絡中學習語文知識,還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祖國的山水之美,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和自然。愛國熱情在美國和中國得到升華。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組織和完善自己。在活動中成長,成為活動的主人。得到了學習的知識,接受了德育的教育。
興趣是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動力,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壹個人只有對壹個問題感興趣,才能開始思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獲取相關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網絡環境下,我校王輝老師正在講授《在小花貓尋找可汗》壹課。首先,投影儀顯示“壹個小花貓人正在四處張望...(動畫效果)”,然後在揭示話題後,學生與小花貓壹起過橋,尋找新單詞。如果妳讀對了,妳就可以過橋,在花園裏找出新單詞,到達目的地。這時,學生不僅對知識感興趣,而且對新手段、新方法感興趣。他們覺得我們的國家不再有趣,更加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而努力。
在課件的應用上,我們的研究方向不僅僅是學習新知識,更是真正的投入到我們的學生身上。我們的老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級社團活動
祖國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每壹個中華兒女都像愛自己的母親壹樣愛我們的祖國。古往今來,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之魂,是照亮後人的高尚情操,是引領我們走向富強的火炬。愛國就是國家的利益高於壹切,就是無條件服從祖國的召喚。班會上,我校五年級老師召開主題班會:“愛國”。在我們學校舉行的班會上,“兒童朗誦詩歌”是學者南倡導的壹項活動,他的想法是利用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引導他們背誦古代經典詩歌。“孩子讀詩”可以了解傳統文化,培養寫作能力,陶冶情操。在網絡環境下,我們搜索古代經典詩詞,讓學生閱讀、體驗、感受文學基礎知識。
d、特別活動
興趣小組活動旨在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網絡環境下,師生共同使用網絡搜索引擎搜索田徑乒乓球、微機、籃球、書法、繪畫、小發明、無線電制作、手工制作等知識。近兩年有26名學生在市田徑比賽中獲獎,微機奧賽135,書法67名,小發明72名,廣播制作6名,手工校125,演講9名,征文27名。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網絡下嘗到了甜頭。他們的活動離不開互聯網,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了增強。
②網絡環境下小學家庭德育活動研究。
1993年,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在第二十屆北京-東京城市問題研討會上發言:“道德教育必須由家庭從學齡前開始”。家庭德育是人才培養的壹項基礎工程。父母是最早的教育者,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家庭小學德育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家長需要理性,堅持說教與行為操作相結合,在明白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堅持說教與培養情感相結合,才能收到高效率。
研究報告,德育報告,課題報告,如何寫報告。
從65438年到0979年中國政府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目前,獨生子女在我校學生人數中所占的比例為(見下表):
學生總數(人)3229
男(人)1837
女(人)1392
獨生子女(人)2906
比例(%)約為90%
與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智力發展更快,知識面更廣,但在行為習慣、合作意識、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更多不足。由於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父母把時間花在了自學和事業上,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父母對生活管得多,對教育管得少。由於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教育方式過於簡單,存在溺愛、放任、粗暴等各種教育不當的問題。班主任不僅要做學生的好老師,更要做學生的好家長。除了教學生,他還應該教壹些家長關於教育的知識。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是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橋梁。自研究在我校開展以來,開啟了“家校溝通”。學校對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信息技術培訓(見附件1)。對家長學校的62名家長進行信息技術輪訓。目前在網絡環境下,學校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老師和家長通過互聯網上的知識引導學生。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學生的關系;處於“遠見”絕對權威的班主任,開始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與家長建立起妳兒子妳女兒就是我兒子或女兒的親密關系。家長和孩子通過互聯網形成了學徒工的關系。心理學指出,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證,其中教育應發揮主要作用。教育學強調學校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強調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作為學校德育的特殊環境,應該積極自覺地補充學校德育。教育學指出,要教育好下壹代,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做好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社會、學校的任何壹個方面失控,都會導致整個教育出現漏洞。只有三者相互協調,取長補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心理學和教育學都把家庭道德教育視為兒童發展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教師、家長和學生以互聯網為紐帶緊密相連。我校最初評選的“五好”學生。3229人中,有23人是“五好學生”。網絡環境下家庭德育活動調研後,省大隊優秀幹部1人,市優秀少年3人,市優秀學生9人,區15人,校10人,校新“三好學生”67人。在具體的數據中,師生關系得到了改善。老師和家長,家長和孩子的關系。隨著“家校溝通”的開展,教師與家長、家長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在網絡留言板上的次數增多,有更多的實質性問題需要溝通,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通過網絡平臺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③網絡環境下社區小學德育研究。
這個國家正在加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社會環境復雜,影響少年兒童思想素質的因素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單壹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孩子思想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組織形式的逐漸變化,社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區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社會組織功能。生活是教育,社會是學校。指導青少年教育實踐,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聯系。社區小學德育是以學校為核心、以社區為主體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旨在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種社區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社區是小學生最能直接接觸、最能具體感受的生動的“社會”。社區生活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土壤,社區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社區小學德育立足於社區、學校、家庭三位壹體。以學校為主體,以家庭為輔助,以社區和網絡為紐帶,形成合力,真正把黨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方針落實到千家萬戶,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實際行動中。我校開展活動以來,通過學習網絡上關於《千手觀音》劇組的報道和殘疾人、有決心的人的故事,鍛煉了學生的美麗心靈,幫助他們樹立了戰勝困難的信心。我校教師劉保群教授講授《千手觀音妳好》壹課,知道邵麗華、張海迪、桑蘭面對困難有堅強的意誌和毅力,知道全國和武漢的殘疾人數量。然後組織學生到社區走訪慰問殘疾人,並帶他們到社區了解殘疾人的事跡,鼓勵他們與疾病作鬥爭。
江澤民在《關於教育的重要講話》中認真指出,“青少年不應該整天關在書本和房子裏,而應該參加壹些社會實踐,開闊視野,增加社會經驗”。為充分發揮社區德育資源,動員熱心教育下壹代的單位和個人關心和支持新壹代青少年的成長,我校依托社區德育資源,開展“我能行,我是社區小主人”德育活動。以社會實踐活動和社區建設活動為德育活動載體,將德育特色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有機結合,努力挖掘社區德育功能。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本質是搶占社團領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開辟第二課堂,開闊學生視野,鍛煉學生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學校的好學生、家裏的好孩子、社區的好公民。把德育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家長和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了壹些環境和安全知識,並在社區開展了壹些活動。
類型編號(人)社區
環保32紅旗小區
扶貧幫困14南街社區
保安138張南小區
環保21新建小區
保安46鳳凰小區
保安56東安小區
扶貧21黃茅社區
環保31文化社區
學生體驗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德育活動在社區這個大教室裏開展得有聲有色。並在校刊、校報上做全面報道。
第三,研究的方法和過程。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研究以12實驗班(小班)為研究重點,同時面向全體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調查法和理論綜合法。
1,研究方法
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活動研究中的校園文化活動是行為研究方法;學科活動是壹種理論綜合方法;班級社團活動是行為研究方法;特色活動是行為研究和調查。網絡環境下小學家庭德育活動的研究是壹種綜合的調查和理論方法。網絡環境下社區小學德育活動的研究是行為研究和調查。
2、研究的過程。
第壹階段是準備階段,擬定研究計劃(見附件3),成立研究核心小組。
項目研究組核心小組名單
姓名、姓氏、性別、出生日期、專業職務、研究、專長和學歷、工作單位
……
主要參與者
……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丁軍、呂軍等專家也應邀參加了講座。參加者是核心小組成員和學校教師中的骨幹成員,共有32人參加了講座。2005年6月5438-10月,教學部主任程旭東被派往無錫參加總課題組年會。組織了幾位老師分四期在我校進行知識培訓。
第二階段是研究階段,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學習方案和理論培訓,通過查閱資料比較網絡德育活動和傳統德育活動的優劣。各子項目負責人收集整理撰寫論文的材料,擬定論文原型,匯報階段性成果,聘請專家指導,整理結論,印成冊。(見附件4)
第三階段是在校內開展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接受專家評估,完善總結。
第四,研究的成果
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研究是我校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的。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的大事,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兩年來,我校壹直堅持認真貫徹《小學德育大綱》,並以此為依據,利用網絡優勢,將德育融入學校各項工作。
1,鞏固道德教訓,合理引導線路的同時加強網絡的建設。
在開設思想品德課的前提下,我校電教設備的投入也有所增加,固定資產超過72萬元;電教配套室、軟硬件設備日趨完善,教育手段現代化工程正在啟動。擁有57臺投影儀、幻燈機、2臺錄音機、1攝像機、3臺液晶投影儀、3個視頻展示架、15彩電、60臺586電腦、2個多功能教室、1個微機室、1個語音室、1個電教室、35張CAI課件光盤。我校的“校際交流”為研究者儲存了豐富的理論資料,同時也為我校的實驗提供了實踐場所,保證了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
2.與會人員精心安排了教學活動。
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是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這些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在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中,教師培養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創造思維、敢於質疑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為了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我們讓學生在網絡上搜索新知識。
3.校園德育活動主體的變化。通過課題的研究,學生成了校園德育活動的主持人,不再唯命是從。開通網絡後,他們給學校政教處提建議:如何做綠化,把代碼和規範做在壹起,便於記憶,使之成為君子學校的校規。評價體系的人性化使學生樂於接受。隨著興趣小組的興起,同學們在網上尋找適合自己興趣愛好的項目,興趣小組在我們學校蓬勃發展。
動詞 (verb的縮寫)研究和討論問題的結論
傳統的德育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嚴重制約了活動的開展,單壹的活動形式無法滿足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項目研究開展以來,校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策劃,管理到位,人力財力全方位支持,有力保障了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質量源於管理,效率源於管理。我校本著“科學性、激勵性、有效性”的原則,針對我校科研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措施,認真開展了“四個壹”學習活動。本課題融入網絡後的德育活動研究,實現了教育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共享,全方位、新視角調動了積極分子的積極性。因此,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作為德育的新載體,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必然,促進了德育的跨越式發展。要討論的問題:小學壹、二年級的學生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無法完成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活動,教師只能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是學生在知識中探索,從而成為壹種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與新課程理念不符。那麽,只有打破傳統的德育活動方式,才能在實踐中探索出壹條新路,實現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