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年輕女孩的日記
中文名:安妮日記
英文名:安妮·弗蘭克日記
德國名字:安妮·弗蘭克
作者:安妮·弗蘭克的安妮·弗蘭克,普萊斯勒莫鎮的米爾賈姆·普雷斯勒,奧托·弗蘭克·奧托·h·弗蘭克。
內容介紹:
壹個16歲的女孩,最大的願望是成為壹名記者和作家,因為希特勒發動的壹場邪惡的戰爭,在花季的年紀死在了納粹集中營。這本日記記錄了安妮死前兩年躲在密室時的生活和感受。作為壹個成長中的女孩,她在日記中傾訴了與母親不斷沖突的困惑和對性的好奇。
“二戰結束後,我想出版壹本名為《密室》的書……”
1942年7月,十三歲的安妮和家人為了逃避納粹恐怖統治,躲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壹個倉庫裏,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經常抑郁,但我從不絕望。我把我們躲在這裏的生活當成壹次有趣的冒險,充滿了危險和浪漫,把每壹次的艱辛和缺失都當成充實日記的素材。”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中寫道:“我希望我死後能繼續活著。”
安妮的日記寫於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起初,她寫這篇日記純粹是為了自己。後來,荷蘭流亡政府成員Jarrett Boxstein從倫敦電臺宣布,他希望在戰爭結束後,能夠收集關於德國占領下荷蘭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者報告,並將其公之於眾。他以信件和日記為例。安妮被這段話感動了,決定在戰後出版壹本以她的日記為基礎的書。她開始重寫、編輯、潤色自己的日記,刪除自己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通過回憶增加壹些內容。與此同時,安妮還保留著原始日記。
學術界編纂的《安妮日記:評論版》把第壹次寫的《安妮日記》稱為A版,沒有經過重新整理,這是第二個版本,壹般稱為b版,奧托·弗蘭克考慮了很久,決定完成女兒的夙願,出版這本日記他從A版和B版中選取素材,編成壹個較短的版本,後來被稱為c版,全世界讀者壹直讀的Het Achterhuis就是這個版本。
奧托·弗蘭克的遺產由巴塞爾的安妮·弗蘭克基金會繼承,該基金會擁有《安妮日記》的版權。後來,基金會決定推出日記的更新版本,在安妮A、B兩個版本的基礎上,補充了奧托·弗蘭克的內容,增加了30%左右,希望讓讀者更加了解安妮的內心世界。
自從安妮去世後,她的日記被翻譯成55種語言,銷量達2400萬冊。安妮真的用另壹種方式實現了她的夢想。這個最新披露的絕對版本為已經認識安妮的人提供了壹個重新發現她的機會。對於不了解安妮的人來說,這是壹個值得收藏的版本。
精彩書摘:
1940年5月以後,好日子很少,間隔很長...我們的自由受到壹系列反猶命令的嚴格限制:猶太人被命令佩戴黃星;.....猶太人被禁止乘坐電車;.....猶太人只能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買東西;.....這不允許,那不允許,但日子還是過去了。賈桂琳經常對我說:“我現在什麽都不敢做,怕做不允許我做的事。”
妳壹定想聽聽我對隱居生活的想法。嗯,我只能說我還不確定。我不認為我會在這個房子裏有家的感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討厭它。我們很像在壹個陌生的公寓裏度假。
我不想像大多數人壹樣,白白過壹輩子。我想成為有用的人或者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甚至是我不認識的人。希望死後還能繼續活著!所以,我很感謝上帝給了我這個天賦。我用這種天賦去成長,去表達心中的壹切。
在現在的時代,真的很難:理想、夢想、珍貴的希望也浮現在我們的心中,卻只是被殘酷的現實碾碎。我沒有放棄所有的理想,這也是壹個奇跡。那些理想看起來是如此的荒謬和不切實際。但是我還是緊緊的抱著他們,因為即使世界是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其實內心是善良的。
電視劇簡介:
如果說戰爭永遠是壹個黑色主題,二戰無疑是最沈重的壹個。在那場針對猶太人的可怕大屠殺中,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成批殺害,唯壹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猶太人!安妮·弗蘭克,美若天仙,是偉大的猶太人抗議訴求中微妙而靈活的聲音之壹。戰前,安妮有壹個充滿田園夢想的童年。她年輕時就像壹朵盛開的花蕾。然而,盛開的花蕾在納粹監獄裏卻大大枯萎了。《少女日記》根據安妮·弗蘭克的電影改編,用來記錄猶太人在集中營被虐待,最終被送進冒著濃濃黑煙的火葬場的地獄生活和悲慘命運。
荷蘭KRO電視臺采訪:
反映二戰時期猶太人真實經歷的《Het Achterhuis》早已享譽世界。這本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壹個德國猶太女孩,在將近62年前去世。她生前壹直渴望成為荷蘭公民。
為了實現她的遺願,KRO電視臺近日將她列入200名荷蘭偉人候選人名單,請求荷蘭政府追授她的荷蘭國籍。不過,荷蘭司法部4日明確表示,雖然司法部同情請願者的苦心,但荷蘭法律不允許追授國籍。
安妮是德國猶太人。為了逃避納粹大屠殺,安妮的家人在荷蘭避難。後來,中立的荷蘭也被德國人占領。從7月1942到8月1944,安妮等人壹直躲在阿姆斯特丹壹所房子的密室裏。安妮用壹個14歲的女孩的眼睛描述了這段痛苦的時光。
後來蓋世太保得到密報,把他們關進了集中營。安妮在德國投降前壹周死於集中營的傷寒。1947年,安妮的父親在付梓出版了他女兒的日記。這本日記已被翻譯成54種語言,印刷了3000萬冊。她避難的房子已經被變成了安妮故居博物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來緬懷這場可怕的人間悲劇。
KRO電視臺女發言人莫尼克說:“我們知道她不是荷蘭人,但提名委員會認為她為荷蘭做出了貢獻。而且,很多人都贊成安妮當選荷蘭偉人。”
安妮故居博物館的女發言人帕特裏夏表示,安妮是否是荷蘭人並不能減損她是荷蘭的壹部分這壹事實。因為“她的遺產屬於荷蘭,她的日記是用荷蘭語寫的”。
KRO電視臺將於下周公布10名荷蘭偉人的評選結果。除了安妮,其他著名的候選人還包括畫家倫勃朗和梵高,足球明星克魯伊夫和古利特,以及喜力的創始人弗雷迪·喜力。
安妮故居發人深省人民網駐比利時記者章念生。
荷蘭阿姆斯特丹。蒙蒙春雨中,壹隊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的人沿著街角蜿蜒回去。五顏六色的傘下,童真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邊,精力充沛的白發老人靜靜地站著,精力充沛的少男少女幹脆站在雨中。他們正等著參觀閣樓,Het Achterhuis的主人公安妮·弗蘭克已經在那裏藏了兩年零兩個月。
《Het Achterhuis》是二戰時期荷蘭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留下的個人日記,真實地描述了她與家人以及另外兩個猶太家庭為躲避納粹迫害而度過的兩年隱秘生活。安妮從她的13生日壹直寫到1944年8月4日,在他們的隱居地被黨衛軍突襲後不久。這個不到16歲就被納粹殺害的孩子的日記,成為人們深刻反思戰後那場人類噩夢的珍貴教材。如今,以65種語言出版的《Het Achterhuis》已經售出3000萬冊。安妮故居也成為世界各地遊客遊覽阿姆斯特丹必去的地方之壹。2004年,有93.6萬人參觀了安妮小屋,平均每天2564人。今年前三個月,遊客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萬。
5月2日,記者跟隨人群走進安妮的小屋,走進書架後的暗門,爬上狹窄的樓梯,來到安妮與3名家人和另外4名猶太人居住的密室。漆黑的房間裏沒有家具,也沒有日用品。在安靜的氛圍中,每壹位參觀者都在認真地研究照片,觀看電視錄像,閱讀墻上安妮日記的片段。記者發現,每壹位參觀者都神情肅穆,看得出來他們的內心都被深深打動了。
安妮的父親奧托曾說,“我們的目的是教育人們,讓悲劇不再重演。”“是的,我們真的正在實現奧托的夙願。設立博物館的長遠目標也是教育。”安妮·弗蘭克故居管理委員會總經理漢斯·維斯特拉先生表達了安妮故居的目標。他說,40多年前,歐洲到處都是戰爭遺跡和幸存者,幸存者也可以用自己的經歷給孩子們講述戰爭的故事。但現在年輕壹代的父母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戰爭的記憶也在逐漸淡化,所以關於二戰的教育迫在眉睫。
如何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是維斯特拉和他的120同事們不斷研究的課題。“我們經常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要求在安妮·弗蘭克舉辦展覽。有壹點我們會壹直堅持,那就是展覽的理念壹定要以安妮故居的人為主導。”維斯特拉說,除了阿姆斯特丹,全球超過150個城市每年都會舉辦為期約四周的安妮·弗蘭克展覽,讓更多人知道安妮的故事和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每次展覽,都會有大量的小學生來參觀。他們來之前已經看了半個小時的短片。回到學校後,老師也讓他們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這種有效的做法是安妮故居員工培訓的結果。他們還結合實際想出了各種教育方法。比如有的國家使用文學作品,有的國家通過精美的漫畫講述安妮和二戰的故事。再比如培訓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讓他們給小學生做展覽向導。這叫“讓孩子幫孩子”。
安妮故居也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比如他們充分利用互聯網,讓孩子管理網頁,在線制作程序和遊戲,讓安妮和二戰的故事更適合孩子的口味。目前,安妮故居網站有6種語言:荷蘭語、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5月9日,安妮故居還將開設在線“安妮導遊”專欄,介紹歐洲各國二戰歷史。5月2日,安妮故居監事會主席、荷蘭前首相柯克向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捷克等六國的元壽發出親筆信,希望他們支持她。
參觀結束後,記者在安妮博物館的留言簿上讀到了這些話:“很難想象這種事情真的會發生。我希望沒有人再過這種生活。”“這是壹次非常感人的經歷,應該永遠記住,永遠延續。”記者仔細數了壹下,開館後的4個小時內,* * *就有55條用各種語言寫的留言。就在記者翻看留言簿的幾十秒鐘後,幾個年輕人悄悄加入了來訪的隊伍。
安妮·弗蘭克,
1929—45,德國日記作者,b .法蘭克福,原名安妮絲·瑪麗·弗蘭克。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她的家人移民(1933)到阿姆斯特丹,她的父親奧托在那裏成為了壹名企業主。納粹占領荷蘭後,她的家人(和其他幾個猶太人)在壹個“秘密附屬建築”裏藏了兩年多(1942—44),那是她父親辦公室和倉庫的壹部分。那些年,安妮寫的日記充滿了辛酸、深刻、幽默、感人的天真,有時還有尖刻的評論。這個家庭在1944年被出賣給了德國人,15年安妮在卑爾根-貝爾森集中營死於傷寒。
安妮的日記被這個家庭的壹個幫手發現,戰後交給了她的父親,她是大屠殺中唯壹幸存的直系親屬。由他編輯的《壹個年輕女孩的日記》(1947)成為國際暢銷書,並被翻譯成英語(1952)和其他66種語言。還被改編成話劇(1955)和電影(1959)。壹個關鍵版本在1986年出版,壹個完整的版本,包含幾乎三分之壹的材料,出現在1995年她去世50周年紀念日。安妮·弗蘭克也寫故事、寓言和散文,發表在1959。弗蘭克夫婦在阿姆斯特丹的藏身之處現在是壹個博物館,有壹個由她父親建立的基金會,紐約、柏林、倫敦和其他城市都有專門為她設立的機構。
見米勒的傳記(tr。1998)和c . a . Lee(1999);m .吉斯,安妮·弗蘭克記得(1988);r .範德羅和r .韋爾霍芬,安妮·弗蘭克,《超越日記:攝影紀念》(1995);C. A .李,《奧托·弗蘭克的隱秘生活》(2003);W. Lindwer《安妮·弗蘭克的最後七個月》(紀錄片,1988和書,1992);布萊爾導演。,安妮·弗蘭克想起來了(紀錄片,1995)。
參考資料:
/view/302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