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校本課程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

壹,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以滿足學生需求為目的,體現辦學理念和特色,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學校采取民主原則,公開手段,老師編壹定的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社團的發展,以辦學理念為目標,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校的培養目標,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在校內實施和建立內部評價機制,自主采取選擇、改編、編輯教材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進行的各類專業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更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提高辦學水平、形成辦學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二,校本課程的目標

(1)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校本課程開發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特點,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科學設計校本課程,優化學校課程結構,豐富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整合,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提高學校課程的適應性,開設學生可以靈活選擇和安排的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引導學生自主選課,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在自主選課和掌握個性化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要真正行使課程開發的自主權,引導和啟發教師通過。

(3)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教師的特長和愛好、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當地社會的發展需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以提高學校課程資源的利用率,使之服務於學生的發展,形成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引導。校本課程開發必須以國家設定的教育目標作為課程建設的指導方針和導向,減少課程開發的數量

(2)發展。校本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本課程開發是國家和地方課程的補充和延伸。校本課程開發要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基本質量的前提下,以國家教育政策、課程計劃、學生需求評估和學校課程資源為依據,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使學生更好地滿足國家和地方課程難以滿足的發展需求。

(3)開放性。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整合。從作為課程要素的課程資源來看,無論什麽樣的學校,其課程資源都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擴展到社區,輻射到社會;從單科課程到實踐性很強的綜合課程。

(4)局部性。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充分利用學校社區的課程資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選取具有開發價值的素材,提煉出課程開發的主題,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

(5)原創性。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緊密結合社區和學校的實際,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突出學校的特色,尊重學生的選擇,以滿足社區、學校和學生的差異,體現校本課程的獨特性。

(6)民主。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是學校教育的同壹主體,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和尊重各方特別是學生的意見和需求,形成人人參與的民主氛圍,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質量。

第四,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內容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以下主題供參考:

(1)人文學科。如:地方風土人情、社區和學校歷史、社區和學校文化景觀、地方文化等。;

(2)科學技術。如:當地自然條件、科技生產、飛機模型、電子技術、勞動技術、生物工程、環境保護、信息技術、天文地理觀測、科技興農、科技前沿、生活中的科技等。

(3)藝術。如:書法、繪畫、器樂、聲樂、舞蹈、泥塑、手工藝、剪紙、編織、戲劇、表演、文學等。

(4)體育。如:球類、象棋、武術、體操等。

(5)心理學。如:心理咨詢、就業指導、交際禮儀等。

(6)社會範疇。如:法學教育、公安、新聞采訪、地方經濟等。

(7)生活類。如:攝影、家政服務、服裝設計、裝修設計、營銷模擬、植物栽培、應用醫學等等。

學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和需求自行開發。

第五,校本課程開發的途徑:選擇、改編、新編。

(1)選擇。課程選擇是指教師從國家、地方或其他學校的校本課程資源中,選擇能夠體現地方和學校特色、符合本地區、本學校和學生不同發展需求的課程主題,發掘相應的課程資源,直接選擇作為教材。也可以借鑒和移植其他地區或學校的課程發展成果。

(2)適應。改編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對現有課程進行部分內容的修改或重組,設計有創意的課程主題和課程單元。

(3)自編。自編是指教師在國家課程計劃留出的空間內自主開發學校課程。這種類型的開發要特別註意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合,在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方面進行創造性設計開發。特別是開發科學與生活、科學與社會相關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開發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課程,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快樂中學習。在本節中,應特別註意:

1.將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為校本課程。以學校教育教學課題研究為基礎,將特色課題開發為校本課程。

2.將地域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開設鄉土文化課,讓孩子感受鄉土傳統文化,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熱愛家鄉,弘揚傳統文化。

3.將教師的經驗轉化為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潛能,將教師的生活經驗、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轉化為校本課程。

4.將學校的傳統優勢項目轉化為校本課程。學校的傳統和優勢(現有清晰的辦學理念和豐富的校園文化)是特色學校的標誌,是長期辦學的成果。以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作為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了與學校教育目標相統壹的原則。

5.把選修活動課變成校本課程。充分借鑒學校開設選修課和活動課的經驗,在選修課和活動課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改革,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6.將校園活動轉化為校本課程。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豐富的課程資源,通過對學校開展的校園活動進行連載和梳理,可以成功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六、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壹)、組織機構的建立。成立由校長、教師代表、學生及家長代表、教育專家及社區相關人士組成的學校課程檢討委員會,負責校本課程建設重大決策的檢討。

(2)需求評估。需求評估是整個開發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1.明確辦學目標。通過組織教師座談、設計師生問卷等方式,明確學校的辦學思路和培養目標。

2.評估學生發展的需要。校本課程設計的出發點是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特別是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對確定校本課程目標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可以采用學生問卷和對學生、家長、社區成員的大規模訪談。問卷和訪談的內容:“妳希望自己(或學生)有什麽愛好?妳想提高什麽能力?妳希望學校開設什麽課程來培養這些能力?”等等。

3.評估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評估學校、社區、社會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社區的課程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資源,分析學校所在社區的資源。主要包括:(1)學生的需求和建議。(2)區域需求和社會需求。(3)鄉鎮和學校的教育資源狀況;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4)學校的傳統和優勢。(5)家長對學校課程發展的意願和建議。

(3)、確定目標。在分析研究需求評估的基礎上,經過學校課程評審委員會的審議,根據辦學目標和學校實際,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結構。

(四)組織實施。

1.學校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和課程結構,制定了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指南,並在學期初向全體教師大會公布,要求全體教師按照指南的要求至少申報壹門校本課程。

2.培訓教師。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成功的關鍵。學校必須培養承擔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教師,並將其作為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培訓的內容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相關課程理論、課程開發基礎知識等。

3.組織教師自主申報課程。教師根據校本課程開發計劃和自身專業申報課程,填寫《雄縣校本課程實施審批表》並提交學校。

4.組織校本課程的申報和評審。學校課程評審委員會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附課程介紹)進行評審。經審議通過,編入《學生選修課目錄》和《課程介紹》。每門課程的課程介紹要200字。

5、召開校本課程發布會,向全體學生公布“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希望開設校本課程的教師會向所有學生介紹課程的主要內容、目標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興趣選擇自己的課程。若選學人數少於10,本課程自然取消。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選擇,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先進教育理念,又增加了教師的開課壓力,促使他們努力學習、認真開發校本課程,不斷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質量。

6.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了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連同列入方案的每位教師的《雄縣校本課程實施審批表》,壹並報送教育局備案審批。

7.教育局校本課程評審委員會對學校申報的《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和《雄縣校本課程實施審批表》進行審批,審批通過後才允許開課。

8.根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和教育局校本課程評審委員會批準的《雄縣校本課程實施審批表》,學校可按科目統壹或分散安排校本課程教學時間,但校本課程課時必須保證小學和初中每周至少1-2小時,校本課程課時必須納入課程表。

8.教師自己編寫校本課程的課程大綱和教案。課程大綱是教師對自己所教課程的設計。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和課程評價建議。在課時安排上,壹個學習內容可以是壹節課,幾節課,壹周,隔周,或者半天的學習活動。

七、校本課程的實施

校本課程的實施應體現學生的年齡特征。

在小學1-2年級,根據孩子在探索、操作、表現等方面的廣泛興趣,以遊戲的形式設置多種活動課程,在參與式綜合學習中增加經驗、培養興趣、發現特長,避免過早的專業化教育。

小學3-6年級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采取興趣小組、主題單元活動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發揮特長的機會,避免簡單的技能訓練。

中學要立足學生自我發展需要和學校發展目標,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多樣化的課程,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開發系列化課程,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學校要根據學生需求和具有學校特色的建設項目,立足學校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努力將師生蘊含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轉化為課程資源。合理配置設施資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課程資源。重視實習基地建設,重視家長和鄉鎮資源的作用,積極開展與校外機構的合作。

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習方式的活動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情境、合作、建構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創造性。不能用國家課程來占用校本課程的課時,不能把校本課程變成國家規定的文化課程的延伸和補充。而是要根據相關課程文件,正確處理這三類課程的關系,保證各類課程的合理比例,充分發揮它們在學生發展中的不同作用。

八、校本課程的管理

1,組織管理。學校應成立以校長為首的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和管理。同時要成立學校課程審查委員會,壹般由校長、教師代表、學生和家長代表以及鄉鎮相關人士組成。校長是主任,教導處主任是副主任。課程檢討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檢討學校課程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發展指引及校本課程發展和管理的相關制度,以及檢查和監督校本課程發展實施計劃的推行。教務處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規劃、實施、檢查和評價,組織討論交流,落實校本課程的各項管理措施。

2.計劃管理。學校應制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每學年實施前提交縣教育局主管部門審議。教育局主管部門必須在收到申請後壹個月內反饋審核結果。未經審議的校本課程開發計劃不得在學校實施。每學年的3月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準備時間。在此期間,學校開展需求評估與調查、制定方案、師資培訓等準備工作,4月份正式實施。

3.教材管理。校本課程可以選擇教師指導用書,教師指導用書可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操作資料或活動器材,但不允許學生購買壹本手冊教材或資料。學校要量力而行,不提倡印刷精美的校本教材。教師的教學大綱和教案是最好的校本教材。

4.人事管理。每壹位教師都必須開發和實施壹門以上的校本課程。學校要將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情況納入評優優先範圍。

九。校本課程評價

為了建立和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學校應根據校本課程的開發目標制定評價標準,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定期對課程實施進行評價。評價結果應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相關人員或社會公布,接受社會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監督,不斷改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評價包括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的評價、教師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和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1.學校應定期評估校本課程實施計劃,並提出改善建議,以服務新學年課程實施計劃的制訂。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的評價要素主要包括: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宗旨或學校教育理念,目標是否清晰明確;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恰當,所需課程資源能否有效獲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靈活;課程組織是否適當,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課程評價的方式方法是否恰當;整個課程計劃是否可行;等壹下。

2、學校應定期組織課程實施評價。課程實施的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對教學準備、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的評價,評價要有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學校要定期檢查教師的教案,組織教師經常交流教案,為教師後續教學提供建議。

3.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主要是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成績。評價的內容要註重態度和能力,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評價。要在學生活動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評價,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同時,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評價結果應以等級和評語的形式記錄下來。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學生素質發展。

X.關於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建議

(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多樣化。校本課程因目標、內容和資源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在組織形式上,可以與分散相結合,以小組、班級、年級為單位;內容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經驗背景,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在課時安排上,壹個學習內容可以是壹節課,幾節課,壹周,壹周,或者半天的單位時間。在教學活動中,要註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倡導合作、參與、探究、體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二)加強實施過程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壹項艱巨、廣泛、艱巨和長期的工作。僅僅依靠教師個人是遠遠不夠的。要科學組織,制定科學、規範、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並在實施過程中及時調整。

(3)與學校科研項目相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可以與學校科研項目相結合。借助科學研究,可以拓展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廣度和深度,解決遇到的問題,提高校本課程的質量。

(四)研究校本課程評價制度。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是校本課程質量的保證,其評價必須符合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評價的發展功能(即評價強調對學生、教師的發展價值和對課程本身的改進價值)。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啟動評價體系的研究。

(5)為自主發展創造條件。根據我縣實際,有條件有能力的學校可以自主開發研究。不具備條件的學校,經縣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小組同意,可以聯合開發或選擇,但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快自主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

(6)完善制度。學校必須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課程審查制度、課程評價制度、教師培訓制度、討論交流制度、激勵機制等。各類學校人員應嚴格執行管理制度,並定期檢查制度執行情況。

(七)建立安全保障體系。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要充分提供設備和經費支持。要合理配置各類教學設備,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對教師職稱申報和壹等獎評定給予優先考慮,並給予政策支持。

縣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審批表

單位:(蓋章)申報時間:

課程內容

開發者

課程

建立

等級段

課程內容

班級安排

教師

課程持續時間

課程

旅行

幹預

紹興的延續/簡稱

教育局

簡毅

縣教育局

年月日

本表壹式五份,發展教師壹份,學校壹份,中心學校壹份,研究培訓中心壹份,教育局壹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