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甲骨文內容
甲骨文的大部分內容是商代王室占蔔的記錄。商朝人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過問。有些占蔔是關於晴天和雨天,有些是關於農業收成,有些是關於疾病和尋求兒童,狩獵,戰鬥,犧牲和其他大事情需要問!因此,甲骨文的內容可以窺見商代人們的生活,以及商代的歷史發展。
甲骨文書法
殷王吳問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蔔的。安陽殷墟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另壹方面,古文字橫向密集的結構在書法中真正初具規模,如用筆、結構、章法等,孕育出書法藝術之美,值得欣賞和品味。就甲骨蔔辭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琦納粹百科全書》序言中,對自己的書法表示了極大的贊賞:“甲骨上刻有甲骨文,精美的銘文和優美的文字,千百年來壹直使我們的後人著迷。文風因人而異,因世界而異。總的來說,武丁的世界充滿了豪放的文字,狄逸的世界是美好的,文仙是美好的。線條的密度,文字的結構,圓圈的小心,以及順序...只知道現存的契約是代法書,契約書的是殷的鐘王就夠了。”
“王鐘·劉燕”指古代四大書法家。殷朝的“王鐘劉燕”是刻蔔辭的歷史學家和占蔔者。正是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以及珍貴的古代書法作品。如果我們粗略地看壹下甲骨文的書法形式,我們會發現早期的字體很大,如羅振宇的《殷墟書·齊靜話》中收錄的許多武定時期的甲骨文,非常大氣,引人註目;到了商朝末年的狄彜、帝辛時,文字變得細小瑣碎;至於西周的甲骨文,就更微妙了。
甲骨文的風格類型:壹是雄渾渾厚;二是美觀輕便;三是整齊規整;第四種是婉約細膩型;第五,發育良好的古拙型。簡而言之,甲骨文雖然是雕琢的文字,但他的筆法卻意味深長,風格雜糅,或者說骨架開闊,令人心曠神怡。或細絹秀秀,以簪花之式,字裏行間,多有精美書法。
所謂“甲骨文書法”,壹般有兩層意思。
壹是指根據商周甲骨文的字體結構和書法特點,工整地模仿出來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收集古文字,根據需要組合成新的句子。內容雖新,但文字卻和三千年前殷人寫的壹樣豐富典雅。但是甲骨文只有2000多字,其中有很多生僻字(尤其是人名、地名)沒有放出來,真正派上用場的並不多。所以,壹旦遇到甲骨文裏沒有的字,寫出來的對聯、碑文裏又無法替代,就只好用偏旁拆分,自己拼接;如果妳不能再拼寫出來,妳將不得不求助於其他古代漢字如金文。這次創作的領軍人物是羅振宇。1921年,他經過研究,用毛筆將甲骨文寫成對聯,出版了《尹姬遺址》。緊接著張羽、高德新、王繼烈等人,也紛紛模仿姬紫的創作。壹些古文字學的前輩,如董作賓、尚承祚、、於,也擅長甲骨文書法,是真正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壹方面是指借鑒甲骨文的特點,自己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把甲骨文當成壹種靈感,只是藝術創作中的壹點點靈感,並不是在追求“相似”。所以他們並不嚴格按照甲骨文書法的特點來寫,而是可能結合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的特點來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雖然和古文字學有關,但並不相同。
[編輯本段]甲骨文的發現
古甲骨上的刻痕被認定為商代文字,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第三次考古發現之壹(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存)。但是,它的發現過程非常偶然,充滿戲劇性。
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在北京清廷擔任國子監供酒的王(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藥店買了壹劑中藥。王偶然看到的壹種藥叫龍骨。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這塊骨頭上怎麽會有幾十萬年前的雕刻符號?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以研究古代石刻而聞名的王仔細研究,發現這不是壹個普通的刻痕,而是酷似古文字,但其形狀既不是毛筆(大篆),也不是印章(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進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每根二兩銀子的高價,將藥店裏的刻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範等人搜刮,累計1500多件。安陽出土的甲骨文
經過對這些龍骨的仔細研究和分析,他認為它們不是“龍”的骨頭,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動物骨頭。他從甲骨上的刮痕中逐漸認出了“雨”、“日”、“月”、“山”、“水”等字,進而查出了商代幾個國王的名字。這證實了這是壹種刻在動物骨頭上的古文字。此後,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在各行各業引起了轟動,學者和古董商都在爭奪它。
曾有人質疑王在中醫中發現有文字的龍骨的理論,認為王在相關著述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王吃的龍骨已在藥房加工成細顆粒,看不到刻有文字的痕跡。而且當時菜市口周邊也沒有大仁堂藥店。對此,後來研究甲骨蔔辭的學者周紹良說,當時的龍骨在中藥店裏是按件出售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他去中藥店買龍骨時還是這樣。至於大仁堂藥店,當時不在菜場,但菜場有壹家很有名的熙和年堂中藥店。當時人們迷信熙和年堂,要去熙和年堂藥店買中藥,可能也是當時誤傳的結果。
在甲骨蔔辭被證實之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們不停地挖掘,在他們的地裏挖出古老的甲骨。據說第壹個用甲骨做藥材在中藥店賣的人是壹個叫李成的理發師。有壹次他得了膿腫,沒錢求醫買藥,就把這些甲骨文磨成粉,敷在膿腫上。沒想到膿液被骨粉吸幹了,發現骨粉也有止血的作用。從那時起,他收集它們,把它們描述成龍骨,然後賣給中藥店。
經過很多學者專家的考證,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蔔的工具。占蔔之前,人們把龜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整整齊齊,然後在甲骨背面鉆上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蔔時,他們先向鬼神祈福,然後用燃燒的樹枝將深巢或凹槽的側面燒至壹定程度,甲骨相應部位出現裂縫。因此,占蔔師根據裂縫的長短、粗細、平直度、隱蔽性來判斷事情的好壞、成敗。占蔔之後,用小刀將占蔔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占蔔的附近,這就是甲骨文。刻有甲骨文的甲骨被妥善收藏在地窖裏作為檔案,流傳後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稱為“壹枚甲骨文震驚世界”的奇跡,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傳奇的篇章。
[編輯此段]甲骨文研究
第壹個證實甲骨文的王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還沒來得及著書立說,八國聯軍就逼近了北京,他被任命為的大臣。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後率領皇室倉皇出逃,王徹底失望。他對家人說:“我活不下去了!”然後寫下絕望的文字,毅然服毒,墜井,享年56歲。
後來,人們把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稱為“甲骨文之父”。1989年秋,甲骨文發現90周年之際,為紀念王的功績,在他的家鄉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修建了紀念館。
王殉難後,他的大部分甲骨都轉給了他的好友劉鶚(即《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鐵雲)。劉鶚進壹步收集了5000多塊甲骨。1903年,他印制了《鐵雲藏龜》壹書,首次公布了甲骨文資料。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寫出了甲骨文的第壹部專著《文琪例》。
甲骨文發現後,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古董商為了獨占財源,對甲骨來源保密,後來謊稱來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宇第壹次到出土甲骨的河南安陽小屯村考察,於是派親戚到安陽購買,並親自到安陽實地考察。先後收集甲骨近2萬片,並於1913年選編2000余片,編入《殷墟舒淇》(預編)出版,後編《殷墟舒淇京華》(續),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礎。甲骨文
在羅振宇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陳、、、余、、胡厚宣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證和研究,並形成了壹門特殊的學問——甲骨文。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四大殿堂”,被譽為甲骨研究的集大成者。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現在,甲骨文已經成為壹個引人註目的世界性學科,有500多名中外學者從事研究,發表了3000多部專著和論文。對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都有重要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壹篇《殷本紀》,詳細記錄了商朝的世系和歷史。以前史學界很多人對這些記載持懷疑態度,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留存實物資料來證明。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其甲骨中發現了商代第壹男、第壹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所來自的小村莊就是殷墟所在地,史書上稱“洹水南,殷墟上”。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古王公進行了詳細考證,並與《史記》中的記載進行了比較,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度。殷墟是商朝第10任國王。公元前1318年,盤庚從燕(山東曲阜附近)遷都殷(小屯村周圍)。此後歷經第8代12王,在這裏建立了273年。這些研究成果使考證可靠的中國歷史提前了壹千年。
從壹塊殷商甲骨文的發現和鑒定,發展到肯定壹個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朝代。多麽了不起的發現!這樣,20世紀20年代的壹些學者認為中國可信的歷史始於西周,“疑古”思潮被徹底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反映了商代占蔔的繁榮。從國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氣候、收獲、征服、狩獵、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貴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兇決定停止。於是,占蔔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朝廷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和占蔔官員。有銘文的甲骨文被保存為國家檔案,堆在山洞裏。因此,甲骨文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壹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至今,據學者胡厚宣統計,* *共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國大陸97600余件,臺灣省30200余件,香港89件,中國* *館藏共計127900余件。另外,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大約刻有4500個字,至今已讀了2000個字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發現了各種雕刻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兩三千年的孕育和發展,到了商朝,漢字達到了基本成熟的階段。甲骨文有壹定的體系、嚴密的規律、精美的描述和豐富的內容,在我國古代漢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過去對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為主,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早1500年,且來源於直接發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較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中的錯誤、解決青銅器銘文中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從甲骨上的文字來看,它們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要素,即書寫、書寫和構圖。他的筆法線條工整而細,直而粗,筆畫多折,對後世篆刻的筆刀產生了影響。從結來看,人物有所變化,雖然大小不同,但相對均衡對稱,呈現出穩定的格局。從構圖來看,雖受骨屑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但仍顯示出文字的雕刻技巧和藝術特色。“甲骨文書法”在壹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起來,證明了它的魅力。
自甲骨位置被查明以來,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斌、李記、梁思永的主持下,在小屯村進行了15年的考古發掘,不僅總共發現了24900多件,而且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宮殿、祠堂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為殷墟為商代都城提供了物質和文化證據。殷墟成為舉世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再次震驚中外學術界。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多次調查和發掘,大體摸清了殷墟的範圍和布局。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西長約6公裏,南北長約5公裏,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裏。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是王寅居住的宮殿區。已經發掘了幾十座宮殿,最大的壹座占地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區。發掘了十幾座大墓、壹千多座小墓和大量祭祀坑。在宮殿附近,發現了兩處甲骨文檔案和鑄銅、制玉、制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殷墟發掘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獲之豐,在中國考古史上實屬罕見。
為了紀念殷墟考古的偉大發現,1987年秋,安陽市在宮殿遺址區東北側修建了殷墟博物館,復原和再現了3000年前殷墟宮殿及部分建築的風貌。
1976年春,在小屯村西北100米的宮區附近,發掘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座女將軍墓。甲骨文記載,伏羲是商朝國王武定的皇後。有壹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了壹場戰爭,雙方劍拔弩張。傅浩自告奮勇,要求出兵。武丁猶豫了壹下,占蔔後決定派傅浩起兵,結果大獲全勝。從此,武丁就立她為總司令。從那時起,她通過遠征東方和西方征服了20多個鄰國(獨立的小國)。有壹段甲骨文說,在征羌之戰中,傅浩指揮1。三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商朝已知的人數最多的外兵。富豪墓是殷墟出土的唯壹保存完好的殷朝皇家墓葬,出土的許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唯壹能用甲骨文和歷史文獻證實的商代皇家墓葬,從而確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年代。
在70年的殷墟考古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是甲骨文的三個重要考證和發現:
第壹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宮地區發掘了壹個甲骨文坑,保存了17096片有文字的甲骨,記載了商代武定時期的許多活動。好像這是武定皇室的甲骨文檔案。這些甲骨的出土,對研究武定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發掘時,坑內還發現壹具蜷縮側臥的屍體,屍體的大部分壓在甲骨上。專家認為可能是檔案的保管人。
第二次,在1973小屯村南,發掘甲骨7150片,其中刻甲骨5041片。同時出土的陶器制品也有這些甲骨文,為甲骨文和殷墟的分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第三次,1991年秋,在花園莊以東發掘了壹個只有2平方米的甲骨文坑,但其重疊厚度達到0.8米,出土甲骨1583塊,其中有579塊甲骨文,記載豐富,占蔔師均為武定時期的皇室成員和高級貴族。說明這壹時期的占蔔活動並不局限於最高統治者國王,所有的皇室貴族都可以用占蔔來預測吉兇。
甲骨文的發現和由此引發的殷墟發掘,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此之前,學者們只在書房裏研究銘文和金文,從不到田野裏去考察和挖掘。中國的田野考古始於1921年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發掘,後始於1927年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的早期發掘。但在當時,這兩處的發掘並不是由中國學術部門單獨承擔,而是由當時政府聘請的外國學者,或者中外學術單位主持。我國學術機構獨立進行的真正田野考古,始於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對殷墟的首次發掘。為中國田野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老壹輩考古學家大多是在殷墟考古遺址上成長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壹代考古學家基本都是由他們培養出來的。因此,稱殷墟為中國田野考古的發源地是當之無愧的。
甲骨文中的商代歷法和地理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也為商代歷法的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第壹手資料,幾十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李因譜》於1945年出版於四川印石,是董作賓於12年利用甲骨文等材料研究殷代歷法和周代祭譜的壹部力作。在本書第壹卷中,提出商人采用幹樹枝來標記日子,壹直延續至今,沒有中斷;商月是農歷月,有大小月(墮月二十九,大月三十)。14或16之後,兩個大月份相連。他認為當時采用的是陰陽歷的年份,所以有閏月的設定方法,是65,438+09,7。根據他對舊派和新派區別的看法,指出舊派(如武丁)在年底(65,438+03)設閏,新派(如祖甲)在年中設閏。在第三卷中,他還討論了甲骨文中所見的日月蝕,試圖證明古代有四分法和正月建醜制。陳對殷墟甲骨文的總結,進壹步肯定了董氏的壹些說法,同時對其進行了修正,認為歲末閏或年中閏是壹個時期內的並列(與祖甲)。但陳批評董氏關於殷代歷法分四部而醜建在正月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1981年出版、天文史家撰寫的《中國天文文學史》,肯定了董、陳關於陰陽結合、月亮大小的觀點,肯定了董氏關於自殷以來主枝、分支歷法從未間斷的觀點,肯定了歲末閏,但否定了殷有年中閏的可能[142]。
殷朝以陰歷為主,統治甲骨文的學者,如董作賓,過去認為是朔日。之前的論文《中國天文學史》和張培宇在1984 [143]發表的論文都認為新月的出現應該是第壹次。日本學者郭內卿在1957 [144]中提出了同樣的觀點。但石豐1990 [145]發表的《李因正月考證》仍然認為陰人正月是朔初壹,因為相對稀疏的新月仍然可以通過觀測得到。由此可見,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今後還會繼續下去。
商代的地理知識對於研究商代的社會歷史和文化非常重要。但在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前,文獻中僅有少量記載,因此殷墟甲骨文中出現的地名引起了學者們的關註。殷墟蔔辭地理學研究的開創者王國維在1914(或1915)年寫了壹篇很短的文章《殷墟蔔辭所見地名考辨》,從當時能見到的200個地名中,選取了8個離安陽較近的、文獻中發現的地名,對其進行了考證。此時,地名之間沒有任何聯系。郭沫若是真正創造了甲骨文地理學研究的有效科學方法的學者。他在1933年出版的《甲骨文全集(日文)》中以商代田狩獵的甲骨文為研究對象(這類甲骨文多包含了當時的蔔筮地名,即狩獵站),通過同壹版本的幾個甲骨文的日差計算出各地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