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在揉捏中得到發泄
孩子玩泥巴、做陶器,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獨特的思考和理解,這是他們的自我表達,是人類原始個性和情感的宣泄和揭示。比如陶藝室,經常可以看到幼兒因為喜歡泥巴而隨意糊泥巴;因為和大人生氣,還會使勁打泥巴,揉泥巴。那些造型不壹定是手工藝品,但卻是孩子真情實感的表達。
在兒童泥塑領域,理性和邏輯的元素很少,更多的是他們的直觀表達。我們越是關心人類經驗的基本問題,就越是意識到兒童陶藝接近古代人類陶藝,它和原始藝術、民間藝術甚至現代藝術都有相似之處。
回憶大人對孩子指指點點,恰恰是抹殺了孩子的創造潛力。兒童簡單的造型之所以令人興奮,正是因為它展現了他們旺盛的生命力,他們天真活潑的感情,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創造本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邏輯思維的發展,這種創造性的想象力已經淡化了。所以,在教學中,不要墨守成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技能和知識去創造自己的美,鼓勵孩子的藝術表達。教師要做壹個引路人,帶領孩子走進藝術的殿堂,真誠地與學生交流,交朋友,交換意見,特別關註和鼓勵那些敢於表達自己的藝術感受和真情實感,但技巧不成熟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自我發展的目標。比如我讓學生先拿壹塊黏土,讓他們閉上眼睛用手隨意捏,然後睜開眼睛仔細研究捏出來的黏土是什麽樣子。然後在這個陶土的基礎上構思壹個作品,將來做成更大的陶瓷作品。創作的時候可以討論,但是要獨立完成。學生們非常高興,他們開始做遊戲。最後,學生們的作品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原本生硬的作品變得更加誇張,更加大膽,更加抽象。陶藝教學有助於促進兒童的自我調節。
(2)在觀察中發現
豐富的現實世界是創作靈感的源泉,只有發現才能創造美。美國著名藝術教育家羅恩·菲德(Ron Feeder)指出:“教師的目標是激發更多的想法,擴大參照系,從而使兒童的經驗更加準確和復雜。唯壹的辦法就是給孩子提供更多仔細觀察的機會,通過開發新的思路和觀察能力來啟發孩子。這只是壹種機械的方式,知道他們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是Ron Feeder在美術教學中提出的壹個革命性的觀點。他以激發更多的創造性思維為教學目標,以發展思維和觀察能力為教學目標。他表明,這壹目標和目的不能用單壹的藝術教學形式來實現。
在這壹理論的指導下,我在陶藝課的欣賞和認知部分,盡力為學生創造觀察的條件,充分拓展教學空間。例如,在制作面具的活動中,展示了大量的圖片,包括青銅面具、粗糙面具、藏族面具等。,還有學生也被帶去參觀。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形狀和顏色。再比如:在“大樹”的教學中,沒有觀察到做法的孩子,大多會制作裸露的樹幹。而我把學生們帶出教室,讓他們到外面去觀察那棵樹,用雙手觸摸它。這時,他們發出“哇”的壹聲大叫,明白了樹幹如此粗糙。於是,他們努力營造樹幹的粗糙質感,有的用梳子刮,有的利用泥片彎曲時產生的裂縫,有的挖小洞……
(3)在合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陶瓷教學和其他學科壹樣,面臨著學生差異的問題。合作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很好的機會,也是自我發展教學的壹種有效嘗試。陶瓷藝術的合作是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創作作品。馬克思說:“個人的發展依賴於所有其他直接或間接與他互動的人的資源。”學生發展有差異並不可怕。合作學習可以將這種差異轉化為教學資源。如果教師能把這些不同因素形成的矛盾轉化為動力,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技能,使他們學會發揮長處,達到“1+1 & gt;2”效果。比如我讓興趣小組的同學合作完成作品《豬的家》的時候,我選擇了做豬圈圍欄,擅長手工設計制作各種豬的造型,擅長負責任的布置作文。在這次合作中,他們不僅發揮了各自的長處,還通過作品增進了友誼。
(D)獲得對評價的信心。
兒童天真純潔,像熱愛藝術壹樣熱愛“真”和“真”,因此,兒童泥塑作品可視為“表現主義”。單純評價他們藝術遊戲的優劣是不負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