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關於東莞兩所高中

關於東莞兩所高中

當然是東關中學。很好!東莞排名第壹,松山湖排名第三!——廣東省東莞中學簡介

廣東省東莞中學創建於1902。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傳承創新,東莞中學已經成為壹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百年名校。百年來,東莞中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愛國將領蔣光鼐、學者容庚、工程院院士毛炳泉、何鏡堂、Sina.com首任校長王誌東等都曾在東莞求學。東莞中學1992被國家教委主編的《中國名校(中學卷)》收錄,1994被評為廣東省壹流學校。

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東莞中學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校園面積擴大到100畝。教室、實驗室、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都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千兆校園網連接了學校所有的電腦,基本實現了教學和辦公的現代化。學校安靜的辦公教學區與寬敞的體育生活區相映成趣。學校有57個高中班,3000多名師生員工沐浴著百年文化積澱。校園裏充滿了深厚而濃郁的人文氣息。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專任教師199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193人,研究生學歷18人。68%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其中高級教師63人。

東莞中學以“對每壹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為宗旨。學校努力把教育關懷指向每壹個在校學習生活的學生,讓他們得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最好教育;學校教育的視線跨越學生生命發展的全過程,為學生生命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思想基礎、能力基礎、情感基礎和生命基礎。學校搭建了藝術節、科技節、運動會、讀書活動、第二課堂活動等多種平臺,激發學生廣泛興趣,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使學生成為

初步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公民意識、行為和能力。

東莞中學堅持“自主、和諧、共同發展”的辦學理念。在辦學中充分尊重師生的生命主體意識。學校的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很多大型項目都是由學生策劃組織的,學校的學生刊物《萬中的風采》、《雲雕》也完全由學生編輯出版。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內在的探究和發展需求被喚醒,學生學會自主建構知識,形成健康豐富的人格。學校和諧辦學,辦和諧教育,有效整合學校教育中的各種資源、力量和過程,使學校教育在良性狀態下運行。同時,學校在引導師生自主和諧發展的基礎上,鼓勵師生將自身的成長規劃與學校的發展相結合,讓師生有壹個生命的歷程。

東關中學逐漸形成了“教育生態平衡”的特色。我們從生態平衡的觀點來理解和認識教育。在管理上,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以人為中心,建立有序、民主、高效的管理體系。在德育方面,把公民意識、愛心意識、文明習慣、健康心理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註重德育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註重情感教育、科學教育和自我教育,讓學生在真實的德育環境中得到德育滋養。在教學中,我們強調師生在教與學中的自主性、互動性和進取性,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和探索的學習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物化的校園環境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陶冶學生,凈化學生心靈,豐富學生人格,發展學生個性。

東莞中學把辦學宗旨和辦學理念貫徹到了辦學的各個環節,整體辦學質量進壹步提高,取得了壹系列辦學成果。1997被評為省級先進集體和文明單位,2000年被評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03年被評為全國綠色學校,2004年被東莞市委市政府評為“東莞市文明單位標兵”,多次被評為廣東省和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東莞中學連續多年高考成績不錯。其中,2003年高考,唐育賢以總分900分的成績奪得廣東高考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2005年高考,重點本科282人,上線率58.8%;本科上線430人,上線率89.6%,雙雙上線率全市第壹。最近三年,12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辦學成果顯著,使東莞中學成為東莞的教育品牌,廣東省的名校。

現在,學校正朝著“能適應社會發展,對話世界先進教育的國內壹流學校”的目標努力奮鬥。在新的世紀裏,學校將繼續尋求新的發展道路,開拓發展空間,再創世紀輝煌!

編輯詞條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是新成立的市教育局直屬公辦學校,由南粵百年名校東莞中學承辦。

學校位於松山湖科教區東部,青山綠水環繞,風景秀麗。4號、6號兩條主幹道從園區兩側穿過,交通便利,是工作、學習、居家的理想場所。

學校占地面積30多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72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建成後將設小學、初中、高中三個系,108個標準班。三年後,學生總數將達到5200人。學校面向全市招生。2005年高中招生12班,初中招生8班,小學將於2006年1-5年級同時招生。這所學校將為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的發展打下良好的社區基礎。同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的廣闊前景也給了學校同步發展的大好機會。

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是東莞未來的高水平國際教育基地。學校將繼承東莞中學的優秀辦學傳統,堅持“為每壹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的辦學宗旨和“自主、和諧、共同發展”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壹所能與世界先進教育對話的國內壹流學校。

學校有完善的功能配置。除了主教學樓、管理中心、運動場、體育館、學生宿舍、職工宿舍、食堂、電教館、圖書館等必要設施外,還配有先進的計算機教學中心、實驗教學中心、文藝中心、室外舞臺、自然風景區等。它將成為壹所設施先進、現代化程度高的新學校。學校的建築與自然高度融合,其個性化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時代與傳統的交匯,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將致力於為廣大師生創造壹個溫馨寧靜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工作的樂土。

東莞中學選拔年富力強的高素質幹部擔任副校長和中層行政幹部。師資隊伍的構成,除了東莞中學抽調的部分骨幹教師外,還在全國範圍內招聘名師。

編者按:廣東省東莞中學獨立和諧共同發展——廣東省東莞中學簡介

廣東省東莞中學創建於1902。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傳承創新,東莞中學已經成為壹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百年名校。百年來,東莞中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愛國將領蔣光鼐、學者容庚、工程院院士毛炳泉、何鏡堂、Sina.com首任校長王誌東等都曾在東莞求學。東莞中學1992被國家教委主編的《中國名校(中學卷)》收錄,1994被評為廣東省壹流學校。

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東莞中學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校園面積擴大到100畝。教室、實驗室、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都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千兆校園網連接了學校所有的電腦,基本實現了教學和辦公的現代化。學校安靜的辦公教學區與寬敞的體育生活區相映成趣。學校有57個高中班,3000多名師生員工沐浴著百年文化積澱。校園裏充滿了深厚而濃郁的人文氣息。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專任教師199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193人,研究生學歷18人。68%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其中高級教師63人。

東莞中學以“對每壹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為宗旨。學校努力把教育關懷指向每壹個在校學習生活的學生,讓他們得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最好教育;學校教育的視線跨越學生生命發展的全過程,為學生生命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思想基礎、能力基礎、情感基礎和生命基礎。學校搭建了藝術節、科技節、運動會、讀書活動、第二課堂活動等多種平臺,激發學生廣泛興趣,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使學生成為

初步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公民意識、行為和能力。

東莞中學堅持“自主、和諧、共同發展”的辦學理念。在辦學中充分尊重師生的生命主體意識。學校的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很多大型項目都是由學生策劃組織的,學校的學生刊物《萬中的風采》、《雲雕》也完全由學生編輯出版。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內在的探究和發展需求被喚醒,學生學會自主建構知識,形成健康豐富的人格。學校和諧辦學,辦和諧教育,有效整合學校教育中的各種資源、力量和過程,使學校教育在良性狀態下運行。同時,學校在引導師生自主和諧發展的基礎上,鼓勵師生將自身的成長規劃與學校的發展相結合,讓師生有壹個生命的歷程。

東關中學逐漸形成了“教育生態平衡”的特色。我們從生態平衡的觀點來理解和認識教育。在管理上,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以人為中心,建立有序、民主、高效的管理體系。在德育方面,把公民意識、愛心意識、文明習慣、健康心理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註重德育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註重情感教育、科學教育和自我教育,讓學生在真實的德育環境中得到德育滋養。在教學中,我們強調師生在教與學中的自主性、互動性和進取性,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和探索的學習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物化的校園環境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陶冶學生,凈化學生心靈,豐富學生人格,發展學生個性。

東莞中學把辦學宗旨和辦學理念貫徹到了辦學的各個環節,整體辦學質量進壹步提高,取得了壹系列辦學成果。1997被評為省級先進集體和文明單位,2000年被評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03年被評為全國綠色學校,2004年被東莞市委市政府評為“東莞市文明單位標兵”,多次被評為廣東省和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東莞中學連續多年高考成績不錯。其中,2003年高考,唐育賢以總分900分的成績奪得廣東高考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2005年高考,重點本科282人,上線率58.8%;本科上線430人,上線率89.6%,雙雙上線率全市第壹。最近三年,12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辦學成果顯著,使東莞中學成為東莞的教育品牌,廣東省的名校。

現在,學校正朝著“能適應社會發展,對話世界先進教育的國內壹流學校”的目標努力奮鬥。在新的世紀裏,學校將繼續尋求新的發展道路,開拓發展空間,再創世紀輝煌!

東莞中學簡史

我校創建於前清光緒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八月三十日,由縣令(林平:古人稱縣令為縣長)劉德衡(子瞻)先生創辦,命名為東關學堂。所有學費均由壹鳴倫教會支付,偶爾也有捐款者。協辦單位是彜族尹慶菊(項勇)、張啟幹(羽泉)和徐夔?(關山)三先生。當時叫徐老師監考,有兩個校長,分別是尹老師和張老師。監管住所,校長是名譽職務。學校大概有100個學生,分A、B兩個班,城裏家庭很多。校址原為考棚(前清朝青年學生考試場所)。今天,沒有今年的跡象。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906年),改名為東關縣初級師範學校。那時候最重要的課程是語文。老師在很多城市都是知名人士。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第壹屆畢業生十二人。更名為東關中學堂,學制分為師範系和中學系。師範學校是五年制,中學是六年制,預科是兩年,本科是四年。宣彤第三年6月,師範部結束,後來成立了中學部。

民國元年十壹月,學制改為四年,春秋開學。民國五年,改秋。那時候作業多,多達37、8個小時;而英語,特別註意,壹周大概七八個小時;除了普通科目,還有壹門修養科目,以“五經”為教材。

民國十年,李月亭先生來我校倡導女權和男女同校,我市女同胞獲準入我校就讀。

民國12年,先生走上新學制,初中畢業三年。

民國十五年冬,校長袁長山先生以校舍為關隘,但並入右邊的寶安書院(林平:東莞寶安書院碑文猶存,原位於東莞中學傳達室後墻),又進行了測繪重建。由於黨未建成(民國16年)就被清理了,學校壹片混亂,破瓦殘墻,蒿蒿無脛。民國17年,羅汝榮先生接手我校,在高中招收了壹個新師範班(畢業時只有10個學生)。他還努力建造更多的學校。當時,壹鳴倫教會撥款9萬元修建校舍。後來由於資金短缺,難以為繼。只有三所現有的三居室校舍完工,包括12間教室。

民國十八年,校長羅先生有很多建設,最後都是非本地人,但是沒有成功。

民國十九年秋,校長張在附小增設五、六年級班,認為是治本之策。然而,由於缺乏空間和工作秩序,將只舉行四期。民國20年春,李如玄先生繼任校長,秋招鄉村師範新班。後來由於本縣建立簡易師範學校,他只辦了壹屆。同年冬和11月,李校長上任,隨後是羅先生。羅氏上任以來,不遺余力地采購和添置書籍、儀器、班房和學校家具。此外,本市人許先生捐贈了大量圖書——圖書館和四序叢書(林的“序”字有誤,視為“部”)。所以到民國26年,各種設施幾乎完善,班級規模增加到初中8個班,高中3個班,全校學生600多人。

民國26年,“七七事變”後,呂鵬鏗先生接任校長。正所謂“他命在旦夕”,救國和讀書是極難應付的。當年秋天,由於學校收入增加,隧道招收了初中10個班,高中3個班,全校700多名學生。

民國二十七年,“雙十節”後,華南局勢驟然緊張,因為人心惶惶,城裏人紛紛逃離農村,留下十間房和九間空房,學校也處於停頓狀態。不久廣州失守。關彜靠近虎門,是廣九路的必經之地。不幸的是,它已相繼落入敵手。學校經營不善十幾年,已經成了蛇和書的巢穴,他是不可能搬走的,但是已經滿目瘡痍,滿目瘡痍,還有遺留。關城失陷後,陸校長和他的同僚,不忠於秦始皇的10余人,四處逃亡,最後到達香港。鑒於關彜港學者的缺乏,我決定復學。由於《明倫堂》收入不足,故無果而終。幾經奔波,許終於贏得了先生的全力支持。28年春開始與石龍中學、私立明升中學合辦東關縣臨時聯合中學。計劃辦高中壹班,初中六班。經費1500元,校址借用香港知行中學和九龍德明中學的教室,晚上上課。不難想象,設備簡陋,生活艱辛。

自從被處理後,校舍反復變動,比如流浪,自保,居無定所。幾經艱難,我在九龍長沙灣道找到了壹所固定的校舍,後來成為私立明升中學的校址。校址建立,城裏的孩子越來越多,達到近300人。

那年冬天,宣奉命搬回內地處理。於是,魯校長在聯合中學讀完第壹學年後回到祖國,輾轉於坪山、龍崗、平湖、清溪、、石馬、塘廈、樟木頭之間,為的就是找到壹個安全的地方讓學生躲起來修。幾經周折,終於得到了昌平烏夏鄉士紳們的熱情贊助。29年春天,我們借用了子喬小學的校舍,擺出了學校的家具和教具,進行招生和復學。當時資金2500元。高中三個班,初中六個班,共382人。

復學以來,敵占區學生陸續復學,人數增多,教室逐漸不足。後來,鄉長周小南先生,鄉紳周先生、周崇謀先生,建了兩間教室。在那之後,縣長李合嶺先生捐贈了這些校舍,用於增建壹個禮堂和壹間教室。剛子周紹光先生和支隊長徐東來捐贈了60多套桌椅,問題就這樣解決了。民國30年,敵人在香港登陸,我校經費來源斷絕(直到32年3月才開始發放經費)。在隨後的幾年裏,那些靠它生存和維持生活的人,只是和同學們壹起受苦。

學校位於寮步附近,這裏往往是敵人乘車的區域,風壹吹就讓人心神不寧。因為長平靠近廣九路,是遊擊區最繁華的地方,又離縣城所在的石馬不遠,每年難免要躲避敵人的騷擾壹次,或壹夜奇襲幾次,或摸黑爬山,涉水更深,相當不凡。但是,所有的同學都能第二次完成學業,毫發無損,真心請老天保佑。

1933年11月14日,敵人打通了廣九路,但昌平不是我的。我們學校辛辛苦苦搞了幾年的學校家具和教具都搬不動了,大部分都落到別人手裏了。但是,魯校長並不氣餒。如果有壹寸土地,仍然可以成為學校收復的地方。所謂壹次旅行可以繁榮夏天。

1933年元旦,魯校長和許多兄弟同事壹起,在淩晨偷偷越過鐵路,走上橋頭,來到李村,和當地群眾協商借用新組小學的校址繼續上課。李村在城東,與惠陽、博羅接壤。惠陽若失,將進退兩難。但是東莞縣中學要教育東莞青年。如果他搬到另壹個縣,東莞的同學不能陪他遠道而來,又有什麽意義呢?所以學校再難也要設縣,爭取城裏的青年,避免被敵人漢奸賣國賊利用。當時關心後方城市學校的人都主張把學校遷到河源,認為這是長久之計,他們仍然沒有完全理解魯校長的苦心。

我來李村才壹年,高中三個班,初中六個班,剛開始295人,後來382人。每個月初經費2500元,後與東莞縣李世龍中學合辦,更名為東莞縣聯合中學,增至4萬元。但學校地處絕境,站在防衛力量的第壹線,壹杯弓蛇影,有時,但都歷盡艱辛,其樂融融。

民國十四日清晨六時,敵軍悄悄入侵惠州,李村如甕中之鱉。學校早早得到了敵人企圖的情報,不得不在33年12月26日宣布撤離,以備不時之需,於是所有學生不得不安全回國。

既然縣困了,搬到別的縣也是枉然,就是能幹,學生跟不上。當時敵人四處騎馬劫掠,廣東各家無壹幸免,無處可動。侯祿校長經過多方考慮,鑒於敵人已再次消耗殆盡,辭去友人的勸告和贊助,將學校改名為廣中學校,並在附城夏波鄉借用了壹座祠堂,容納207名學生。在處理過程中,謠言和威脅數不勝數,但魯校長置生命危險於不顧,無動於衷。只有壹個學期,屬於子彈的力量,終於讓暴烈的壹天屈服,勝利屬於我們。9月14日,魯校長奉命接管歷經七年苦難的母校。那是壹個荒涼的地方,花了好幾天才清理幹凈,澄清。24號才能正式上課。每月支出五千三百四十五元,分六十次支付。當時高中五個班,初中八個班,611名學生。

三十五年秋,初中招了兩個班。現在高中五個班,初中十個班,人口638人。幹谷每月開銷25200斤碼。第三十六年計劃招收初中兩個班,高中壹個班,實現初中四個班,高中兩個班的計劃。

綜上所述,復員壹年來,德藝明倫教會多次撥出巨資修繕校舍,添置學校家具和教具,規模逐漸形成。未來計劃分兩期完成中學的完善設備。

東莞中學歷史筆記

創辦學校的政治環境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變”的主要內容包括廢除八股,改革科舉;興辦學校,學習西學。雖然103天後“新政”失敗。但廢除科舉,興辦學校,為朝野所接受。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初二,光緒下令“各省書院壹律改為省會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都有中學;所有的縣都設立了小學。並為孩子們建立更多的學校。”當時沒有廢除科舉的命令,學校和科舉並行。

光緒“聖旨”頒布後,各級官員大多出於保守思想和習慣,徘徊觀望,或“徒有虛名”。(見光緒二十九年(1903)11月26日光緒《聖旨》)。)於是光緒三十壹年(1905)八月初四日頒布聖旨:興學,必先止科舉。從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始,停止壹切鄉考、國考(省考、國考),停止壹切省考。並指示各知事、府、司、府、縣在城鄉設置小學,精挑教師,廣收民智。服役期間赴德求學,身用兼施,勸副院使人之意。

東莞中學創建於光緒第壹道聖旨頒布後的第二年,無需“督懲”,在東莞設校。可見當時東莞人是解放了。原來上諭規定“各縣設小學”,只有縣級以上的府縣、署、直隸才可以“設中學”。東莞是壹個縣,居然還辦了壹所中學。東莞人可謂“敢”。其中,組織並擔任東關中學第壹任督學的清代進士徐夔實際上起了主要作用。

東莞中學禮堂的建立

從明朝開始,東莞的教育就比較發達了。到清朝末年,東關有三所官辦學校:儒學(即管雪,1951年拆遷,現在南方飲料廠所在地為其舊址)。學生免費入學,並提供膳食(稱為魚生)。

寶安書院(1926並入東莞中學,所以地址在東莞中學接待室右側)。

龍溪書院(在石龍)。

共有39所集體管理的學院,23所社會研究和3所誌願研究(免學費)。每個鄉鎮都有私塾(包括家塾和蒙古博物館),很難統計。學校那麽多,還有東關中學。如果沒有充分認識到新學校在培養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就不會有如此堅決的行動。

東關中學原本是民辦的。民國二十四年(1935),徐夔撰寫了《東莞中學創辦的緣起》,書中詳細描述了東莞中學創辦的過程:光緒二十八年(1902),東莞中學創辦時,沒有“錢”(清錢),東莞知府劉德恒捐銀1200兩,徐夔。此外,縣裏指定屠宰稅、廟堂鮮魚稅,東莞明倫堂每年撥出320兩銀子作為經常性開支。繼承人被責令改為東莞初級師範中學,並頒發章程。各科老師都要聘,但是學費太短,支撐不了。由於廢除了健身學,學院停辦,請撥原學院的點燈費作為辦學經費,並要求東莞明倫堂撥足銀子,於是重修了試驗棚。建校舍,擴建操場,采購圖書儀器,學校規模是第壹步準備工作。(引自李玄恕《東關縣誌、書目與學校》)

東莞學校成立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月三十日。九月初壹(65438+10月2日,直到解放,是紀念日),學校命名為東莞學校。據第壹位學生李宣樞(字)回憶,當時辦學倉促,連校名牌匾都沒有。開學那天,我看到考棚門口用紅紙和墨水掛著“東莞縣立學校”五個大字。

光緒三十年(1904),受廣東省教務處委派,更名為東莞初級師範學校,校址為考棚(考秀才居住的地方)。保安書院的負責人被稱為山之頭。)張其幹(清進士)、龍溪書院負責人尹清舉(清進士)為名譽校長,相(清進士)為監,駐校處理日常事務。教師有:語文老師葉覺邁(清)、語文老師徐夔(清進士)、英語老師梁蘭如(畢業於美國壹所大學)、地理老師張伯苓(康有為的學生)、語文老師陳冠陶。

聯考只考作文:題目是“學而後知足”。

前兩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第壹批學生是A班,學生***12。

第二個學生是b班。

1932年震驚中外的“十壹·二八”甲午戰爭總指揮蔣光鼐(15歲),解放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部長。

徐思達(15歲),徐夔的第三個兒子。1915考入北京大學,1944至1946任縣長。解放後,他成為廣東省文史館的館員。

李炳淑(15歲)曾留學日本,畢業後在母校任教。

李宣淑(字,12歲),1911年3月29日,與二屆學生莫紀鵬、陳哲美、東莞青年李文甫、黃夏怡等,參加了反對兩廣總督公署的戰鬥(以下簡稱“黃花起義”)。民國後期,廣東軍法署署長鄧任南海縣令。

李、張超越、江、吳偉、。

第壹批學生中,年齡最大的是吳偉,30多歲,最小的是陳冠希,11歲,是東莞教師陳冠濤的弟弟。每個學生的學習期限是六年。第壹屆學生畢業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畢業後在街上兜風。當時校名改為“東莞初級師範學校”,校內流傳著壹句話:“師範畢業六年,學生壹打壹打的上街。”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聖旨中,指定學校的教科書是“四書五經,強調義理,輔以歷代歷史教訓,政治、藝術中外。”當時清朝衰落,特別是廣東,受康有為、梁啟超(地理老師張伯苓最早是梁啟超的學生)的影響,也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此外,校監徐夔思想更為開明,東關縣學校的教科書也沒有遵循“聖旨”。語文教材采用梁啟超主編的1902《新民叢報》,地理教材采用《新民叢報》中的《新地理》。

作文最重要。作文當天,早餐壹定要吃“和粥”,這是成功的標誌。凡在課堂上張貼的優秀作文,獎勵白銀1元。上課時,不懂用黑板教英語的老師在小塊硬紙上寫字母,豎起教鞭。民國元年,第壹批學生李炳淑留學日本後回國,在母校任教,並開始效仿日本,使用黑板、課文等新教具。李炳淑從日本帶回地球儀,東關學校的學生第壹次接觸到新教具。

學生均在東寨、西寨寄宿生活(見清末東關縣學校平面圖)。東寨房間小,每個房間住1人;西宅房間大,每個房間住4個人。四個學生使用1學校服務。

學生夥食由學校免費提供,有休息日(每十天壹次),夥食費1元。

學校的更名和擴建

光緒三十四年(1908),奉命辦中學,改名東關中學堂。學制分為師範和中學兩部分,五年師範,六年中學,兩年預科,四年本科。招生分春秋兩季。宣彤三年(1911),六月,師範部終止,師範學校不再辦學。

1912 11月(即武昌起義後1月),更名為東關中學,學制改為四年,招生仍分春秋兩季。1916,招生定為秋季。

1921年,校長李依婷招收女學生,男女同校開始。

1923年,陸再次出任校長,學制改為三年。

1926年,袁長山校長(黨員,中國* * *)合並寶安學院,拆除了寶安學院的原建築(寶安學院的紀念碑現今存在),70年代,在今天的圖書館和今天的理科樓的西邊,還有很多原寶安學院的石刻,準備建校舍,因“清堂”事件而停止。

1929年,東莞明倫堂撥款9萬元,新建三間教室和十二棟* * *(現為青瓦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