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
童年是家庭教育。
稍微大壹點是培養教育的習慣。
大壹點的是興趣培養教育
稍微大壹點的是健康教育。
大壹點的是德育。
最大的是自強自立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壹個課堂,也是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幾十年前,國外壹位教育專家說: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不上學接受教育的孩子,是無法完成極其細致復雜的育人任務的。這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父母的壹舉壹動、壹言壹行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影響孩子的壹生。有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會感到幸福和安全感,會比同齡的孩子更自信、更有教養、更成熟。
個人認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樣,營造溫馨快樂的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每個家庭的前途命運,榮辱興衰,完全取決於家庭教育。古人說“立國治國先教”,說解決世間壹切復雜問題的唯壹途徑就是教,而這個教指的就是家庭教育。以前每個家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祖傳傳統,在族譜裏代代相傳,或者口口相傳,沒有記載,比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弟子家規,代代相傳。
但是,現代已經失傳了,現在的父母本身也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他們雖然有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以至於孩子很叛逆,很難管教。長大後也有成年後的劣勢,但真正德才兼備的人不多。就這樣,教育經常被指責。其實首先要反思的是家庭教育。
以前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族傳統,以天真、忠義、仁義為核心,說起來也不多余。在這簡單的四個方面,家風的構成也可以作為當今家庭教育的核心來借鑒。
第壹,家規是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弟子規》集古今之大成,在修身養性方面真的很優秀。但是,現代人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祖先的智慧來教導。但是,用那些現代快餐式的功利方法教育孩子,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是不符合人性和自然規律的。結果家長很困擾,孩子也牽扯進來。當然,有很多孩子背過《弟子規》,但很少有有效的。因為大部分孩子都是被強制背誦的,很少有家長在日常行為中以身作則,背誦是沒有用的,不知道它的意義很難形成行為規範。
第二,家道就是壹個家庭要有道德。說白了就是全家積德行善。"必須避免壹切罪惡,追求壹切善行."父母要身體力行,引導孩子多做善事,從愛護花草到扶老攜幼,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孩子長大後會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那時就會明白“幸運是沒有辦法的,是人自己叫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樣,孩子長大後就不會有“理不清,事不透”的煩惱,也不會有青春期的迷茫和困惑。
第三,家學現在不能很高深,但壹定要給孩子營造壹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能讓孩子看書學習,家長去吃吃喝喝打麻將。而是要陪伴孩子,自己讀壹些書,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樹立榜樣。這樣的氛圍不僅有利於孩子的學習,還能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四、家族企業,每個人的事業不壹樣,但基礎是壹樣的,就是家族企業要以家規、家規、家學為基礎。而現在的家族企業,大多是快速賺錢,快速爆發,很少有人會去思考賺錢之後做什麽。所以有了“富二代”這個新詞,褒貶不壹。其實家業越厚,就越應該註重自身美德和子孫美德的培養,這樣家族和家業才能基業長青。
以上四點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核心,應該對每個人和小家庭都有用。
有壹位書君記得《弟子規》的開篇:“第壹次要孝順,第二次要相信。泛愛人,惟親仁。有余力就學文學。”我們的祖先用幾千年的智慧告訴我們,家庭教育要以“育人”為核心,也有學者認為,要想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打好基礎:
01培養健全的人格
學會愛和被愛。
平靜地接受挫折
之所以強調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是因為和過去相比,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壹個物質和關愛都有可能過剩的時代。以後可能不是智商,而是逆境商,也就是孩子承受挫折、打擊和各種壓力的能力。
所以,在家庭中從小就要註意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得失成敗,坦然接受意想不到的結果,有重新開始的信心和勇氣。
04掌握溝通方法
因為人的社交屬性很難剝離,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也要建立在壹個相對公平的平臺上。教育孩子以友好、平等、有效的方式與他人交流,讓孩子基本掌握與他人交流的技巧,將使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終身受益。
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家庭中,註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可以說是最小投入,最大回報的明智之舉。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容易養成的清潔、讀書、自律、關愛的習慣,往往可以伴隨孩子壹生。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長帶頭示範。所以,妳想培養孩子什麽樣的習慣,妳必須先做到。
綜上所述,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下壹代心智健全、習慣良好、待人友善、心靈美好、積極樂觀的人。妳同意嗎?
什麽是真正的家庭教育?怎樣才能做好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應該是全社會每個家庭最棘手的問題。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從懵懂到逐漸形成自己獨立思考的整個轉變,都需要壹個良好溫暖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創造壹個健康、快樂、克制的正常生活。同時,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進入ta意義形式的思維,也需要時間和耐心。妳還需要控制孩子日常生長發育的不斷變化,根據時間進行引導。如果不正確引導,對孩子的壹生都是壹種遺憾。因此,家庭教育是最難解決的重大任務。這不是危言聳聽。
正確的家庭教育是學校培育的種子,是社會的基石,是國家的棟梁。妳們孩子的家長,不要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和耐心。機會只有壹次,千萬不能錯過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
但很多父母為了生活需要,把孩子留在外地工作,孩子只能由老壹輩人照顧。然而,老壹輩人對子女的教育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教學的質量和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教育體系的規範化也隨著新時代的高科技逐漸起飛,甚至與世界接軌。可想而知,家庭教育的重要問題是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個體家庭問題。還有單親家庭,重組家庭,都面臨著孩子家庭教育的挑戰!
謝謝妳
教育來自三種力量:家庭、學校和社會。當然,三者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是最大的,是其他兩者不可替代的。那麽,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麽呢?家庭教育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才算好的家庭教育?在我看來,兩個字可以概括家庭教育的關鍵。
這兩個字壹個是育人,壹個是言傳身教。
先說第壹點:培養人。我覺得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
君子三代。這句流行的老話揭示了教育的核心。教育孩子,首要的是做人,知識技能只能排在第二位。
做人,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內涵極其豐富。壹個人的行為舉止,體現了他的內在修養和思想水平。壹個沒有內涵,沒有修養,思想水平低的人,永遠成不了真正的人才。
《大學》這部中國文化的經典,講的是如何育人,如何做人。用古人的話說,修身是壹切的根本。什麽是修養,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思想水平,使自己成為壹個高尚而優雅的人。
我們現在的教育更註重知識技能,而不是道德思想的培養,所以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不能說是家庭教育中的疏漏。
先說第二點:例子。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榜樣比語言更重要。孩子是父母的壹面鏡子。父母長什麽樣,孩子就長什麽樣。父母對孩子肯定有什麽問題,缺點,甚至小動作。這就是榜樣的偉大作用。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標準很高,要求很嚴,但對自己沒有要求和約束。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呵斥和教訓,甚至打罵。其實這種情況越多,孩子就會越叛逆。
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不僅要對孩子提出要求,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自己應該先成為那樣的人。沒有什麽比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了。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自己成為優秀的人。
古代著名的孟母和嶽飛的母親對自己和孩子都很嚴格。他們要求孩子先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是國家的棟梁。她們也被尊稱為“賢良之母”。
想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說說而已。妳必須采取具體行動,用妳的言行來影響妳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
讓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學習。這兩個“學習型社團”缺壹不可,是人生的兩翼。因為不管學什麽,做人永遠是妳的立命之本。如果壹個人連這都做不到,這個大寫的“人”怎麽站得住腳?就算妳努力學習,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技能,如果連做人最起碼的道理都不知道,以後怎麽立足社會?
之所以把學會做人放在第壹位,是因為為了孩子的成長發展,學會做人比學會學習更重要。
比如,壹個聰明的孩子掌握了鎖的知識,學會了修鎖的技能,這樣他就能修好任何壞了的鎖,打開任何打不開的鎖,在開鎖比賽中獲得壹等獎。他的表現已經證明了他在鎖的知識、鎖的修理、開鎖技巧等方面都學到了壹些東西。如果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壹定有光明的前途,但如果往壞的方向發展,最終會誤入歧途,墮落成撬鎖偷別人錢的罪犯,被關進監獄。是什麽毀了他美好的未來?他沒有學會做人。
現在我國很多家庭在教育觀上存在價值偏差。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是第壹位的,孩子將來考上大學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會聽孩子的話,把孩子當“小皇帝”,要什麽就給什麽,忘了怎麽教育孩子做人。於是,在我們的社會裏,任性的孩子多了,自我中心的孩子多了,自私的孩子多了,不負責任的孩子多了。
那麽,父母應該如何教孩子做人呢?家庭是孩子的第壹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父母教育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行壹致,以身作則,給孩子看,陪伴孩子成長。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教,要看孩子未來的素質和家長的素質;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壹輩子,所以壹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和獨立意識。這些話說的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1.平等和尊重
父母與孩子之間平等的交流和討論,不僅是相互關愛的表現,還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尊重也是相互的。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觀點和想法,孩子才能尊重和接受父母的觀點。
2.鼓勵和表揚
根據強化理論,當行為的結果即強化對個體有利時,這種行為在未來會重復出現;當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會減弱或消失。壹般來說,正向強化(贊美的語言、滿意的表情、友好的微笑、獎品等。)有利於孩子主動接受和內化父母的訴求;負強化(冷漠、漠不關心、批評尖銳的話語、失望的表情、冷笑、嘲笑等。)使孩子緊張,產生心理壓力(焦慮、易怒、焦慮、抑郁,甚至攻擊性行為)。父母可以積極強化孩子的每壹個好的行為,可以引發孩子積極學習,獲得更多的獎勵和表揚。
3.寬容和理解
包容和理解永遠是家庭的保障。每個家長都要學會用寬廣的胸懷和深刻的理解去理解、欣賞和支持自己的孩子,這比責罵更能激發孩子的求知熱情。用理解去感動孩子,把懲罰變成寬容,能更好地讓孩子反思和感受,理解父母的苦心,培養孩子的孝心和善良。
4.誠實和信任
對於父母來說,坦誠的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和想法,對孩子負責;同時,家長要鼓勵孩子把真實的情況和想法告訴父母,相信他們會為此負責。這就是信任。父母是誠信教育的種子。誠信必須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
中國的父母應該多向這位法國父親學習,把更少的金錢和更多的智慧留給孩子。
文/諸神之恩
2013春晚,郭德綱和於謙的相聲《害群之馬》給很多人帶來了歡樂。誰都知道這裏面有個害群之馬,但是中國近代史上真的有個害群之馬,他的害群之馬的故事是歷史第壹。
這個人的名字叫盛,妳可能會對這個名字感到困惑。別急,聽到他的背景後不要害怕。他的父親是清末首富盛宣懷,嶽父是民國宰相孫寶坻。連他的名字都是慈禧太後起的。
年輕時,盛是個英俊的男人。他曾就讀於英國倫敦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也許它被資本主義腐蝕了。回國後,盛壹路踢著鞭子,走上了喪親之路。他在上海買了第壹輛奔馳轎車,娶了第五個小妾,養了75匹馬。盛宣懷臨死前,為了防止家財衰敗,在銀行裏存了幾百萬兩銀子,足夠他的後代吃十幾輩子了,但盛宣懷還是沒想到,兒子敗亡的速度遠遠超過了銀行計息的速度。盛煙癮很大,喜歡賭博。他可以在壹個晚上輸掉壹整條商業街的資產(據說可以折合成人民幣100億)。盛家就算有金山,也經不起這樣的敗仗。結果,抗戰勝利前,盛幾乎失去了他的全部家當。晚年,盛窮困潦倒,連買公園門票的錢都沒有,最後悲慘地死在蘇州柳園的門房裏。
有句老話:“子不教,父之過”。盛宣懷頂著“著名政治家”、“著名慈善家”、“中國實業之父”的光環,卻沒能教育好兒子,讓人唏噓不已。在盛宣懷身上,有壹種典型的中國式家長式作風——只給孩子留錢,不管孩子的生理需求。愚蠢的父母把孩子當成私人物品,只在乎給孩子留下土地、房子、存款;聰明的父母把孩子當成好朋友,知道如何把孩子培養成有智慧的人。無論妳有多少錢,最終都會耗盡,妳的智慧是無窮的,會讓妳的人生更加精彩。當小區裏所有的大爺大媽都在嫉妒“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我們來說說“別人家的爸爸”。
他的父親多米尼克·賈尼科(Dominique Gianico)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專門研究海德格爾哲學,出版過《海德格爾在法國》、《論人的處境》等著作。
最近Gianico有點煩。他的女兒蘇菲,高二,對哲學毫無興趣。作為壹名哲學家,賈尼科深知哲學對壹個人思想成長的重要性,所以他想盡辦法激發女兒的學習興趣,但效果並不理想。後來,賈尼科進行了嚴肅的反思。他認為女兒之所以對哲學不感興趣,是因為法國市場上所有的哲學書籍都太專業太深奧,連成年人都看不懂,更別說壹個高中生了。窮傳宗接代之風,為了讓女兒對哲學感興趣,賈尼可親手寫了壹本書——《蘇菲的哲學課:哲學家父親給女兒的30堂啟蒙課》。
蘇菲的哲學課,光聽名字就是壹本很有啟發性的書。吉亞尼科寫了30課,每課15分鐘。這些課程內容豐富,環環相扣,古今交融,生動有趣。吉亞尼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女兒普及了哲學常識,涉及希臘哲學、藝術與宗教、快樂、欲望、潛意識等話題。這本書只有7萬字,卻涵蓋了西方哲學的精髓,有歷代哲學家的八卦軼事,也有吉安尼科本人的深度思辨。整本書充滿了思考的樂趣。翻開這本書,每壹個字似乎都產生著智慧的火花。這本書在法國暢銷12年,家喻戶曉。
現在,讓我們來聽聽吉亞尼科對哲學的看法。
第壹,敢於質疑權威,謹防被洗腦。
那時候蘇菲正處於青春期,是最叛逆的時候。在這本書裏,賈尼科很有說服力,鼓勵年輕人多思考,多質疑,不要害怕權威,要做“防火防盜的人生導師!”吉亞尼科認為,有懷疑就要有批評,但批評不是吐槽,也不是詛咒。真正的批判精神是建立在教育和訓練的基礎上的。大多數人都是為了生計而疲憊不堪,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很難產生批判精神。沒有批判精神,我們就無法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
有很多關於不加思考地服從權威的笑話。說說妳最近看到的那個。在印度,有壹個開悟的瑜伽士,自稱能治百病,也確實有人被他的手治好了。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歐美壹些富豪不惜萬利,跑到印度找他咨詢治療。後來“神醫”實在撐不住了,主動投案自首。原來他不是印度人,而是美國人。他在印度呆了幾年,知道壹些膚淺的修行方法。看到“神醫”地位高,來錢快,就冒充“神醫”行騙。而那些被他治好的所謂病人,都不是什麽大病,都是心理作用造成的。當他被愚弄的時候,他實際上想忘掉它。心理平衡了,病自然就好了。哲學被祛魅了。學了哲學,還是聽風雨。那不是哲學的問題,是妳智商的問題。
第二,藝術的美在於讓人審視自己。
托馬斯·曼曾說:“藝術應該賦予生活精神上的活力和靈感,而不是向生活展示虛無主義的冰冷的魔鬼之拳。”壹天,吉亞尼科和他的朋友參觀了安迪·霍華德的藝術展。安迪·霍華德(Andy Howard)是20世紀著名藝術家,波普藝術的創始人之壹,吉亞尼科沒有帶蘇菲。他知道蘇菲肯定不喜歡這種藝術,會覺得很醜。在書中,賈尼科指出了波普藝術背後的意義:安迪·霍華德希望讓大眾明白,真正的美永遠無法被自己拙劣的復制所模仿。換句話說,美是沒有統壹標準的。
寫到這裏,賈尼可還拿出了蘇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精彩對話來證明他的觀點。有壹次,蘇格拉底和希波克拉底在討論什麽是“美”。希庇阿斯說了很多,但都沒有說到點子上。蘇格拉底假裝無知,用出色的口才把希庇阿斯逼到了墻角。最後,希庇阿斯不得不給美下定義:美是賞心悅目的。只要符合這個規律,不管是什麽都是美的。蘇格拉底對此印象深刻。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發人的幻想。吉亞尼科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蘇菲:任何事物都包含哲學,藝術只是哲學的另壹種體現。
第三,為什麽說哲學“無用之用”
有人問:“哲學能回答所有的問題嗎?”這真是壹個好問題。
哲學的最終目的是解決人的靈魂問題,哲學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哲學是壹座橋梁。有的人通過橋達到開悟的境界,有的人掉下橋死了。所以,哲學能發揮多大作用,關鍵不在於哲學本身,而在於人。什麽是“人”?吉亞尼科認為,語言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語言提高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質量。哲學是人類思想的精華,可以幫助我們反思人生,讓我們找到靈魂的自由。靈魂的自由是能夠註視壹切。比如尼采,他是壹個真正自由的靈魂,他的思想激勵了無數人。
哲學的最終目的是使人明智。《莊子》裏有壹句話:“有用之人皆有其用,無用之人則有無窮之用,故能大用。”。賈尼可的觀點與莊子不謀而合。這也是對哲學“無用論”的最好詮釋。
黑塞在《諾爾普》中說:“壹個父親可以把他的眼睛、鼻子甚至人格傳給他的孩子,但他不能把他的靈魂傳給他的孩子。”紀伯倫在《論孩子》的開頭寫道:“妳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生活’是他們的欲望的孩子。”歸根結底,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妳可以給壹個人指路,但妳不能代替他走路。妳得自己走。
2002年,65歲的賈尼科突然去世,留給世人這本哲學小書。它顛覆了我們以往對哲學的印象——哲學不是壹味的深奧晦澀,它也可以深入淺出的解釋;哲學不僅是直達人心的良藥,更是提神醒腦的下午茶。無論妳是壹個連蘇格拉底都沒聽過的哲學家,還是壹個習慣吃太多書的資深哲學迷,妳都可以和蘇菲壹起享受這杯酸酸甜甜的下午茶。
哲學的最終目的是尋求真理。探索真理,就要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這也是人可以永遠年輕的秘密。Gianico用行動告訴人們,父母留給孩子的錢,不如智慧。看到這裏,國內那些只專心幫孩子攢門票的家長們,應該擡頭看看藍天白雲,認真反思壹下。
PS:贊壹下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粉紅女郎部門非常符合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