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影響之深,可能是當時的科技創新板所沒有的。具體原因可以從以下邏輯推導出來。
01
北交所的背後,是企業覆蓋的更大的市場深度。科創板是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資本化,而北交所是整個中小企業和專業化、新成長企業的主戰場,是兩個數量級的企業群體。
北交所最大的政策變化是將中國證券化的門檻從6543.8+0億降低到2億,這意味著市場的深度瞬間放大了幾個數量級。
如果按照2000萬凈利潤對應的業務規模計算,未來三年新三板至少有2000家企業達標,按照4000萬的門檻評估,至少有1000家企業,這意味著新三板將擁有獨立的資本生態和交易生態。
比如公募基金,有獨立的新三板研究員和基金經理、做市商、券商營業部、意見領袖、專業投資者小圈子、散戶意見領袖、新三板專業化服務機構,這裏可能有近萬名員工。
02
兩億市值的證券化門檻意味著什麽?
這涵蓋了B輪後的中國創投市場,中國省級區域股權中心市場,以及國企和央企的子公司孫公司。
也就是說,新三板+北交所的輻射範圍至少是2-3萬家企業,這意味著企業級中介服務和投行服務的深度得到了快速的拓展,甚至這是解決國內私募壹級市場投資堰塞湖的主要途徑,保守估計被困8萬元。
03
短期來看,北交所資金多於股票;中期看股票比基金多,長期看基金在頭。
北交所估計1年大概有2-300家;但目前符合開戶條件的有700萬戶,已經開戶的有654.38+0.3萬戶。
而北交所在初期會有減持限制,意味著短期流動性無憂,但不會長久。比如2022年或者2023年,上市公司會越來越多,所以流動性會越來越集中在頭部企業。
北交所將再次“分層”,這將是市場自發產生的。就像現在的a股市場,30億和300億是兩個資本市場。
看起來以後上市會更容易,但實際情況是流動性的門檻提高了,以後只有頭部市場才會有超額資本分紅。
04
這意味著,對於中介服務機構來說,搶占頭部客戶就是“上甘嶺”戰役,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對於企業來說,能否獲得自己的資本超額紅利是產業競爭的關鍵,而實際上誰來掌握“定價權”才是問題所在。
企業的市值定價權是在投資機構手裏還是在自己手裏?這是上市公司資本管理的核心命題,這個挑戰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是非常大的。這個問題不僅限於北交所,所有a股公司都壹樣。
本質上是壹個企業自建資本能力的過程。
05
券商的新三板投行業務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但大部分券商沒有動作。
壹個典型的特點是,北交所的招股書材料實際上已經簡化了,看似難度降低了,但實際上主要矛盾在轉移。
投資銀行的核心價值正在從如何合規地獲得報批材料,迅速轉變為如何讓客戶有價值。但是對於投行來說,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這是投資銀行內部的分工。投行保薦通過,資本市場部發行完成後,必然會決定各個管理層的結局。企業價值上市後只能老板管,秘書管不了。
然而,證券公司內部的北交所業務的組織劃分是閉環的。承銷和承包都在三板部門,甚至有自主研究能力和並購重組能力。有些券商的三板部相當於壹個小券商。對於這類券商來說,目前的環境其實是壹個很大的機遇,但是對他們的業務能力是壹個很大的挑戰。
我和國內幾家券商的三板部門做內訓的時候也談到過這個問題。要麽妳有知識沒能力,要麽妳不知道不行動。
註冊制背景下,投行的核心價值正在從碎片化的保薦能力,轉變為完成“企業價值”定價權的能力。
本質上,這是壹種新的投資銀行能力。
06
證券化門檻的降低,意味著企業的“外部資源”正在被重新定價,市值是企業最大的戰略資源之壹,這將導致誰的戰略格局更大,誰就能撬動更多的資源。
對這種資源潛力的堅定定價,意味著企業的資本動員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正在被重構。在激發這種潛力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有新的戰略格局來贏得新的資本支持,這意味著企業的咨詢需求會被放大,尤其是戰略升級、業績增長、營銷定位、數字化轉型甚至市值管理。
他們不缺錢,但可能缺能力,缺體制,缺制度,缺人才。
07
對於投資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北交所會帶來更多標的,但新三板被定義為場內市場,可能導致很多投資條款在壹級市場不適用。以前新三板流動性不好,投資機構實力強。為了獲得融資,需要退市,其中壹部分是真股或者定期回購。這種談判環境逆轉後,反過來會倒逼投資機構有更強的投研能力,回歸投資本質,讓交易更規範。
08
北交所還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創新商機。
比如中小企業可以還債、當場質押(即金融資產的二次定價能力)、中小企業高收益債等。我們之前研究納斯達克,很多中小企業上市第壹件事不是融資。大部分其實都是發行可轉債,這是國外的趨勢,也將是國內註冊制成熟後的趨勢。
09
目前,整體融資政策取向具有非常明確的方向性意義。
鼓勵融資支持融資,但不容易減持。就目前的流動性結構而言,意味著如果妳想減持炒股票,或者想大量套現,想割韭菜,監管環境會比較高。
這意味著,要想維持套現能力,就必須不斷把企業做大,流動性=成長性。如果妳想單純的割韭菜,收割流動性,妳會在瞬間被市場拋棄。
10
地方公園和地方政府也將是北交所的重要參與者。
這些不僅持有大量的企業,還持有大量的資金。它們甚至可以與地方投資促進政策相結合。他們還可以孵化地方企業去北交所,鏈接地方股權轉讓中心,甚至推動政府引導基金升級收益模式,甚至創造新的招商基金模式。
擁有當地政府資源的支持是非常有價值的。
11
對於上市公司,北交所也有關系。
創新孵化業務,體外孵化業務,孫公司的子公司都可以放到北交所再融資或者分拆上市。壹旦子公司擁有獨立的流動性,就意味著發揮組織活力的新途徑、創富機制、成長模式和融資渠道。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本質是壹個問題,如何利用外部資源完成自身的創新業務增長。
新三板仍將是壹個M&A目標池、壹個M&A目標池和壹個共同M&A目標池。
12
財務顧問業務也將分層。
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在北交所的市場上,各種金融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但FA業務的本質是壹端綁定了核心機構投資者的資源,或者說另壹端有能力鎖定優質頭部客戶,兩者必須有其壹。在融資業務上,目前IPO券商承銷承銷業務(未來肯定會有聯合承銷的模式),所以市場化的財務顧問是不行的。
再融資是市場化機構的主戰場。核心業務是頭部客戶,單筆融資在幾億人民幣以上(幾十億市值),基本是新三板主流FA都在爭奪的客戶,客戶不缺錢。
第二層次是單筆融資數千萬到上億的項目(市值約6543.8+0億),競爭激烈;但這個業務還是賺錢的,有優質客戶;
再次,第壹關是壹百萬到壹千萬(市值幾個億)的融資,所以基本上可能不太賺錢,甚至完成率可能不高。
說起來,大家都在做FA業務,只是參與方、業務流程、投資標的、收費模式可能不壹樣,可能只有“理財顧問”兩個字是壹樣的。
13
並購,看似會有新的機會,其實很難做到。證券化門檻的降低,意味著小公司的階段性“資本價值”又出現了。
壹是有的公司本來想賣給上市公司,突然發現自己被證券化了,於是心裏有了波瀾,就去了北交所,會導致短期的a股並購,但是不太好;
第二,小企業似乎又有出路了。壹家市值30億的公司,不太可能收購壹家盈利500萬的公司;但是,壹家盈利3000萬的公司收購壹家盈利500萬的公司,似乎很有意義。
雖然不那麽靠譜,但也不能阻止別人對自己的期待。總有人會為此買單。如果呢?
14
對於核心人才來說,北交所是共同富裕的機會。妳拿到股權激勵了嗎?妳的公司有資本化的機會嗎?
如果不趕上創業板和科創板的證券化,未來三年能否抓住機會“證券化”自己,是壹個重大的職業發展問題。
這個機會也是我在戰略大師班反復講了兩年的機會——核心人才,快速“職業能力資本化”。
北交所還會帶來壹批身價過億的人。有的小區房價可能會小幅上漲,小區門口的中介可能幾個月生意都不錯。
15
其他碎片化的業務不壹定是長期的,但短期內是有機會的。包括:媒體、培訓、路演、論壇、app、書櫃、幫忙做PPT、申請補貼,甚至微信群裏的理財顧問像傳單壹樣。
我真的沒有看不起這些小產品。壹旦它們被標準化,壹旦它們能被放大,壹個不起眼的小點就能成就壹個精品團隊。
在北交所的大背景下,核心是壹個大原則:這個市場,智力服務,中介服務是分層的。每壹層都有自己的需求、存在的合理性和相應的機會。
頭部企業需要深度定制,北交所頭部企業的資源和精力不亞於壹家a股上市公司。
腰企都在尋求戰略升級,或許已經完成了增長逆襲。
長尾企業雖然可能很小,但是數量級很大。也許壹個標準化的行業也是壹個很大的世界。
2017,在新三板的壹個論壇上,我說過壹句話:“我們深深看好新三板註冊制未來幾年的機會。我們將采取“長周期、大比例、重參與、自主控制”的模式,對當前慘不忍睹的新三板咨詢投行市場進行飽和攻擊,牢牢看準成長型企業的機會,在未來三年內做大,囤積規模,積累糧草。
現在,這個機會終於來了!
和君必須有機會成為北交所領域的主要服務機構之壹。
北交所的未來三年,值得我們所有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