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62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和科學博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在國際上明確提出了凝聚態物理和應用物理中的玻色、費米、晶格三類逆問題,並發展了獨特的、系統的方法,獲得了壹系列新的結果。在晶格比熱反問題的研究中,愛因斯坦和德拜的經典工作得到了發展和統壹。在原子間相互作用勢庫的研究中,提出了從晶體結合能到勢的嚴格而簡單的公式,發展了EAM多體勢,為復雜材料的性能預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7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
高級研究員
理論物理學家。江蘇吳江人。1941畢業於浙江大學。1948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顧問。中國是核武器研究的先驅之壹,為核武器的研制和試驗做出了突出貢獻。開創了我國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同時,在固體物理學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廣義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並發展了超導雙帶理論,提出了新的凝聚態電子理論(TFDC),出版了我國第壹部固體物理學專著。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大釗
已故院士
核物理學家。江蘇蘇州人。1955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科學顧問。1959參與發現反適馬負超子,提出並發展了確定徑跡氣泡密度進而識別粒子的方法,解決了識別和分析反適馬負超子案例的關鍵問題。60年代初,負責輕核反應的實驗小組為研制氫彈所需的壹些基礎數據的測量準備了條件。70年代中期及以後,負責開辟快中子核反應伽馬能譜學分支,領導熱中子輻射俘獲和核巨振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他負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實驗室實驗區的建設,建成了適合精細核反應譜學和核結構研究的實驗室。1990-1995兼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負責同步輻射應用,參與高性能同步輻射光源建設。近年來負責“加速器驅動的放射性清潔核能系統”的研究工作。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方成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江蘇江陰人。1959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家攀登計劃首席科學家。首先,系統地掌握和應用了非局部熱平衡理論,開發了壹整套實用的計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陽活動體結構和大氣模型、耀斑譜線不對稱和速度場、耀斑動力學模型和光譜診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主持設計開發了中國第壹座太陽能塔,並創辦了太陽能塔實驗室。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壹、二等獎。1995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趙子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廣東信宜人。1963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在1960年代早期,在半導體中的隧道效應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並且解決了鍺中隧道效應的物理機制。70年代初,他為中國高能氣動激光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了多原子分子多光子離解的物理模型。光在半導體中的相幹傳播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80年代中期,他在凝聚態物理的壹些前沿領域做出了壹些貢獻,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金屬-絕緣體相變、磁性半導體量子阱中的極化子和雜質* * *振動態等。自1986以來,在我國高溫超導的研究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關韋偃
已故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如東。1957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大學。研究員。主要從事低溫和超導方面的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反向卡皮查熱阻被深入研究,解釋了當時文獻中理論與實驗的嚴重分歧。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啟動並開展了超導材料和高磁場超導磁體的研發工作,共同開發了多種具有國際先進性能的超導材料。解決了第二類超導體臨界場和臨界電流的起源問題。發現了超導體在磁場中轉變時的負磁阻效應。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惠澤
高級研究員
核物理學家。女性。祖籍山西靈石,生於江蘇蘇州。1936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間,首次發現並研究了幾乎所有電子和電子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我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第壹次和合作者壹起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和四分。建國初期,我們與合作者成功研制了粒子靈敏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實驗室建設、高山宇宙線觀測站、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仙途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浙江鎮江。1962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他在中國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作為首席科學家,領導了國家“863計劃”慣性約束聚變專家組的工作,為我國形成獨立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局部熱平衡點火向低溫非局部熱平衡燃燒發展的模型。與課題組壹起在國內首次獲得間接驅動熱核中子的重要進展。在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中,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電磁波產生的自生磁場的正確表達式,首次從弗拉索夫—麥克斯韋方程組導出了三次-五次非線性薛定諤方程及其孤波解,獲得了粒子在孤波中的加速機制、等離子體相幹結構的小尺度湍流等多項創造性成果。在非線性科學的研究中,近可積哈密頓系統的模式動力學和時空混沌在國內首次得到研究,國外文獻綜述發現了上述系統的時空混沌和壹種新的途徑。1995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
高級研究員
物理學家。北京人。1940清華大學畢業,1948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技術實驗中心研究員。他是我國低溫物理和低溫技術研究的先驅者之壹。1950年,美國普渡大學發現了半導體鍺單晶低溫電導和霍爾效應的異常行為,提出了半導體禁帶雜質傳導的新概念。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低溫物理實驗室,建成了氫氦液化系統,開始了低溫和超導研究,進壹步開展了低溫制冷和實驗技術研究。參與設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低溫物理專業;負責建立中國科學院低溫技術實驗中心,致力於低溫工程技術和低溫物理的綜合研究和應用開發;積極參與中國制冷學會和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的學術組織工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被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授予2000年孟德爾森獎獎。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昆
已故院士
固態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原籍浙江嘉興,出生在北京。1941畢業於燕京大學。1948獲得布裏斯托大學博士學位。1980當選為瑞典學院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5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和半導體物理研究,並取得多項國際成果。他是中國半導體物理研究的先驅之壹。20世紀50年代,他和合作者首先提出了多聲子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即“黃-佩卡爾理論”。首先,提出了晶體中聲子和電磁波的耦合振動模式以及相關的基本方程(稱為黃方程)。在20世紀40年代,首次提出了固體中雜質缺陷引起的X射線漫散射(稱為黃色散射)理論。證明了無輻射躍遷絕熱近似與靜態耦合理論的等價性,澄清了這方面的壹些基本問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1。1955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潤幹
現有院士
出生於北京的天體物理學家,祖籍湖南衡山。1958畢業於德國席勒大學。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長期從事恒星物理研究。在雙星非保守演化、星風沖擊波理論、星風物質損失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現了雙星存在物質損失和角動量損失時的各種復雜因素,為雙星的非保守演化奠定了嚴格的數學基礎。他與魏格特合作,首先提出了恒星風沖擊波理論,這壹理論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並被紫外和X射線衛星的大量觀測結果所證實。在與Weigert的合作中,我們發現了對流過沖對恒星演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過造父變星的演化過程來判斷對流過沖區域大小的方法,從而可以通過天文觀測來確定對流過沖。1999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聖年
現有院士
核物理學家。江蘇太倉人。1950-1952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1955就讀於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工業研究生部顧問。利用核能所需的壹些核數據(國外有爭議)已經確定或澄清。由各種能量中子引起的鈾、鈈和釷核素以及鈾-238和鈈-240的自發裂變系統的實驗已經完成。建立了方法和裝置,測定了金屬鈾的本底中子。1979之後,對低激發能的典型裂變——鐦-252自發裂變進行了系統而詳細的實驗,觀測了高動能事件中碎片質量分布的精細結構,獲得了伴隨裂變(三重裂變)的氚和α粒子的各種關聯特征。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祖洽
高級研究員
理論物理學家。湖南長沙人。1948清華畢業,1950本校研究生畢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核理論、中子理論、反應堆理論、輸運理論和非線性動力學研究。他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壹,積極參與和領導了我國原子彈理論的研究工作,為我國核武器的研制、設計和定型以及其他壹系列科學實驗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第壹座重水堆進行了理論計算,並對蘇聯專家設計的臨界尺寸數據進行了修正。近年來,人們對氫分子激發態的相互作用、潤濕相變理論以及隨機系統中噪聲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佳明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雲南昆明人。1968臺灣省立大學電機系畢業。1974,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博士。1992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子與分子測控科學中心主任、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和發展了多通道量子數損失理論。將量子電動力學應用於高能原子過程,闡述了電子軔致輻射過程(高能光子能量區)與輻射復合過程的內在聯系。建立了相對論多通道量子數損失理論,為分析高電離度、高z原子激發態能級結構奠定了理論基礎;建立了非相對論多重散射分子自洽場的理論計算方法,闡述了分子裏德堡態的電子結構。同時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場的多通道理論計算方法,闡明了電子關聯效應。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體北
現有院士
高能天體物理學家。出生於重慶北碚,祖籍湖南省攸縣。1963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宇宙線與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宇宙線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的實驗研究和數據分析取得重要成果。發起並組織中國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研究。提出了銀河系γ射線源的統計模型,並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建立了尋找超高能天體的計算公式,成為分析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數據的標準方法。建立了物體重構的直接解調法和研究急變現象的時域頻譜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997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猶大
高級研究員
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朝陽,出生在北京。1936北京大學畢業。1939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物理聲學和建築聲學的研究,是室內聲學中的簡正波理論。簡單的簡正波計算公式和新的房間混響分析方法,成為當代建築聲學發展的新裏程碑,並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50年代,他領導了中國第壹個原聲實驗室的設計和建設,提出了新的語音統計分析和分布理論,成功領導了北京人民大會堂音質設計,提出了吸聲結構、噴流噪聲及其理論和應用、環境科學、非線性聲學等重要理論。1955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歐陽中燦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福建泉州。1968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81和1984先後獲得該校物理系理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論、液晶物理以及凝聚態物理中應用基礎理論的研究。從表面變分技術出發,導出了具有自發曲率的膜泡的壹般形狀方程。首次從理論上預言了應該存在半徑比為2平方根和無窮大的兩種環形膜泡,屬於1,並得到實驗的完全證實。提出了突破Helfrich流體膜框架的手性膜理論。找到了膜形方程的四種解析解。提出了D∞h對稱液晶的光學倍頻理論,與實驗完全壹致。給出了超扭曲液晶盒弱錨定條件下指向矢的精確解。1997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彭煥武
高級研究員
物理學家。原籍湖北麻城,出生在吉林長春。1940年獲得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當選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壹直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在國內開展了核、兩粒子化學鍵、鋼錠快速加熱過程、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臨界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他為中國原子能科學做了大量開創性的教學培訓和學術組織領導工作。為我國第壹代原子彈、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做出了壹定的貢獻。1955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偉長
高級研究員
物理、力學和應用數學家。江蘇無錫人。1935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2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博士學位。1955當選波蘭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力學與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我國力學、應用數學和中文信息學的奠基人之壹。建立了板殼檁條統壹理論和扁殼非線性微分方程,對波導理論、奇異攝動理論、潤滑理論、環殼理論、廣義變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力學、大電機設計、高能電池、空氣動力學、中文信息等作出了重要貢獻。1955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學森
高級研究員
應用力學、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原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34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9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1994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高級顧問、研究員。中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航天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曾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在應用力學、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91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獲得“兩彈壹星功勛獎章”。195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曲欽嶽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山東穆平。1957畢業於南京大學。1990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是最早研究高能天體物理學這壹新學科的天文學家之壹。在中子星、X射線源、γ射線源等前沿領域取得了壹系列研究成果。與合作者壹起獲得了脈沖星能量損失率-特征時標統計曲線,澄清了國際上關於JP1953是否為中子星的爭論。合作者提出反常中子星可能是壹種新型致密星,並得到了反常中子星的質量極限。提出了壹些特定形狀超新星遺跡的理論模型。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
現有院士
實驗核物理學家。生於上海。1967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對73MeV以下12C+209Bi發射粒子的研究中,證實了低能核反應中存在由傳質反應引起的α粒子發射。證實了光系統中存在深度非彈性散射,並證實了壹種新的不完全深度非彈性散射反應機制。他為蘭州國家重離子加速器實驗區的建設和多項實驗的組織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80年代,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用軟件修正方法獲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質量和電荷分布,並探測到了4種新核素。測量了準裂變的物理性質和質量弛豫時間,分析了它對超重核合成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與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學生壹起提出了適用於中低能的核反應截面參數化公式。發展了壹種用BUU方程計算反應截面的新方法,指出了輕豐中子核中子分布色散增加的原因。得到了光反應體系的核態方程和介質中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截面。1999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溧陽。1958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發展了光學補償雙光束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法,發現了聲學局域模。發展了傅裏葉變換光熱熱電方法,使矽中淺層雜質的探測靈敏度提高了壹個數量級。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帶間躍遷、激子躍遷誘導平行* *振動增強調制和回旋* *振動的譜方法。發展了高壓下調制吸收光譜的測量方法。在超晶格量子阱、半磁性半導體、非晶半導體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著有《半導體的光學性質》等書。1995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蘇丁強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生於上海,祖籍江蘇武進。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1959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現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LAU)第九屆委員會(天文儀器與技術)主席、中國科學院天文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兼職教授。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委,北京天文臺客座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在大望遠鏡光學系統的研究中,提出了壹系列新的折疊軸系和棱鏡校正裝置。這些工作在國際上得到高度評價,並在國內外壹些望遠鏡中得到應用。與王亞南研究員* * *,建立了專門的光學系統優化程序,從1972開始用於我國天文光學系統的設計。* *和王守亭院士壹起提出了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現在正在研制中。領導開發了中國第壹個雙折射濾光器和第壹個主動光學實驗系統。完成大型望遠鏡總體方案、非球面光學系統、高級像差、光學系統優化、雙折射濾光片、主動光學等多項研究,發表論文58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獎四次,均為第壹完成人。1999獲賀亮合力科技進步獎。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出生於江蘇南京。1958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建立了壓電晶體表面激勵的廣義格林函數理論,構成了現代聲表面波技術的理論基礎。根據這種普適的表面激勵理論,對壓電晶體表面源產生的衍射場進行了嚴格的分析,克服了流行的角譜理論的缺陷。得到了聲表面波在表面網格陣列中產生的散射場的精確表達式。已經開發了壹些表面聲波和高頻體波器件和系統。通過對壓電振動系統電負載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壓電可調變頻器的結構和壓電減振原理。還研究了單個空化氣泡的聲致發光。發現除了光輻射外還有電磁輻射,並證明輻射發生在空化閉合的瞬間。200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迅
現有院士
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1934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無錫。1956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1960本系畢業。復旦大學教授。系統地研究了半導體表面和界面的結構和電子態,其中InP極面是開創性的。在多孔矽的研究中,發現了多孔矽的光學非線性現象,實現了多孔矽的藍光發射,被1992引用為多孔矽研究的六大進展之壹。發現了多孔矽發光峰的釘紮現象,並測量了多孔矽/矽界面的能帶移動。在高質量鍺矽超晶格開發、鍺矽量子阱和量子點物理性質研究、新型矽鍺器件合作開發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領導建立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導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1999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詩書
高級研究員
理論物理學家。江西宜黃人。1944同濟大學畢業。1951年獲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吉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原子核理論,尤其是核多體理論的研究和教學。20世紀50年代,殼模型理論被用來處理μ子和光核效應,被稱為“吳模型”。建立和發展了格林函數方法、非線性積分方程理論和擴展構型混合方法。用格林函數方法系統地研究了零溫和有限溫度下的核性質、核結構和相對論多體問題,得到了有限溫度與相對論等效相互作用的嚴格表達式。提出了相位介電測井新方法,解決了油田水淹層判斷問題。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西宗澤
現有院士
天文歷史學家。山西垣曲人。1951畢業於中山大學天文系。國際科學史科學院和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提出了從史書上區分新星的七個標準和區分新星和超新星的兩個標準。從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歷史文獻中,發現了90顆疑似新星,其中12可能屬於超新星,並討論了這12顆超新星、今天觀測到的超新星遺跡和射電源之間的關系。指出木星的伽利略衛星不用望遠鏡就能看到,木衛三是戰國時期觀測到的。對馬王堆出土的天文資料和敦煌文書中的天文資料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還對天文學和中國古代宇宙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冼定昌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和同步輻射應用專家。廣東廣州人。1956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牽頭建立了國內第壹個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科學規劃、物理設計、工程設計等方面做出了正確決策,解決了設計、施工、安裝、調試等壹系列問題。在特殊模式下,其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上正在運行的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水平,並已用於研究工作。發展了相對論不變相空間計算方法、累積量變分法和解析延拓法,在經典規範場、介子四維波函數和格點規範場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同時,國外提出了X射線光聲EXAFS的設想,開辟了同步輻射應用的新領域。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謝家林
高級研究員
加速器物理學家。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原籍河北武清。1943燕京大學畢業。1951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美國期間,他領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能量最高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1955回國後,在60年代初領導完成了電子直線加速器、大功率速調管和能發展到高能的電子回旋加速器。20世紀80年代,他領導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開發和建設。90年代初,他領導了北京自由電子激光器的建設。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熊大潤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原籍江西南昌,出生於江西吉安。1962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國家攀登項目“天體劇烈活動多波段觀測與研究”首席科學家。在恒星對流理論及其相關的恒星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問題的研究中,摒棄了傳統的混合長度對流理論,發展了獨立的非定常恒星對流統計理論和非定域對流統計理論,並成功地應用於變星脈動和大質量恒星演化的理論計算,解釋了變星脈動不穩定區的紅端邊界,克服了傳統理論在大質量恒星演化計算中著名的所謂半對流區的理論困難。與傳統理論相比,新理論得到了與觀測更壹致的結果。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誌展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常州人。1962畢業於復旦大學。1965北京大學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長期負責激光核聚變的研究,在激光打靶實現中子發射、微球靶壓縮、建立整體計算機編碼、建立六個激光打靶裝置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激光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領域,特別是在非線性過程或不穩定性的研究中,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開創性的重要成果。在X射線激光領域,1981年實現了粒子數反轉,並發現了壹個新的反轉區。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類鋰和類鈉離子方案獲得了8種新波長的X射線激光,最短波長達到了46.8埃。在強場激光科學技術領域,特別是在新型超短超強激光、強場激光與原子、分子、電子、團簇、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強場激光驅動粒子加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家福
現有院士
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鎮海,生於上海。1958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1991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核研究所所長。領導、組織並基本建成了“基於加速器的原子與核物理實驗室”。給出了復能級的衰變公式,總結了國內外已知的各種公式,用於放射性廠礦並推廣到核能級的壽命測量,給出了圖形中心法測量核壽命的普適公式。帶領實驗組用γ * * *吸振法找到世界上最窄的偶極子。開創中國離子束分析的研究領域。在束箔互作用方面,首次用雙箔(直箔加斜箔)研究了斜箔引起的極化轉移,用單晶金箔研究了溝道效應對極化的影響,以確認極化機理。代表專著是現代原子和核物理。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黎明
已故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蘇溧水人。1942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機械系。1948獲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