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困惑,大家從傳統中選擇資源來回答問題,是壹個非常方便和自然的趨勢。”任峰解釋道,“我們首先要關註和面對這樣壹個選擇。女性的社會道德、家庭道德、社區道德,是從這個群體的社會角色出發,表達自身道德要求的社會現象。男性也有這種需求,而教師、醫生等其他特定群體也有道德和醫德——所有的社會角色都有道德重建和價值重建的積極需求。”
青年學者、中央財經大學講師苗尹稚認為,對女德班的評價應該具體分析。以“辭職”為關鍵詞的女德班新聞壹曝光,意外地引起了很多人的批評,尤其是那些尊重女權、主張男女平等的人。但是,這件事好像有些標題黨。畢竟女德班遍地開花,參與者也不像網癮少年訓練營那樣是被迫加入的。
女德班的崛起確實反映了某種現實。苗尹稚進壹步解釋說,客觀地說,這只是傳統文化熱、個人修養熱這壹宏觀背景的壹部分。即便單挑女性會讓壹些人覺得眼花繚亂,但男女本身畢竟是有差異的,沒必要把差異簡單的當成虐待。
其實女德班和成功學、外語、海外輔導培訓班沒有本質區別。生活在市場經濟中,如果我們想防止被欺騙,我們就必須睜大眼睛識別自己,並經常反思和評估自己。
總之,沒必要對女德班太過“仇視”。說到底是民間業余教育或者個人身心塑造的壹種方式。既然不是統壹授權經營,那質量參差不齊也是正常的。即使整體趨勢保守,也不會在當今高度視聽刺激的消費文化中造成社會風氣的大逆轉。我們不必籠統地把女德班捧上天,也不必壹棍子打死。誤入歧途的傳統只是壹門精明的生意。
任峰提到,面對這種道德重建的社會需求,首先要客觀看待,在追逐和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壹些問題。
如果出現問題,需要仔細鑒別,理性選擇。比如媒體報道的女德班的16字“原則”,就屬於追求傳統過程中的某種偏差。
針對此案,評論員江晶晶表示,這是赤裸裸的鼓吹“女性服從”,可能會給人壹種時空混亂感。需要註意的是,在男女平等成為主流價值的當下,任何強調女性“隱忍”的觀點,都勢必面臨“道德不正”的挑戰。那麽,既然如此,為什麽還會出現壹個欣欣向榮的女德學派呢?
江晶晶解釋,或者這只能說明民眾的邏輯思維訓練還是有限的,所以很容易被極具煽動性的“女性教育”所說服。今天,仍有太多的人醉心於“神秘莫測的傳教方式”,不習慣於基於理性精神和方法論的思考和判斷。
女德學派和女學教育在本質上仍然屬於“經驗主義”的範疇。壹方面自我意識強,高度依賴觀眾的經驗和感悟;另壹方面,缺乏內部秩序和統壹標準,往往花樣繁多,說法不壹。如此極不完善的理論體系卻贏得了無數粉絲,這當然與觀眾缺乏自我辨別能力有關。
此外,江晶晶認為,所謂的女德班流行浪潮,反映了部分現代女性在面對家庭危機時的無助和不知所措的困境。他們解決不了真正的威脅,於是求助於洗腦和女性道德之類的說教來催眠自己。
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家庭危機,也可能助推這個女德班的市場繁榮。夫妻關系和家庭結構的脆弱,讓部分女性迫切尋找應對策略。恰在此時,女子道德學校之類的機構以極其堅定的語氣兜售著最便捷的解決方案。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的女德派與國學復興無關,只是壹樁精明的生意。女德復辟,讓壹部分人賺得盆滿缽滿,卻讓另壹部分人越走越遠。每個人都知道,試圖應用有缺陷的理論來解決自己的具體困難是徒勞的。民間學者和官方需要溝通互動。
Xi安工業大學講師費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其優秀文化可以作為德班女性的壹課,但更好地為女性樹立自強、自尊、自信才是根本,絕對不能壹概而論。美德,本來就是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客觀做事的,怎麽會是壹個“忍”字呢?
如何讓女性群體健康科學地樹立自尊自信,確實是今後需要關註的問題。跳出這個新聞,我們就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人們在試圖解決所遇到的道德困境時,如何獲得壹種理性有效的啟發或指導?
任峰解釋道:“我在這裏經常看到壹個表情。什麽是糟粕?本質是什麽?如何區分糟粕和精華?如何與現代價值觀、人的生活、認知形成良性關系?這其實是壹個很大的問題和挑戰,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回答的。只能靠我們在實踐中的探索,用實踐來回答。而實踐過程中是否有很大的空間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任峰根據現實情況,建議社會各界分層次推進此事。
首先要有壹個以人民為主體的群體去長期探索和積累。每個人都要做這個探索,過程中要有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有評價,判斷,規範。這是其中壹個層面,這個層面的社會空間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和包容。
真正的困境是,相對於這個層面民眾的強烈需求,另壹個層面,也就是與儒家、儒家等傳統文化相關的精英層面,卻跟不上。比如學院裏的研究要和人民群眾有互動,而且是更好的互動。目前有兩張皮:人民群眾的興奮程度在學院裏不得而知。如何讓這兩股力量互動,是未來需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