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吳永琪的人物經歷

吳永琪的人物經歷

2005年被授予“首屆陜西紅旗人”。

努力工作,文物保護成績顯著。

1980 65438+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壹個墓葬坑的試掘中,出土了兩個大型彩繪青銅車馬。這是繼兵馬俑坑之後,秦始皇陵的又壹重大考古發現。由於崩塌破壞,出土時兩座青銅車馬損毀嚴重,無法在發掘現場進行精細清理。為了更好地做好後期的清理和拼裝工作,吳永奇提出了整體遷移的方法,將青銅車馬及其附著的泥土以原狀運送到室內,使青銅車馬及其歷史文化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為後期的修復、保護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青銅車馬被運到兵馬俑博物館後,修復工作隨即展開。吳永奇帶領壹批保護修復人員,不顧汙垢鐵銹的汙染和化學藥品及壹些有害氣體的侵蝕,將數千件青銅車馬逐件完整修復。吳永奇和他的同事們對修復和保護研究過程中的每壹個發現都感到驚訝。比如銅車馬的鉆孔、銼削、倒角、活鉸連接、鑄造連接、雙金屬連接;大型青銅鑄造、薄壁鑄造、中空成型等都代表了當時高超的科技水平,充分體現了先民的智慧。經過八年的鏖戰,這兩輛青銅車馬終於修復完成。壹組二乘二的大型彩繪青銅車馬再現昔日風韻。

1994-12“秦嶺壹號銅馬復原技術”項目通過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對1號銅馬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考古和技術調查研究,分析了1號銅馬的結構、主要構件的構成、各構件的形狀及其相互關系,綜合利用粘接、焊接、機械連接和適當使用鋼筋,制定了整體修復方案。在修補材料和工藝方面,通過理論研究和模擬試驗,篩選出合理的粘接和焊接材料、配方、方法和工藝。根據對比實驗研究結果,對青銅車馬彩繪進行了加固保護,成功保護修復了秦嶺壹號青銅車馬。修復方案科學、合理、可行,技術資料齊全,實驗數據可靠。該項目將傳統修復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在修復工藝設計和修復技術上有所創新,達到大型青銅文物修復領域的國際先進水平,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5陜西省文物局授予該項目“陜西省文物局科技進步獎”壹等獎;同年獲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7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總書記在視察銅車馬時,了解到銅車馬的修復情況,由衷地贊嘆:“他們能把零散的碎片修復得這麽完整,辛苦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

秦始皇陵和兵馬俑是中國首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五大遺產之壹,對它們的保護早已為世人所關註。特別是陶俑的繪制,對研究秦代的雕塑藝術、軍事、科學技術都有重要價值。由於畫作出土後翹曲剝落問題嚴重,1987年,秦兵馬俑博物館成立了秦兵馬俑繪畫保護技術研究小組,重點進行專項研究。

研究之初,課題組面臨著儀器缺乏、實驗室簡陋、研究人才短缺等諸多問題。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吳永奇帶領壹批年輕人努力工作,齊心協力,通過請進請出的方式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壹是積極從高等院校招聘專業人員,及時充實研究隊伍;同時,積極組織研究人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活動,選派青年研究人員到國內外進行專業培訓和強化。

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課題組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壹是通過科學可靠的綜合分析,確認秦俑彩繪的有機底層為中國生漆;其次,在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兵馬俑上,首次發現了上世紀80年代才被認識的紫色銅鋇矽酸鹽顏料。第三,首次將先進的激光全息技術成功應用於塗料的損傷機理和加固保護效果的研究與評價;第四,成功研究了聚乙二醇和聚氨酯乳液結合、單體滲透-電子束輻射聚合兩套保護方法,總結出壹套適用於各種條件的彩繪保護技術,有效保護了壹批出土的珍貴彩繪秦俑。

2001年,“秦彩繪俑保護技術研究”項目通過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技術鑒定,專家組認為“該成果在以生漆為底層的彩繪文物保護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03年,該成果獲陜西省科技成果獎壹等獎,2004年,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鑒於秦俑博物館在彩陶文物保護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並在研究和保護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秦俑彩繪保護技術不僅應用於秦俑二號坑出土彩陶的現場保護,還推廣應用於秦嶺白溪梯田、六號坑、唐代鳳翔彩陶等文物的科學保護,均取得了良好的保護效果。因此,2005年,國家文物局依托秦俑博物館作為彩陶文物保護的重點研究基地。

促進秦俑文物保護健康快速發展。

我國文物保護起步較晚,文物保護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而大量豐富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諸多危害,亟待保護。要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文物科技保護領域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在合作中不斷學習,縮短克服保護困難的時間。

在這壹點上,吳永琪的思路是很開闊的。德國巴伐利亞文物保護局是第壹個與兵馬俑博物館開展合作研究的外國機構。1991年,時任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的吳永奇通過多方斡旋積極爭取,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草簽了《中德合作保護兵馬俑文物意向書》。至此,中德合作保護兵馬俑文物的大幕緩緩拉開。吳永奇作為中方專家組組長,在與德國合作保護兵馬俑文物方面,壹直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通過合作解決問題,改善科研條件;依托合作項目學習先進的保護修復理念,培養後備人才。在雙方過去十年的合作中,德國通過派遣專家、提供儀器、設備和信息來支持合作研究工作。到目前為止,巴伐利亞文物保護局已在這壹項目上投資200萬歐元,其中包括向兵馬俑博物館提供儀器設備、技術資料和保護藥物等20多萬歐元。截至2007年底,已有30多人到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及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學習交流和技術培訓。他們逐漸成為秦代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骨幹力量,在秦代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2001前巴伐利亞文物保護局局長,中德合作保護兵馬俑的主要推動者之壹,現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主席邁克爾?佩澤特先生獲得中國國際合作獎,既是對佩澤特先生在合作中突出貢獻的肯定,也是對整個中德科技文物保護合作的肯定。

在吳永琪的積極推動下,雙方的合作研究工作十多年來成效顯著,基本解決了秦俑繪畫保護等急需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合作打開了我們與西方文物保護修復界交流的窗口,帶來了西方先進的保護修復理念,培養了壹批文物保護修復業務骨幹,提高了秦俑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隊伍的整體水平。在此基礎上,該館先後與Xi安讓桑公司、比利時讓桑公司、美國強生公司、美國沙漠研究所等合作。,並在彩繪俑保護、兵馬俑遺址加固、兵馬俑遺址及相關文物防黴、博物館室內空氣汙染監測等多個課題上取得成果。2001年,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了全國文物系統唯壹的現代化微生物危害防治實驗室,承擔了國家文物局多項科研項目。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發展,秦兵馬俑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已經進入了壹個系統而深入的階段。

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也為吳勇奇帶來了諸多榮譽。他主持的“秦嶺壹號銅車馬修復技術”項目,1995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陜西省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墓葬壹期發掘”項目1999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壹等獎”;“秦俑博物館計算機多媒體文物管理系統”1996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項目獲陜西省科技成果獎壹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還出版和發表了《秦始皇陵青銅車馬修復報告》、《遺址博物館學概論》、《秦漢文化史辭典》、《秦兵馬俑彩繪殘片初步觀察與研究》、《秦兵馬俑坑遺址研究與保護》、《秦兵馬俑顏料混合器初步研究》、《秦始皇陵青銅車馬》等多部專著和論文。吳勇奇同誌1995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陜西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7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陜西省先進工作者”。同年,任CPPCC Xi第十屆委員會委員,2002年連任第十壹、十二屆委員。200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1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2年獲“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003年,他擔任陜西省第九屆CPPCC委員會委員。2007年當選陜西省第十壹次黨代會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

面對成績和榮譽,吳勇奇有著清醒的認識。在很多場合,吳永奇經常說,這許多榮譽是兵馬俑博物館全體工作人員齊心協力的結果,榮譽成果屬於博物館全體工作人員,他只是壹個工頭。

科學管理打造世界壹流博物館

作為著名博物館的館長,吳永奇不僅是秦文化研究的專家,而且對博物館管理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從他開創性地將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制引入博物館管理中就可以看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博物館生存的外部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於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博物館工作人員形成了嚴重的“等、靠、要”觀念,館內也存在人浮於事、互相推諉的現象。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博物館健康快速發展,吳勇奇首創將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制引入博物館管理。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制雖然誕生於制造業,但它們所蘊含的管理模式和精髓卻是廣泛適用的,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地將這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引入到日常管理中,以求提高管理水平。通過幾年的努力,兵馬俑博物館終於在2004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中國第壹個通過這兩個體系認證的博物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提高博物館的管理水平,促進博物館快速健康發展,是時代向廣大博物館工作者提出的歷史命題。在這方面,可以說秦俑博物館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在博物館管理方面,吳永奇既有宏觀的整體考慮,又有細致的細節。如何為博物館參觀者創造壹個優美優雅的環境,是他思考多年的問題。由於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距臨潼城區8公裏的農村,館門外攤販多,違章建築多,秩序混亂,嚴重影響了博物館的社會形象和參觀秩序。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博物館下了大力氣,花了近2億元對館前環境進行了改造,創造了適合遊客的參觀環境。改造後,博物館前形成了壹大片綠地,於2004年竣工並向遊客開放。遊客在遊覽時要穿越這壹片綠地,從而給人以曲徑通幽的美感,使自己的心態從街上嘈雜浮躁的聲音轉變為高雅的欣賞和學習的樂趣。環境的改善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2007年,兵馬俑博物館被國家旅遊局批準為首批5A級旅遊景區。

“保護文化遺產是保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物質支撐。僅僅保護文化遺產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發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使之成為服務於人類現代和未來生活的寶貴資源,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現實力量。文化遺產要融入社會生活,在保護中使用,在利用中進壹步解讀、豐富和利用,發揮其綜合作用,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進壹步融入經濟發展、社區生活和城市建設。”吳永琪是在十七大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番話的。為了擴大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加快文化傳播的速度,充分發揮博物館服務公眾和社會的功能。從1983到1988,從2002年到2005年,秦兵馬俑博物館在全國32個城市舉辦了“秦兵馬俑全國巡回展”,累計觀眾達300多萬人次。兵馬俑展覽所到之處,都會掀起壹股“兵馬俑熱”。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秦陵兵馬俑這壹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的秦陵博物館正在秦陵博物館的基礎上建立。自2002年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正式開工以來,吳永奇作為項目建設法人負責人,傾註了大量心血。項目啟動之初,面對復雜的征地拆遷安置前期工作,他始終堅持壹個原則——最大限度地維護群眾利益,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在他的積極倡導和省、市、區檢察院的配合下,項目建立了“預防職務犯罪”制度,沒有發生群體性上訪事件,被省檢察院命名為“陽光拆遷工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秦陵遺址公園的基礎上,將建成壹座秦始皇陵博物館。屆時,它將以全新的姿態,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示秦朝燦爛多彩的歷史文化。同時也為研究者研究秦墓和秦史創造了壹個大的平臺。從而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堅實陣地。

時光荏苒,光陰荏苒,轉眼間30多年過去了。從吳永奇踏上這片黃土地的那壹刻起,他就深深地紮根在這裏,從未離開。正是黃土地深厚的文化積澱深深吸引著他,讓這個北京青年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片黃土地。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進取、堅毅、開拓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不僅是知名的博物館館長,更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