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註意提高認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各種不良思想和矛盾極大地影響了在校青年學生。由於青少年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獨立意識較差,所以小學生很少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偏差。近年來,小學生經常出現不健康的心理行為,如嫉妒、自卑、孤獨等。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出現心理偏差,是因為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處理挫折、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忽視這壹點。我們不能只關註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養人才,而不是浪費人才,更不是害群之馬。因此,我們全校形成了壹種* * *認識:要下大力氣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完善人格,為第二個世紀培養合格人才。
第二,把握學科滲透,紮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教室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在開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註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考精品課,做好心理咨詢教育;語文課,教材中有大量優秀的文字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了解和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數學課,研究重點是觀察、註意、思考、記憶等心理活動;英語課要求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敢於表達自己,增強學生的群體交際意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個性;音樂、藝術等。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在審美熏陶方面給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相關知識,可以讓學生處處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不僅在知識上影響學生,而且在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第三,註重課題的研究,從細節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探索了小學生關愛教育的壹系列內容和途徑,探索並形成了壹系列優化學生情感體驗和人格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是在老師的榜樣下,對小學生進行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三方面的教育。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培養、體驗、滲透教育,明顯感受到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情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優化。在學校,在班級,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在同學之間,互相關心,團結互助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做法。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學生合群、積極參與、團結協作、自尊自信、創新精神得到充分體現。在家庭和社會中,學生可以從小事上主動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隨著多次主題團隊活動的開展,學生受到了教育,自身能力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明顯加強。
第四,重視家庭教育,引導家長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由於家長與學生之間固有的血緣、情感、倫理關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力量。父母應該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生病就是強壯健康,這是壹種不完整的認識。事實上,壹些青少年有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理取鬧,嫉妒,自卑,不合群的行為等等。但由於片面的認識,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采取了與心理保健相悖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心理缺陷時,我們會及時聯系家長,及時糾正,並在學校給家長講授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家長科學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對社會和他人的關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培養樂觀進取的精神。
總之,要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心理學知識,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心理教育規律,探索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總結心理教育經驗,與家庭和社會保持密切聯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