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大棚黑木耳塑料袋栽培全過程

大棚黑木耳塑料袋栽培全過程

1技術要點

1.1菌株的選擇

在東北地區,利用立體掛袋在早春大棚栽培黑木耳。產品銷售價格高有兩個原因。壹個是“早點上市”,這是關鍵。與地面種植相比,它更強調“早”字,即早暖、早開、早收、早銷。另壹個是產品質量過硬。因此,大棚立體掛袋栽培的黑木耳菌種壹般選擇中早熟品種,如“木耳1”、“黑威15”、“穆2008-4”、“新世紀4號”等,早熟、速生、果穗整齊、品質優、黑、厚、單片、耐水、抗逆性強。

1.2選址和腳手架結構

栽培地點選在通風良好、陽光充足、清潔、水源充足、周邊汙染源少、無積水、無塌陷、地面平坦的地方。立體掛袋棚可采用鋼架結構(分為鍍鋅鋼管和增強材料)或木結構搭建。溫室跨度8 ~ 12m,長度視栽培場地和栽培量而定。壹般要求南北向,溫室兩端有門,門的寬度在2m以上,有利於溫室通風減濕。南北向的溫室和菌袋更好的暴露在光線下。

壹般壹個1m2的大棚可以掛70 ~ 80袋。棚頂高2.8~3.5m,肩高約1.8 ~ 2.0m..早春栽培要在大棚頂部和四周全覆蓋壹層塑料薄膜,並在塑料薄膜上覆蓋遮光網(遮光度為85-95%),保溫保濕,遮光,防止雨量過多。鋼架結構溫室可分為腳手架整體式和腳手架分體式。腳手架壹體式就是把掛繩栓在大棚主框架上,如圖1。棚-架分體式是指棚與系繩的框架分開,棚是棚,架是架。從穩定性的角度來說,目前推薦使用分體式腳手架的棚子制作吊袋。棚式立體掛袋的鋼筋壹體化結構框架,每萬袋需要投資1 ~ 1.5萬元。鍍鋅鋼管分體結構框架每萬袋需要投資2 ~ 2.5萬元。

1.3棚內設施及消毒

根據大棚的寬度,在大棚內的框架上放置若幹橫桿,用來系掛繩。每兩根橫桿為壹組,組內橫桿間距為25 ~ 750 px,每組橫桿間距壹般為60 ~ 60~1750px。每組橫桿的長度取決於溫室的長度。“過道”上下鋪設噴水管道,每隔3000px穿壹次上面的微噴壓霧化噴嘴,放下面的微噴帶。立體掛袋大棚框架搭建好後,在地面撒壹層生石灰,防止雜菌的產生。可以在地面鋪壹層草簾和遮陽網,防止澆水時泥沙濺到子實體上,影響產品質量。地面處理後,將大棚密封,用菇寶熏蒸。

1.4栽培季節

春季栽培:菌袋接種期壹般為1 ~ 2月,或前壹年的11 ~ 65438+2月,栽培期為30 ~ 40天,後熟期為15 ~ 25天,2月下旬~ 3月上旬塑料薄膜扣入大棚加溫,3月中下旬將菌袋放入大棚。

秋季栽培:栽培菌袋接種期為3-4月,菌袋栽培期和後熟期為5-6月,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棚內進行催芽出穗管理,6月下旬至10月下旬165438+10月上旬完成采收。

1.5菌袋生產中的配料、滅菌、接種、產卵等工藝流程與當地栽培黑木耳壹模壹樣。

1.6開封管理

培養好的菌袋運入棚內後,用開松機開松,壹般為“1”、“Y”或“O”形小開口,直徑為0.3 ~ 10px,開口數為180 ~ 220。從測試和制作可以得出“1”的開口單片率高,甚至有耳。打開後,在溫室的袋子上蓋章。壹般以4 ~ 5層袋的高度為好,避免堆溫過高。大棚覆蓋遮光網進行遮光,需要散光照射,將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80%左右,持續5 ~ 7天,使菌袋菌絲體封住出穗口,即形成穗線,掛袋進行出穗管理。

1.7包掛

在棚內的框架橫桿上每隔20~625px系兩根(或三根)尼龍繩,底部打壹個結。然後將切好的蘑菇袋口朝下夾在尼龍繩上,再將兩端帶掛鉤的薄鐵鉤(長度應為125px)系在兩根尼龍繩上,這樣就可以吊起壹個袋子,第二個袋子再按同樣的步驟支撐在薄鐵鉤上,以此類推,直到吊起為止。

壹般每組尼龍繩可以立體掛8個包。掛袋時,每排要呈“針”字形,袋間距不小於20厘米,排間距不小於25厘米。菌袋距離地面約30 ~ 30~1250px,有利於通風,防止產生畸形菌,提高產量。為了防止通氣時菌袋隨風晃動,相互碰撞使耳塞脫落,掛繩底部用繩子連在壹起,使菌袋無論風力多大都能隨風擺動,不會相互碰撞。

1.8發芽管理

無論是春季還是秋季,大棚內的溫度控制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尤其是在菌袋密度較高的情況下,防止高溫“燒菌”,而“燒菌”菌袋遇到高溫高濕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綠海”(綠黴汙染)。

菌袋掛好後2 ~ 3天內不準澆水。用遮陽網和塑料薄膜調節溫度,使溫度保持在20 ~ 25℃。給地面澆水,使棚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始終保持在80%左右。2-3天後可以給菌袋澆水,每天間歇噴水,使濕度達到90%。這個階段禁止澆重水,主要是保持水分,每天通風兩次,持續7-10天,耳芽會長成綠豆。

1.9耳貼生長期管理

耳廓從子實體邊緣分化,逐漸向外延伸。這個階段要逐漸加大澆水量,增加通風,盡可能多噴水。為了保證耳朵又黑又粗,要適當控制耳朵的生長速度。原則上,當棚內溫度超過25℃時,我們不應澆水。早春要在第二天下午3點至9點間斷性噴水,5月以後要在第二天下午5點至7點澆水,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 ~ 95%。采取間歇澆水,澆水30 ~ 40分鐘,停水15 ~ 20分鐘,重復3 ~ 4次。根據氣溫情況,澆水時壹般放下棚膜,不澆水時將棚膜和遮陽網卷到棚頂通風晾袋。壹般情況下,噴水後通風,每天3 ~ 4次,早晚天熱時通風,中午氣溫低時通風。氣溫高、濕度大時,可通過覆蓋遮陽網、打開棚周圍的塑料薄膜來調節通風,防止高溫高濕。

圖7溫室黑木耳掛袋耳生長期

1.10收獲和潮汐管理

當木耳耳片長3 ~ 3~125px,果穗下垂時,即可采收(5 ~ 6分熟)。壹般大棚掛袋栽培的黑木耳,4月中下旬可收獲第壹潮黑木耳,5月上旬可收獲第二潮黑木耳,比全光栽培早25 ~ 30天。黑木耳采收後,將塑料薄膜和遮陽網卷到大棚頂部,晾袋5天左右,再進行水分管理,即“幹、濕、濕”水分管理。“包烘”管理是避免耳片發黃的關鍵措施。缺光、高溫、耳片生長過快是耳片發黃變薄的主要原因。壹般第壹潮的黑木耳每袋可采幹穗20 ~ 25g,穗圓,前後明顯,穗粗,子實體經濟性狀好。二潮穗的管理方法與壹潮穗基本相同,關鍵技術是高濕通風。壹般可收獲3潮穗,幹穗40-60g/袋。

1.11菌袋落地摘穗

摘穗2 ~ 3次後,如果菌袋仍硬而白,說明菌袋中的營養成分還沒有完全轉化。此時可將掛繩上的菌袋降至地面,用刀片在頂部開壹個“+”或“#”字形的口,然後密植於棚內,早晚澆水4-5次,每次澆水1小時,停30分鐘。這樣就可以多烘幹10-15g/袋的耳朵。

2提高效率的技術集成措施

與90年代的棚掛袋[1] [2]相比,現在的棚掛袋技術有了很大的突破,采取了壹些立竿見影的措施提高效率,變“套袋”為“配套袋”,降低汙染率;大V型開口[3] [4]改為小開口“1”、“Y”、“O”,提高了質量;開口數從10 ~ 12增加到180 ~ 220,保證了產量。溫室的高度也提高到280 ~ 8750 px,有利於通風[5];品種也從花大、菊花狀、多筋的品種,變成穗級、粗、黑、單片、無根、少筋或無筋的品種。春穗掛袋季節要以此為前提,強調“抓早抓小”,科學利用草簾、遮陽網、塑料薄膜和噴灌設施調節棚內溫度、濕度和通風,從而避免“燒菌”、青黴病等病害的發生;采取了曬袋、適時收割等措施,防止了“流穗”、“爛穗”、“黃穗”、“瘦穗”的發生。

3存在的問題及應用效果分析

3.1中的問題

3.1.1棚掛袋立體栽培黑木耳仍有進壹步改進和完善的空間。

有效控制溫濕度是溫室黑木耳立體栽培的關鍵技術。但在生產中,大部分溫室主要依靠人工使用草簾、遮陽網、塑料薄膜和噴灌設施來調節溫室內的溫度和濕度,無法實現自動精確控制。因此,應加強溫濕度生長因子智能自動控制技術的研究,提高設施的生產率。設施農業是提高農村生產力的基礎。

3.1.2技術仍是制約溫室黑木耳固體栽培發展的首要因素。

溫室立體栽培黑木耳存在通風困難、室內溫濕度難以控制等技術難題。,與地面栽培相比,而且栽培管理要求比地面栽培更精確。因此,廣大菌農在沒有完全掌握大棚黑木耳立體栽培技術之前,不要盲目跟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特別是政府部門在指導和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大棚黑木耳立體栽培的風險,控制好規模。同時,要加大溫室黑木耳立體栽培的培訓,提高科技到戶率;重視溫室食用菌立體栽培的研究工作,為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2應用效果分析

2011,該技術在牡丹江市東寧縣大城子村進行了試驗示範。從最初的三個大棚到2012黑龍江省400多棟,掀起了壹場燎原之勢。目前,該技術模式雖仍在改進和完善中,但發展迅速,已在全省範圍內廣泛推廣,取得了壹定的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黑龍江省大棚黑木耳掛袋5500個。僅東寧縣,掛袋耳大棚總數已達3000個,總面積654.38+0.5萬平方米,掛袋數近654.38+0.2億個,預計為全縣帶來經濟收入4.8億元。在國家商品糧基地、全國第壹稻縣富錦市,水稻育苗大棚立體掛袋栽培黑木耳獲得成功[6],探索出壹條提高育苗大棚綜合利用率、農民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