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改革的三大亮點是什麽?

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改革的三大亮點是什麽?

從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新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今年9月1秋季學期起在全國各地區初始年級投入使用。教育部和專家表示,即將使用的新教材將增加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與“人文精神”並重

“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隨著新教材的推出,以前義務教育階段各地使用的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將逐步被取代。

新教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法治教育等元素將“潤物細無聲”,影響學生。同時,新教材采用“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安排教材內容。“語文素養”重在聽說讀寫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選文的思想性,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

新教材從壹年級到六年級每冊6-8個單元,由課文、口語交際、習題、中國園林等板塊組成。每單元3-4篇課文,中華園包括“日積月累”、“詞語用法”、“寫作技巧”等欄目。7至9年級每冊6個單元,包括閱讀和寫作,每個單元穿插口語交際、綜合學習、名著導讀、古詩詞課外閱讀等欄目。八至九年級每冊有1“活動與探究”單元,突出任務型學習的理念。

看點二:增加傳統文化內容,為學生的“中國背景”打好基礎。

古詩詞是古人留下的燦爛文化瑰寶,滋養著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的心靈。然而,近年來,隨著“減輕學生負擔”的呼聲壹再高漲,古詩詞到底應該在課本上學多少成了人們普遍關註的話題。

翻開新教材後,教材選用的古詩詞數量增多,體裁多樣——小學古詩詞129,初中古詩詞132;從諸子百家的雜文到歷史雜文,從漢代的論文到唐宋的古文、明清的雜文,都有呈現。同時增加了專門的專欄,如小學的“日積月累”專欄,安排了對聯、成語、諺語、歇後語、啟蒙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在初中的“綜合學習”欄目中,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壹系列專題活動。

看點三:增加衍生閱讀量,“主治”不讀、少讀。

語文新教材體現了壹種閱讀意識:讓孩子從入學開始就願意學語文、願意讀、會讀、愛讀。

新教材在以往語文教學強調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壹線教學重視各種閱讀方法,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整本閱讀等。初中教材將“精讀”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

新教材抓住了培養閱讀興趣的“牛鼻子”,整本教材的課文數量減少了,但衍生閱讀的數量大大增加,就是把語文課延伸到課外閱讀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中。

此外,為了實現“二年級下學期孩子能獨立閱讀”的目標,新教材從小學壹年級的“天、地、人、妳、我、他”開始,幫助孩子建立對漢字的原始感覺,延緩拼音字母的學習,進壹步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