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介紹蘇繡及其代表人物?

介紹蘇繡及其代表人物?

蘇繡遊戲攻略

蘇繡即蘇繡,起源於蘇州吳縣,現已遍布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臺等地。蘇繡的起源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絲綢豐富,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地。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織錦,多彩的花線,為蘇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就已經在服飾上使用蘇繡。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命令趙大成的妹妹手工繡列國地圖。據《清秘藏》記載,蘇繡是“宋人之繡,針線細,壹兩線,壹針細如發絲”。精致的顏色和明亮的眼睛。“可以看出,在宋代,蘇繡藝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蘇繡的分類:

地方刺繡:產於江蘇省蘇州市(蘇南),靠近上海。不能說蘇繡只要是蘇州商人經營的就可以叫蘇繡。正宗的蘇繡應該屬於“土繡”,或者說,應該是蘇州本地人繡的作品。繡工都是本地人,產品細膩有光澤,色彩過渡和諧,分線適中。

蘇北繡:產於江蘇鹽城、淮安(蘇北),蘇州本地人稱之為蘇北繡、江北繡。價格很低,但是做工也很差。繡花線不開叉,卻是兩絨或壹絨半繡,更別說藝術和塗鴉了,不高雅。最經典的名著是《黃金大道》和《紅楓》。而且做工和銷售價格都很難提升。近年來,蘇北刺繡攪局蘇繡市場,冒充蘇繡、以次充好的現象屢有發生。但客觀來說,蘇北刺繡對平抑當地刺繡價格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寶應繡:產於江蘇揚州寶應(蘇中)。色彩豐富,立體感強,但繡花線不分叉。都是絲絨繡,就是壹根線直接繡。所以遠看照片,覺得立體效果尚可,但細看,卻相當厚重,難以忍受。風景和人物刺繡是它的強項,但是像人物面繡(開臉)這樣的精細活還是由技藝超群的蘇州本地人來做,寶應繡的價格也高,在國內市場是無法接受的。

■蘇繡的生產模式:

蘇繡的生產方式壹般有兩種:計件制和計時制。

“計件制”是以“件”為單位,將刺繡材料交給刺繡工人,幫助他們配繡線、指定質量標準,最後協商出雙方認可的合適工資,並約定完成日期的壹種生產方式,俗稱“放單”、“放生”。繡工可以在家加工,不受地點限制,沒有專人監督,但即使超過實際工作時間,人工成本也基本不變。

“計時制”是指按照實際工作時間計算應得工資,刺繡工人在專業技師的指導、監督和培訓下,按照8小時工作時間保質保量完成刺繡加工。繡工有專人監管,每天必須在固定地點按時上班。他們不得從事私人工作,但他們的報酬是月薪。

此外,湘繡、蜀繡、越繡、蘇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但中國刺繡市場國內消費和外貿出口的統計比例顯示,蘇繡占83%以上,湘繡占12%,剩余市場份額分別被蜀繡、粵繡、汴繡瓜分。可見蘇繡在國內外刺繡市場的主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民族文化,我們歡迎百花齊放,四大名繡、十大名繡都榜上有名,每壹件都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我們不得不正視壹個事實,蘇繡的王者地位在今天乃至未來幾十年都是強大而不可動搖的!

蘇繡起源於蘇州吳縣,現已遍布江蘇省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臺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絲綢豐富,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地。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織錦,多彩的花線,為蘇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就已經將其用於服裝。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命趙大成的妹妹親手繡制列國地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行等圖案,據說是“壹錦繡天下”。據《清秘藏》“宋人刺繡,針線精細,壹兩線,壹針細如發絲。精美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山川遠觀有趣,亭臺樓閣中的人物深有傳神之感,花團錦簇,婀娜多姿。最好的都比畫好。”可見宋代蘇繡藝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到了明朝,江南已經成為絲織手工業的中心。在繪畫藝術上,以唐寅、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藝術家結合繪畫進行再現,繡出的名作栩栩如生,筆墨神韻細膩,素有“以針入畫”、“出類拔萃”之稱。從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在藝術園地裏美輪美奐,與字畫相抗衡。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可謂流派紛呈,名家雲集。王室享用的大量產品幾乎全部出自藝術家之手。民間豐富多彩,廣泛應用於服裝、服飾、被子、枕袋、窗簾、靠墊、鞋面、香包、扇袋等。這些蘇繡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刺繡精美,配色美觀大方,而且有喜慶、長壽、吉祥寓意的圖案和花紋,深受群眾喜愛。還有壹種“畫繡”,屬於高級欣賞,稱為“閨繡”。吳縣的和曹,吳江的和沈關關,無錫的和薛文華的名作,都曾名噪壹時。尤其是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漸的潮流中,蘇繡也出現了創新的跡象。光緒年間,技藝高超的沈在蘇繡界頗有名氣。她將西方繪畫中沈皛仿真的特點融入刺繡中,創造了壹種新的“仿真繡”。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大壽,沈繡了佛像等八件作品,為她祝壽。慈禧太後題寫了“長壽”和“幸福”兩個字,送給沈和她的丈夫玉玨。從此,沈改名為沈壽。後來,她的作品《意大利女皇埃琳娜畫像》作為國禮贈送給意大利,在意大利政府和民眾中引起轟動。納蘇的肖像在2005年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展覽中獲得壹等獎,價格高達13000美元。美國女子沃貝克的畫像在美國展出時,其盛況空前。沈壽的“仿真繡”享譽全球,掀開了蘇繡嶄新的壹頁。

在她的倡導下,江蘇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舉辦了工作坊、刺繡工程課程、刺繡工會等。她去過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給學生上課,培養新壹代。當時,其他著名藝術家有、唐、李培凱、蔡群秀、和金靜芬...他們的作品先後在“都朗國際博覽會”(1911)和“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1915)展出。20世紀30年代初,丹陽鄭錚女子職業學校刺繡工程主任楊守玉開創了縱橫交錯、層層疊疊的刺繡,豐富和提高了蘇繡的表現力。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藝術家的創作打開了壹個新的廣闊的世界。蘇州、南通、常州、無錫、揚州、東臺等地相繼建立了研究機構或工廠,讓藝術家們可以安心投入研究和創作。失傳的技藝被挖掘、總結、提高、發展,讓古老的蘇繡藝術重新煥發光彩。

蘇繡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蘇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關於蘇繡制作的記載。此後,經過歷代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到了明朝(1368 ~ 1644),蘇繡已經成為壹種大眾化的副業,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繡”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 ~ 1911)的蘇繡以“精致典雅”著稱於世,當時的蘇州還被稱為“繡市”。清代中後期,蘇繡在刺繡技術上進壹步發展,出現了壹個美麗的“雙面繡”。僅在蘇州,專營刺繡的商人就多達65家。民國時期(公元1912 ~ 1949),由於連年戰亂,蘇繡業壹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蘇繡得到了進壹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後,國家成立蘇繡學院,開辦刺繡培訓班。蘇繡從18針發展到今天的40多針。

蘇繡具有獨特的風格,圖案優美,構思巧妙,刺繡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淡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刺繡具有“平、勻、細、密、諧、滑、勻”的特點。“平”是指繡面平整;“齊”是指花紋邊緣整齊;“細”是針細,繡花線細;“密”是指線條排列緊密,不露縫線;“和”就是色彩合適;“光”是指耀眼明亮的顏色;“順”是指絲綢是圓形的,是從自身轉過來的;“均勻”是指線條細密均勻,密度壹致。從類型上來說,蘇繡作品主要可以分為零剪、服飾、掛屏三大類,既有裝飾性又有實用性。其中,《雙面繡》的作品最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