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之間:小街的大生活
雖然毗鄰重慶著名的上清寺,但美院的街道是如此的普通,以至於無數行色匆匆的人總忘了多看她壹眼。狹窄、陳舊、世俗的瀝青路面充滿了城市的氣息。妳甚至很難把她和山城那些有著豐富歷史背景的街道相提並論。哪怕是最浪漫的求道者,只要邁出壹步,在下壹個坡上拐個彎,也不過三分鐘就走到了盡頭,只剩下壹股濃濃的墨香,不知道該用什麽顏色在這條街上書寫。
這條街太普通了。與重慶很多著名的方傑古道不同,美院的這條街就像壹個陪伴我們多年的老朋友,太熟悉了。所以,我們要用心去尋找她,用心去欣賞她,認真去寫她。漸漸地,我們發現,這條短短的普通的街道,衣食住行應有盡有:這裏有最便捷的交通車站,最快捷的住宿場所,最吸引人的面館。在這裏,有著重慶最貼心的美與香。
最好空著肚子逛逛美國學院的街,因為走在街上,妳的視線會被各種特色面食的招牌弄得眼花繚亂:皮薄餡厚的大連水餃、麻辣鮮香的老麻餛飩、入口即化的鮮湯水餃、湯汁米線,還有眼花繚亂的拉面、燃面、鍋盔、煎餅、餛飩...無論妳什麽時候去,妳都可以在這裏品嘗到它們。
心情好的話,還可以走到街尾,在那裏妳可以找到壹個擦鞋的老婆婆,讓她給妳擦鞋,然後聽她回憶美國高校街頭的流年時光。這位老婦人六十年來壹直在美國學院的街上擦鞋。她親切地向我打開了她的音箱,就像她總是親切地向急著照顧她生意的人敞開心扉:“我在這裏擦鞋的時候,旁邊的高樓都沒修,現在每天都壹樣!”來這裏擦鞋的人越來越多。今天早上開業的時候擦了壹雙紅色高跟鞋,生意就要紅紅火火了!”我微笑著聽她談論侃侃。看著90歲的她,滿是皺紋的臉上依然閃著明亮的神采,我的皮鞋在她的快速清洗下煥然壹新。這壹刻,我心中所有被生活汙染的疲憊和塵埃,在這個平凡的老人手中被洗得幹幹凈凈;我腦子裏所有對生活的感受和意識,突然對這條普通的街道有了新的看法。
書法之上:小街的偉大藝術
說起美國學校街的名字,自有淵源。眾所周知,重慶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城內許多街道的名稱都與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區位優勢、商貿往來密切相關。有些街道以地形、地貌、朝向等特征命名,如大梁子、小什字、七星崗等。有些街巷宗教色彩明顯,比如長安寺街、龍王廟街、約瑟堂巷。重慶作為川東的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商貿發達,手工業小作坊繁榮。因此,以此命名的街巷不在少數,如督郵街、磁器街、米婷街、大通街等。這些長街短巷縱橫交錯,百花齊放,不僅構成了重慶波瀾壯闊或深邃的城市文脈,也記錄了壹段塵封的歷史,讓老壹代重慶人對它們有了很多了解,也讓這座城市的新生代對它們津津樂道和向往。
但是美國學院這條街並不是以重慶的地理優勢、商業、政府、名人來命名的。雖然乍壹看,我們似乎無法從美院街的外觀中品味到她的藝術氣息,但有趣的是,這條街是以藝術命名的,是以校名流傳至今的重慶最具代表性的壹條街。
1926,重慶長壽人楊公覺得家鄉需要培養壹批藝術人才,於是籌集了壹筆資金,在重慶張家花園創辦了西南藝術學院。楊公是和徐悲鴻壹起去巴黎的同學,在法國學習繪畫。西南藝術學院成立後,他自己當上了校長。之後,校址先從張家花園搬到市內的鐵板街,再從鐵板街搬到城外的上清寺。
當時西南美設有師範大學、通識教育、西洋畫、音樂等系,師生約300人。抗戰時期,中國畫家張玉廣、音樂家沙梅、劉淑芳等著名藝術家都曾在西南藝術學院任教。當時的西南美術學院桃李滿天下,弦歌滿堂,名師輩出。後來,由於日軍飛機頻繁空襲,西南藝術學院遷到了巴縣魚洞溪,校址給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直到1950,西南藝術學院關閉,師生全部轉移到四川美術學院,這所學校永遠成為歷史。
在長達二十四年的時間裏,西南藝術學院為梓的社會故鄉輸送了大量的藝術和音樂人才,也正是因為西南藝術學院街的建立,這條街才被命名為“藝術學院校街”。1940,市政府拓寬路面。街道名稱壹度改為“中裕支路”,直到1949,其名稱才恢復為“美國學院街”,壹直沿用至今。
壹眨眼的功夫。如今的美國大學街已經將曾經輝煌的歷史鐫刻在藍色的路牌上,但藝術的脈絡卻從未被時間的塵埃掩埋。遊客在美國學院街依然可以看到書畫的未來和希望。漫步街頭,可以看到重慶書法藝術中心的門楣傲然挺立在壹個安靜的地方。為了傳承書法文化,這裏不僅聚集了眾多書法人才,還定期舉辦書法藝術展。參賽作者中,年齡最大的96歲,最小的只有20歲。展出的作品涵蓋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大風格,均為歷史經典。
很難想象這就是美國多年來的校街的內涵和風格。當書的氣質和市井的氛圍巧妙地融合在壹起,壹幅不壹樣的生動畫面在我心中畫出。生活中不缺美,只缺發現美的眼睛。美國學校街的美是雙面的。壹方面隱藏在繁華的街道之間,壹方面沈澱在流動的書法上,雙方合二為壹,勾勒出最平易近人的美好生活。
街上還有揮之不去的小吃。轉眼間,在那條小街的深處,書生氣從未被時間帶走。在美國學院的大街上,她依舊對著歲月微笑,和住在這條街上的人壹起,隨心所欲地過著長流的生活,揮舞著中國風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