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方向問題,就是在學生中應該註意哪些方面的教育。
1.教育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中國是壹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在五千年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文化典籍浩如煙海。中華民族是壹個勤勞、勇敢、革命和創造的民族。歷史上雖有異同,但只是民族內部鬥爭,改朝換代的事情。近代史上,反抗外國列強侵略、拯救民族和生存的鬥爭風起雲湧,使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從未間斷。這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是罕見的。今天,中華民族巍然屹立在東方,中華兒女正在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創造性勞動,努力為世界和平、發展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豪感的主要內容。
2.樹立學生自我修養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把教育概括為“三綱”“八項”,以修身為本,擴展為治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和《李雲》提出的“天下為公”、“天下壹家”的思想,以及尊老、扶幼、助殘、孤寡的各種措施和行動,成為歷代仁人誌士遵循和追求的人生目標和政治思想。與人民同樂;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要“樂天下”、“憂天下”(《孟子·惠亮·王上》);把孔子的“修身養性保人”、“修身養性保人”、“論語”作為人生的理想目標;等壹下。所有這些理念都可以用來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開展道德教育,提高學生公民素質,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幾乎所有的中國經典,尤其是儒家經典,都可以用來進行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公民素質和道德修養。中國有人文教育的傳統,文與道相結合。孔子自問:“不修身,不談學問,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我就擔心。”(《論語》)應該是我們道德修養的壹個示範。《弟子規》是壹部基於孔子教誨的青少年道德經典。今天,我們特別重視它,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養和公民素質。
4.加強“和為貴”教育,提高學生對和平外交政策的認識。
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以和為貴”和“王道”精神以及墨子公博中“止楚攻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和平外交政策和加強國際關系的教育,也應作為青少年的重要教育內容之壹。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無數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壓迫。八年抗日戰爭時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殘酷壓榨和蹂躪。中國今天站起來了,站在了東方。我們壹再強調,無論我們多麽強大,我們永遠不稱霸,永遠不以鄰為壑,永遠不把自己的國家制度強加於人。我們尊重每個國家根據本國人民的意願和本國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國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我們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在處理國際關系中堅定奉行和平五項原則。與此同時,培養學生的國際主義也應作為國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內容。
(二)回歸初衷和本意,不任意發揮和揣測。
“我註六經,六經註我”是國學教學的大忌。國學教學經常會遇到中國古代文學的解讀與闡釋問題,眾說紛紜。從古至今有很多例子。為此,需要努力回歸初衷,從多方面求證,從作者的整體思維中尋求答案。比如孔子對仁者“愛”的解釋(《論語·顏淵》):當樊遲問孔子關於“仁”的問題時,孔子簡短地回答了“愛”;但在其他地方,孔子也講過“兼愛多人,惟親人”(《論語·立人》),說明愛是可憐的。另外說“仁者愛人,可以缺德”(《論語·立人》),可見愛是有原則的。而在自貢,他問:“那些擅長的村民呢?”子曰:“無計可施。”“村民都是邪惡的,那又怎麽樣?”子曰:“無計可施。”並強調:“不如鄉親們的好人,壞人就是惡。”(《論語·魯茲》)因為孔子批評“好人”和“鄉愁”是“美德之賊”(《論語·陽貨》)。可見,儒家的“愛”論是有原則有區別的,與墨家的“兼愛”論是不同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儒家的“愛”是可行的,墨家的“兼愛”是理想,不可能完全實現。但都是我們今天談論“愛”時可以借鑒的。從上面的例子來看,說明理解原文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不能任意臆斷。妳需要對原文進行全面徹底的研究。“我註六經,六經註我”的做法應該引以為戒。
(三)不應打亂中小學的教學計劃
中小學生國學教育應以現有教學計劃為補充。除了課內教育,更多的應該在課余時間或者早讀的時候進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校本課程”。簡而言之,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接班”。學國學不能代替學西學,學文學不能壓縮學術理論,否則得不償失。必須明確,中小學特別是初中、高中所學的數學、科學、化學、生物,是以後專業學習的重要基礎。如果錯過了這段時間,後面的補課就很難了。這是培養壹個全面發展的現代人的重要基礎,所以要統籌安排好古今、文理、中外。在中小學國學教育中,要註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防止學生增加負擔。
(四)從粗中取精。
國學經典是歷史的產物,其精髓具有普遍性;既然是歷史的產物,其中的壹些必然會有歷史的局限性,甚至明顯的階級性。所以國學教學壹定要有選擇性和分析性,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比如孔子提到的“孝”,有壹章“父母在,不遠行必有好行”(《論語·立人》)。“不遠遊”今天做不到,但“遊好”還是可行的。孩子離得遠,要有固定合適的地方,多和外面的父母聯系慰問也是應該做的。最神聖的老師孔子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珍貴的歷史遺產,但我們不能要求他的每壹句話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正如他所說,“唯女小人難養,近則無孫,遠則有怨”(《論語·陽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或者說在特殊的背景下,這麽說無可厚非,但不能適用於今天,又何必為此爭論呢?
(五)妥善處理詩歌學習中的背誦和口語問題。
在國學教授中,長期以來壹直存在著背誦和講課的不同用途之間的關系問題。列寧在批判守舊派的缺點時,用了八個字“死記硬背,強行規訓”。這確實是舊學校教育中的壹個缺點。孩子在“長見識、長身體”的時候,就利用了自己強大的記憶力,有些背過的東西可以記住壹輩子。所以,讓孩子背誦壹些詩詞是有可能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經驗的豐富,逐漸加深理解也是有可能的。但也要盡量結合學生實際做壹些解釋,防止“死記硬背”或“目中無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