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發展背景和願景
與上世紀90年代中國民辦教育和2006年《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相比,當前教育發展的社會背景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壹,中國已經進入後普及教育、全民教育、終身教育階段,整體上已經超越了教育短缺和稀缺階段。社會進入了相對發達富足的狀態,發達地區的教育“不缺錢”。如何花好錢,提供均衡有效的公共服務,成了更大的問題。
第二,在世界範圍內,基於互聯網環境的學習型社會和社會化學習時代已經到來,後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00、10後“數字時代原住民”的出現,正在改變學校和教育的生態。
第三,仍然嚴重的應試教育和擇校競爭,給民辦教育本身,也給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的格局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如何保證基礎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公共性成為壹大挑戰。
因此,我們需要有壹個新的教育設計和制度的視野,在大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視角下討論問題,而不是在私塾的基礎上談私塾,這超出了討論事情和選擇學校的小事。我們需要回答:
民辦教育發展的理想目標是什麽,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同步發展的內涵和制度設計是什麽?如何降低民辦教育的強盈利性,體現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價值?如何避免基礎教育體系兩極分化,防止民辦教育成為助長階級分化和壁壘的工具?民辦教育如何超越應試教育和爭奪生源,走上教育創新之路?這既需要* * *價值觀的建立,也需要相應的制度設計。
首先要站在學生和社會的利益上,重視基礎教育的公平,為社會發展奠定平等的教育基礎。這需要對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的信念。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概念轉變》?教育和知識私有化的趨勢提出了批評和擔憂:“教育是社會平等鏈條上的第壹環,教育不應該賣給市場。“因此,有必要按照分類管理的理念規範民辦學校,遏制其過度逐利,避免基礎教育體系兩極分化。
現代教育除了保證公平,還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價值。正如知者所言,不加區分地談教學,並不是“公教之本”的全部內涵,有可能回到培養“標準件”的老路上去。這不是我們的理想。在學習型社會的互聯網和教育時代,學校教育需要超越“教育工廠”模式,從標準化、大規模生產走向個性化、多樣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需要多樣化的辦學體制,其實現路徑包括繼續發展民辦教育;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方面,壹個是公立學校辦學體制的改革;二是供給側改革,把受教育權釋放給社會和人民。
“壹視同仁”是調整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關系,促進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發展的基本價值和政策目標。其政策要點是:壹是增加政府的財政責任,公共財政應更加公平地承擔公辦和民辦義務教育學生的教育經費。這意味著非營利性模式被視為義務教育學校的基本類型和* * *相同的管理模式,逐漸淡化了公辦和民辦學校的所有制色彩。第二,根據教育規律,應平等恢復公辦和民辦學校的自主權,從而增加教育供給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創新性,增加大眾的選擇性。
借用比薩之父施萊歇爾的頭銜,我們的任務其實是“如何構建21世紀的學校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