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浙大哲學系美學專業怎麽樣?

浙大哲學系美學專業怎麽樣?

核心閱讀

冷:只有三個人,是浙大哲學系今年本科畢業生總數;

熱門:2010,6萬多人報考中國美術學院,錄取率不到3%;今年學校開通網上報名,報名人數約65438+萬,達到新高峰。

招生的天氣,俗話說,東邊日出西邊雨。這裏藝術專業欣欣向榮,天氣溫暖晴朗,壹派繁榮景象。那個車廂裏,哲學專業的寒風瑟瑟,秋雨淅淅瀝瀝,平添幾分寒意。

大學專業冷熱溫差在選擇越來越自由的今天加速。冷門專業會壹直冷下去,還是變冷為熱;熱門專業是熱度降不下來,還是很難擺脫虛熱?冷和熱的背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心態?冷與熱的反差給中國高等教育什麽樣的警示?

寒冷

“雖然只有三個人,但這是哲學系的勝利!”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董平教授說。

今年浙大5000多名本科畢業生中,只有3名來自哲學系,僅為往年的1/10。壹時間,哲學專業猶如秋風中的枯枝(微博),寒意逼人。

消息壹出,立刻引起了諸多討論。有sighers:哲學沒有實際用途,不再流行;有壹些提問者:我們是不是發展太快,失去了哲學?有壹些建議:必須改變哲學“弱學科”的烙印...

哲學,真的深陷困境了嗎?

選擇自己的專業,“哲學三巨頭”留守。

“都是誌願學哲學的學生,沒有‘哲學’成分。”董平說,之前浙大哲學系本科畢業生有30人左右,但因為“服從分配”,大部分都轉到哲學系了。這種“牽線搭橋”往往導致學生不滿,教學質量差。

從2007年開始,浙大按照人文、社科、理、工、信、農、醫等院系招生。人文學院的學生經過壹年多的通識教育,可以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比如新聞學、歷史學、哲學等等,其中有三個報考了哲學系。

當時第壹個報名哲學系的學生惠春壽說:“我剛進大學的時候,沒有明確的專業意向。在通識教育學哲學的時候,我發現我對哲學很感興趣,所以我堅信我應該學哲學。”

“哲學三巨頭”從此成了學校論壇上形容他們的專有名詞。畢業後,三巨頭中有1人被保送我校哲學系研究生,另外兩人被保送其他高校哲學系研究生。

“除2007年外,未來四屆學生人數將保持在10左右,趨於穩定,真實反映了哲學系目前的招生情況。”董平告訴記者,隨著大學生擇業的功利性越來越強,以哲學為代表的人文社科被稱為“冷門專業”,招生人數已經有限。

選擇哲學不容易,因為興趣從屬於就業。

選擇理想還是選擇出路?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學生和家長。

“本科不好找工作,但是讀完研究生會好壹點。”浙江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盛寧說,哲學系學生通常的發展路徑是:本科畢業後繼續深造,學習,再學習,最後成為高校教師或進入社科研究單位。

2009年,浙江工商大學規劃建設綜合性大學,新建哲學系,成為浙江第二所設有哲學系的大學。第壹批18的學生,大部分是轉入的,專業就業前景並不樂觀。

浙江工商大學哲學系主任宋道法有些無奈:“哲學系幾乎沒有直接對口的專業,只能和中文、新聞等專業競爭。”

相比較而言,工科生就業優勢更明顯。根據今年6月初發布的《2011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0班畢業半年後就業率最高的專業是工科(93.3%),最低的是法學(86.7%)。工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達到2953元,僅次於經濟學。

“現在就業壓力這麽大,學工科容易找工作。”家住杭中學的李阿姨說,今年暑假填報誌願時,從小熱愛哲學的兒子終於“乖乖”進入了浙大工科類。

興趣從屬於就業,學生和家長最終投票選擇金融、建築等熱門專業。董平認為,功利主義泛濫影響了專業導向,專業冷熱現象愈演愈烈。

找準定位,哲學也能變“熱”

人真的會遠離哲學,放棄哲學嗎?事實並非如此。

“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是可以學的,可以用的。”溫州的哲學系學生李豐澤(音譯)說,雖然他的家庭經商,但他們並沒有強迫自己去學習經濟和管理。而李豐澤則在中國現代哲學人物身上看到了“實幹”的特質,激發了他對商業的興趣。

他說,現在溫州很多家庭“富而有禮”,把剛滿學齡的孩子送到學者南創辦的太湖大學堂進行啟蒙教育。

還有壹個有趣的現象是,現在人文學科的研究生很多都是理工科專業出身,人數相對充足,與本科人數形成對比。經過成熟的思考和獨立的意誌,還是會有很多人願意選擇“仰望星空,審視內心”。人文與理工科相輔相成,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綜合性人才。

高校也在嘗試探索。南開大學從2009年開始探索哲學系招生模式,舉辦哲學夏令營,消除中學生對哲學的誤解,並安排美學、邏輯學等系列簡單講座,讓學生感受哲學的智慧和美好。

為了鼓勵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專業,浙江大學計劃進壹步推進大類招生的教學改革。浙江大學本科學院執行院長陳進說:“學校保護文學、歷史、哲學、力學、地理、地質等專業,即使只有壹個考生,仍然會上課。”

上海交通大學的熊丙奇教授說:“目前,該專業冷熱的根本原因是學校的行政管理,許多高校沒有遵循教育規律。壹些熱門專業在就業上並不是真正的‘熱門’。所謂熱門專業都是倉促設置,導致學校千校壹面,導致就業結構失衡,或者盲目擴大學科建設,導致學生專業能力不過關,使得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高校還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各有側重,讓哲學等基礎學科成為獨壹無二的‘熱門’。"

熱的

“2010年計劃招生1600人,但報名人數超過6萬,錄取率不到3%。藝考要理性報名。”談及近年來愈演愈烈的“藝考熱”,中國美術學院招生辦主任李教授提醒考生。

藝考在2000年左右開始“熱”起來,2007年、2008年在浙江達到頂峰。據了解,目前壹些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專業招生規模已經趨於穩定。盡管如此,2011,浙江省藝術類考生人數依然超過3萬。

這麽多人真的喜歡藝術嗎?藝術行業需要這麽多畢業生嗎?

讀藝術,三分線壹本院校。

中國美院招生工作人員對當年火熱的招生場面仍記憶猶新:早在2004年,美院考生人數就從往年的1萬左右飆升至4萬多人。當時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原計劃報名三天。結果第壹天結束的時候,所有的報名資料都被壹掃而空。

長期從事高校招生工作的蔡老師說:“除了興趣,有的考生把藝術類專業考試作為高考的跳板,拿三本分數上壹個學校。”

據了解,今年浙江工業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分數線為431,普通考生分數線為581。很多考生和家長看重的是差額的“福利”。

王是浙江工商大學景觀設計專業的壹名大三學生。回憶起當年藝考的經歷,他說:“我英語成績不好,肯定考不到二本。我只好半路出家,終於得到了壹個。”

“也有壹些家長和學生認為設計專業實用,好就業。”浙江工商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王富強說,壹個名校生壹定要學環境藝術設計,因為父母聽說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連續三年就業率1,000%,不擔心找工作。

此外,壹些電視選秀節目的火爆,包括明星收入的上升,也促使壹些考生夢想成為明星,走上藝考之路。

浙江工業大學開設播音主持課程的彭教授說,“考生之所以熱衷於播音、表演等專業,壹是因為主持等職業光彩奪目,光鮮亮麗;二是不需要像美術、音樂等純藝術類專業那樣有很深的專業基礎,‘壹跳而達’。”

找工作,很多藝術類專業被亮了紅牌。

對於藝術考生來說,參加各種“速成培訓班”已經成為壹種普遍規律,“磨刀霍霍,不亮也得亮”。

然而,接受培訓的學生很難取得高分。我們要培養的是未來的主持人,看重的是潛力,而不是簡單的技能。彭說,即使考生蒙混過關,但由於基礎薄弱,畢業時專業能力還是很難,會影響長遠發展。

這種盲目申請,學而不精,在其他藝術專業也很明顯。據《2011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動畫專業位列本科就業紅牌預警專業之壹。據被調查企業反映,動漫行業人才缺口較大,但動漫專業應屆畢業生往往實踐能力不能勝任。

根據《2011大學生就業報告》和《2011就業藍皮書》,2010屆畢業半年後失業率最高的專業是美術(15.6%),其次是音樂(15%)。這兩個“看起來很美”的專業,近幾年都是供大於求。

“壹開始我們班每個人都是抱著做音樂的理想去找工作,結果到處碰壁。”畢業於杭州某職業學院音樂系的小張說,找了四五個月的工作都沒有結果,只好放棄音樂夢想,在壹家公司做秘書。

由於藝術類專業的收費平均比其他專業高壹倍,壹些高校為了創收,盲目擴招,師資等教學資源跟不上。培養過程“偷工減料”,也從另壹方面助長了藝術生的就業難。

“尤其是地方院校、師範院校等二類院校,藝術類專業超招生,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彭對說。

在藝術類專業大繁榮的表象下,壹些藝術院系卻“冷門”,引發了另壹種思考。今年中國美院的設計考生有2萬多人,而國畫系只有100人。“由於國畫、雕塑等傳統純藝術專業基礎要求高,就業方向單壹,學生數量和質量逐年下降。如何解決純藝術的招生困境,是專業藝術院校必須正視的專業招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