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葛公鎮惠道茶鄉

葛公鎮惠道茶鄉

葛公鎮歷史悠久,聲譽很高。因東晉元末思想家、煉丹家葛洪(人們尊稱他為“葛公”)棄官歸隱,“嘗”了煤炭煉丹,留居山林而得名。祭壇遺址仍然存在,所以他去山上造了壹個城鎮。

葛公鎮位於長江南岸的白東至縣東部,東接石臺田鄉,南接紅方鄉,西接杜堯鎮,北接陽湖、高山。該鎮距縣城39公裏,省道231穿鎮而過。安慶縣城是經查橋通往祁門和黃山縣城的必經之路。

葛公鎮總面積134.6平方公裏,人口18000人,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適中。經濟以農業為主,還種植森林、茶葉和糧食。擁有山地15萬畝,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

眾所周知的會道茶和葛公豆腐,據說是乾隆皇帝視察蘇州路時親自品嘗的,受到了人們的稱贊。於是,商人絡繹不絕,葛公發展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鄰近四鎮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近年來,葛公鎮的木竹加工業悄然崛起,大步向壹個林茶產品深加工的山城邁進。

紅方藝術家的《十面鑼鼓》

1959年,東至縣紅方鄉盲人藝術家丁邦慶用尤克裏裏琴演奏了由《喜鵲攀枝》、《蜻蜓喝水》、《八哥起來》等四個曲調組成的《樊氏鑼鼓》,並在安慶市文藝匯演中獲獎。1993年,池州在第十壹屆九華山廟會期間,重新編排了《樊氏鑼鼓》的曲譜,組織排練,隆重演出。如今,樊氏鑼鼓不僅用於戲劇、曲藝、花燈的表演,還深入民間社祭、廟會、家庭婚喪、開業、工廠落成等喜慶活動,成為群眾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之壹。

“十面鑼鼓敲起來,舞燈唱戲分不開,每次都舉行婚禮,喜慶活動壹次又壹次,和諧生活其樂融融。”池州市城鄉民間文化娛樂活動蓬勃發展,農村“曹太團”劇團逐漸增多,農民藝術骨幹不斷壯大,樊氏鑼鼓有了展示魅力的機會。虎年春節,池州組織十面鑼鼓,城鄉歡慶元宵節。

池州樊氏鑼鼓,又稱“壹柱香”,屬青陽腔系,基本上是曲牌風格。鑼鼓有長打、坐打、落打、尖打、別扭打、三打、五打、三鞭、驟風、打陰、撚絲等十余種。

伴奏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後來又加入了音箱和嗩吶,使得音響效果特別的鏗鏘、奔放、流暢、高昂。這種民間器樂盛行於明清時期,多在元宵節演奏。後來被歷代高音藝人加工、改造、豐富。既保留了“鼓為節,響調為調”、“壹人唱眾人和”的高音特點,又逐漸突破曲牌風格的束縛,發展為“滾白唱”,邊走邊彈,由曲牌風格過渡到。池州農村流傳的主要曲牌有《浪淘沙》、《鷓鴣天》、《皂綠袍》、《四朝元》等52件,配以銅鑼、皮鼓、酥鼓、大鈸、小鈸、嗩吶、笛子、雲盤等樂器。整首歌使用了不同音色的打擊樂器,配以嗩吶絲竹的優美旋律,優雅優美。

惠道尚輝

徽州路被江南人稱為“赤徽路”。池為池州,徽為徽州(今黃山市),是明清時期徽商由南向北販運貨物的唯壹通道。由於當時交通閉塞,物流不暢,商品轉運只能靠壹個人扛,客觀條件迫使人們尋找縮短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的捷徑;不僅如此,徽商還要盡量避免惡劣的環境和路上土匪的入侵,以保證人和貨物的安全。惠道應運而生。多年來,旅行者試圖探索徽州古民居和古牌坊之外的重要載體——古徽州徽州道。但古徽路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爬行,野豬、刺猬、水蛭、穿山甲、黃麂、麅子、毒蛇等各種野生動物滋生,喬木、楓香、石南等古樹參天,荊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自然環境相當惡劣。畢竟民間旅行者的夢想並沒有實現。在團隊力量和集體智慧的幫助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終於喚醒了這條沈睡了數百年的老路,從而拂去了歲月的塵埃。

當時徽州路的大致路線是:從徽州經東三縣交界處的仙浴山的祁門、石臺、米根嶺,東過石臺界進入雞頭嶺,再走彭湃的三澗橋分路:壹過大岑地嶺,就到了陽湖,西至劉冬縣,北從小樓嘴、雁棲到安慶或沿江到湖北武漢等地;壹路經小公嶺、葛公、蔡嶺,可達建德(今東)縣,再經縣西梅山,至江西九江。

徽州路穿境而過,呈現出多姿多彩、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

彭湃,即東至縣會道村的雙篷,是南方徽商所用,北方徽商在此結伴而行,是徽商貿易的中轉站。據雙鵬的“陳氏族譜”記載,“每天都有幾百個商人在居住”。出差多,這個地方很重要。

雙鵬西北約100米處的石刻清楚地記錄了當年修築古徽州路的史實。石雕群壹排六道,總寬7.5米,單碑寬1.0米,高1.8-2.1米,厚0.15米。其中,義通成立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當時收藏修復惠道功德的紀念碑,另壹個吳彤成立於光緒十年(1884),記載“在慈源十裏築華蓋籌錢銀”,建德、劉冬、貴池、祁門乃至湖北漢口等各行各業均有不同程度的捐助。從雙鵬到濟源再到雞頭嶺,距離約17裏,是連接徽州路的關鍵裏程。這座紀念碑記錄了關於這個會徽的重要信息。

在古老的回族道路上,石板沿著道路鋪設。每塊石板長1.2-1.5m,寬0.3-0.4m。石頭表面均勻地刻有大量的平行線或精美的浮雕花卉圖案。石板路上每隔三裏就有橫跨古道的石亭。亭內有石凳,兩側有耳室,供行人休息或登車。每座石亭都有修建時的銘文。

徽州古道上,徽商將其主要的鹽、木、布、茶、文房四寶銷往九江、安慶、漢口等沿江各地。回程時,他們買了桂魚、魚幹、鰻魚、泥鰍等長江沿岸的特產,以及東部徽州山區盛產的植物油、生豬和糧食。上了年紀的雙芒人,在口述當年出入雙芒的徽商時,詳細講述,態度誠懇。

在古徽路上,精彩遠不止以上。沿途挖井,有“玉泉”、“甘露”之稱。這些井直徑都在30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淤塞了,沒淤塞的也就三四尺深,井水隱約可見。據當地族譜記載,這些井是當年徽商挖掘的,供商旅時飲用。雞頭嶺山腳下的壹座山碑,高0.83米,寬0.61米,厚0.15米。建於清道光八年,為禁止徽州路兩側亂砍濫伐,防止水土流失的禁山碑。這應該是明清時期保護生態環境的物證。徽州路經過的仙玉山盛產“霧中綠”茶,聞名中外。300年前,“霧中綠”沿著徽州古道,經江西、廣東等內河流域到達廣州,最後登上商船“哥德堡”號運往瑞典,成為歐洲貴族享用的珍寶。1984年,考古學家在打撈哥德堡號時,發現隨船沈沒的“霧綠”在密封包裝中仍可飲用。300年後,“藍中之霧”再次被回歸中國的“哥德堡號”帶到歐洲,成為壹段傳奇故事。

更引人註目的是,惠道路上新發現了14座石拱橋。這14座石拱橋建於明清時期,石雕有據可查,年代久遠,從紅星橋就可以看出來。該橋位於安徽省東至縣葛公鎮紅升村小組北側100米處,是古匯路的重要橋涵之壹。這座橋長9.07米,寬3.85米,高3.65米。單孔石牌坊,石牌坊頂部鑲嵌石雕,左右用小字鐫刻豎雙排楷書,右曰“康熙三年秋月,鑫茂日立”,左曰“嘉慶二十四年重修,環日春月”,中曰“洪興橋”。該橋的規格和形狀與其他13橋相似。康熙三年,也就是1665年,這座橋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雨,依然結構穩固,穩如泰山。說明當時建橋技術精湛,徽商投入巨大。如果說徽州路是明清南北的紐帶,那麽石拱橋就是這條紐帶上的14明珠。

值得壹提的是,14座石拱橋中只有5座在古惠路上,其他9座只在惠路附近。而《雙鵬陳氏族譜》和《濟源李氏族譜》詳細記載了這些石拱橋的修建與徽商有著密切的關系。徽商誕生於唐代,明中葉至清末的300余年是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其商業行業、經營規模和活動範圍均居全國商界之首。徽商在從事商業經營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14石拱橋是徽商樂善好施、回報社會的代表作品。清朝末年,封建統治逐漸衰落,捐稅越來越嚴重,徽商不堪重負,開始走下坡路。盡管如此,徽州路依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徽商依然堅持奔走,直到解放初期。

雖然惠道的神秘面紗尚未完全揭開,但惠道成為探索古跡、尋找交通起源的處女地已經為期不遠,惠道為未來旅遊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支持也近在咫尺。徽商以誠為本、以義取勝的經營理念,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敬業合作的團隊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仙魚山村

仙峪山村位於東至縣葛公鎮,東臨石臺,南靠黃山,土地面積28平方公裏。仙峪山是黃山的殘存礦脈,海拔1375.7米,是東至縣的最高峰,也是縣內黃幹河的發源地。森林覆蓋率達70%,生態植被保存完好。仙峪山村的居民或聚或散,分布在黃河源頭的兩岸,青山綠水,白墻白瓦,壹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434戶,人口1696人。村裏有皖南最大的瀑布群,還有壹個古瑤村,現在是明代的。清代古民居,手工油坊,茶店。穿越鎮內省道231,東接黃山,南接景德鎮,西距京福高速花園出入口20公裏,北距牯牛降30公裏。從省道231到仙浴山景區有水泥公路直達。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村裏有竹、木、茶、蘑菇、木耳等土特產,是無公害、無汙染的天然綠色食品。

近年來,仙寓山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特色產業。2006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南京客商開發仙浴山。截至2008年底,景區* *有二星級旅遊飯店1家,總面積1300平方米。有20多個不同檔次的房間,39個床位。有壹個餐廳可以容納120人同時就餐,可以舉辦40人以上的小型會議。非節假日客房出租率50%左右,節假日100%。此外,鎮上還有十多家“農家樂”。2008年,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2.68萬人次,其中從業人員18人,間接從業人員126人,旅遊收入近80萬元。景區內有晶瑩剔透的瑤池碧水,有終年水流不斷的吳棟瀑布和冰瀑,有美麗的仙浴山和風格各異的峽谷,還有藏在山間的古徽州路、古村落建築和歷史遺跡。仙浴山的自然旅遊資源具有美、秀、奇、險的特點,生態環境良好,空氣質量高,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尤其是吳棟瀑布群,有近百個瀑布,包括幾個相連的多折瀑布和高達百米的單折瀑布。壹年四季水流不斷,山谷中的清泉和瀑布中的碧波是亮點之壹。還有壹個水質純凈的低山湖泊——瑤池,如珍珠鑲嵌在群山之中,是壹處湖畔休閑勝地。金雞壹叫,石門打開,仙浴山瀑布清泉順流而下,經金雞峽流入金聖湖。全程3.5公裏,壹路青山碧水,怪石嶙峋。木筏順流而下,無憂無慮。漂流路線沿途還有鄭三軍故裏、江南著名的同春茶館、金雞亭、青雲橋、康閣橋等景點,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

仙峪山村是葛公重要的產茶區,茶葉是傳統優勢產業,生產歷史悠久。仙玉山高山野茶具有葉厚、味香、回味甜、耐沖泡的品質特點。近年來,仙玉山野生茶通過其優良的口感贏得了市場的諸多好評。仙潤茶葉合作社今年在仙峪山村成立,不定期邀請市縣農業領導和專家教授進行現場指導和講座。茶葉專業合作社的成立,讓茶農在產供銷上有了“娘家”和“靠山”。合作社通過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服務,不僅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擴大了對合作社成員的帶動效應。同時,他們通過樹立品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產品的銷售,最終達到增收致富的效果。

仙峪山村是壹個自然生態優美、古文化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它以生產著名的紅綠茶而聞名。歡迎來到美麗的鄉村,壹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