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科技研究報告範文

科技研究報告範文

#報告#引言調查報告是整個調查工作的總結,包括計劃、實施、收集、整理等壹系列過程。它是研究人員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也是客戶需要的最重要的書面成果之壹。以下是科技研究報告的範文,歡迎閱讀!

科技研究報告範文

* *縣是壹個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縣。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出現了新的爭搶種田熱潮。在中央惠民政策的鼓勵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業發展迅速,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形勢進入了壹個歷史發展時期。但實際上,近年來糧食產量壹直徘徊在較低水平,水稻畝產量難以持續提高,糧食質量不優,市場價格不穩定,經濟效益不高。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不高,典型示範不到位,農業科技貢獻率低,成為我縣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壹。為此,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全縣8個鄉鎮和部分村(社),通過走訪農戶和科技人員,采取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對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壹、基本信息

我縣耕地654.38+0.43萬畝,其中水田92.9萬畝。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在糧食生產發展中的推廣應用,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致力於提高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使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

壹是以綜合協作技術為主體的水稻生產發展迅速。我縣是壹個以水稻生產為農民收入主要來源的農業縣。我縣屬於第三積溫帶,年活動積溫2300-2500℃,無霜期約120天。境內有大小河流27條,小(壹)型水庫8座,小(二)型水庫4座,池塘820個,氣泡275個,水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水稻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了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縣從方正引進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術,全縣上下齊心協力,在“水”上作出了傑作,使水稻面積以年均5萬畝左右的速度增長。再加上購買農機具的熱潮,我縣被1996列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1998列為商品糧基地縣。全力組織實施稻田機械化配套工程,積極探索大棚育秧、機械插秧、測土施肥、機械收割等水稻生產模式。截至目前,全縣大中型大棚育苗面積占整個育苗面積的75%以上,全縣大中型大棚2.2萬個,其中溫室大棚4500個,中棚1.75萬個,解決了苗木質量問題,緩解了積溫不足、無霜期短等問題。大力發展水稻全程機械化。全縣機械插秧面積58萬畝,占水稻插秧面積的60%。全縣擁有移栽機1.8萬臺,收割機約4500臺,機械收割占總收割面積的75%以上。隨著稀植、超薄種植、寬窄行、拋秧、全施肥等水稻生產新技術的應用,全縣水稻產量由80年代的61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830公斤。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生產,全縣90%以上的品種采用沙沙泥、富士光等優質水稻品種,增產增收。到XX年,全縣水稻面積發展到92.9萬畝,水稻總產量達到8.2億斤,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85%。

二是以大豆壹壟三壟栽培技術為主體,大豆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大豆是我們縣的第二大作物。“十五”期間,我們將重點解決大豆質量和產量問題,改革傳統栽培方式,大力推廣大豆三種栽培方式,即整體聚溝、深松、分層深施、壟上雙行精量播種。據調查,巴三栽培平均畝產比普通栽培高35公斤,增加經濟效益84元。同時,科技人員認真研究了大豆連作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即施用化學藥劑防治大豆連作,平衡施肥,分層施肥,科學管理,選育抗連作品種。經過幾年的努力,大豆連作可以把減產降到最低,每畝經濟損失可以節約35元。大力發展大豆小壟密植,即45cm壟上雙壟保苗約35萬株,成為大豆增產的又壹途徑。

第三,以玉米通透栽培為主體,青貯玉米生產成效顯著。通過透明栽培,玉米畝產從過去的800斤提高到1200斤,為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科技部門進行了幾年的青貯玉米加工試驗,畝產可達6噸以上,加工也形成了壹套技術。

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為基礎,糧食產量穩步提高。近年來,縣農技推廣中心投入資金和設備654.38+0.5萬余元,完善了土壤實驗室,添置了大量土壤設備,免費為農民測試土壤配方。到XX年,共檢測土壤樣品665.438+000余個,覆蓋面積20多萬畝。據測算,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每畝水稻可節約化肥10公斤,增產80公斤,每畝可降本增收80元。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雖然我縣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方面取得了壹些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壹是從糧食生產看,存在科技貢獻率低、應用水平差的問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操作不當,不懂或不會使用科學技術,導致農業效益低下。在對農民的調查中發現,近70%的農民在生產經營中僅僅依靠老經驗、老傳統種田;有20%的農民會使用或簡單應用農業科技進行經營;只有10%的農民基本掌握了農業科技,而這些農民大多是經營大戶,從科技中受益匪淺。因為大部分農民不知道如何利用科技來經營,所以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較低。水稻生產方面,據調查,全縣約有10%的農戶在育秧作業中跑粗,導致該環節減產約67公斤/畝;20%的農戶施肥方法不正確、不科學,導致減產約100斤/畝;約20%的農戶不能合理利用水源進行科學灌溉,導致總產量減少30%,減產約105kg/畝。主要表現在:壹是育苗和苗床管理不規範。部分地塊仍有棚苗,苗勢弱,根系不發達,側苗浪費,不適宜機械移栽、施肥、澆水;播種太多,出不了壯苗;苗床管理不及時,導致猝倒和青枯病。第二,施肥管理不科學。如果氮肥施得太晚,壹次施的肥料太多,既浪費肥料,又不利於作物生長。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的農民少,農民盲目投入過多;第三,水稻選種比較復雜。質量難以保證;第四,蟲害防治有運氣。重“治”輕“防”,未能把握好預防期;五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產風險依然存在。六是農機發展不平衡。機具配套不合理,耕地整體深松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科技研究報告範文

根據重慶市農業局的安排,我局對縣鄉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收入分配和改革思路進行了較為真實的調查。* * *提取了11個單位樣本和24個個體樣本,其中縣級單位3個,個體12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8個,個體12個。壹、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收入分配現狀

(1)基本信息

縣級機構現狀。縣農業局現有部門站13個(含行政部門3個,業務站10個),工作人員104人(含行政人員10人,後勤人員4人,專職人員29人,事業編制缺口52人,自收自支人員9人)。

目前在職人員87人(缺18),其中行政人員10,機關後勤人員3人,全職員工23人,事業差異26人,自收自支員工24人。目前中心局領導7人,中層幹部13人,行政人員2人,科技人員31人,工人33人。在職人員學歷,本科6人,大專28人,中專35人,技校2人;已聘任專業技術職務,其中高級2名,16中級,初級20名。

農業局職工45人,工資和補貼合計56.8萬元,人均年收入1.26萬元。由於我縣財政緊張,平衡配置(植保站、經濟工作站)8名職工,工資40%,1993年工業改革時預留的津補貼1.29元,涼火549元。每年共需資金66.3萬元,年財政撥款45.4萬元,資金缺口20.9萬元。由於沒有營業收入和收費收入解決資金缺口,保障的職工人均年收入僅為10079元,占應得收入的80%。

縣種子公司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員工24人,各項工資補貼總額321,000元,人均年收入1,340元。此外,3名退休人員的留用補貼、清涼燒烤費、養老保險單位(含在職人員)均由單位自行解決,每年所需資金總額為40.86萬元。年營業收入解決員工工資654.38+0.86萬元,缺口22.2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750元,占應得收入的57.8%。

縣良種場屬於差額撥款,職工18人,各類工資補貼共計23.6萬元,人均年收入1.31.00萬元,加上40名退休人員留津補貼、清涼燒烤費用、養老保險單位(含在職人員)均由單位自行解決,每年共需資金44.79萬元。但由於城市新區開發占用土地,農業收入下降,年營業收入已達654.38+0.24萬元,資金缺口22.59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800元,占收入的59.5%。

鄉鎮機構現狀。我縣在機構改革中,將全縣原來的56個鄉鎮精簡為32個鄉鎮,取消了原來設在每個鄉鎮的農技、農經站等農業服務機構。農技、農經、農機、水利合並組建機構,命名為“農技服務培訓中心”(以下簡稱“農技培訓中心”),人事、工資、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鄉政府。

全縣有農業培訓中心32個,工作人員208人,其中農技、農經工作人員122人;現有農技人員112人,其中農技人員62人,農技人員49人,工人1人。教育結構:本科3人,專科生41人,中專65人,高中生2人,初中生1人;專業技術崗位:高級1,初級81,終評26,管理4。

鄉農業培訓中心由企業全額出資,工資補貼總額1194400元,人均年收入10664元,財政撥款99.86萬元,1993產業改革時預留的每月129元補貼,涼拌費用全部由鄉鎮政府自行解決。

(二)1993年工業改革以來各項工資和補貼政策的執行情況

自1993產業改革以來,我縣全力籌措資金,確保職工基本工資發放,未出現拖欠工資現象。壹是崗位工資正常增長、工資標準調整、崗位工資晉升等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按時兌現;二是對天津的大部分補貼已經落實,如“民族地區補貼、困難地區補貼、農林水浮動工資、技術補貼”;三是部分補貼福利政策未落實,如“預留補貼(每月129元)、降溫費、火烤費和有毒有害保健津貼”、“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增長8%”等未落實。四是我縣指定植保站、經濟站為差額撥款單位,種子公司為自收自支單位,種子農場為定額撥款單位,不符合中央和重慶市關於各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經費保障的規定;第五,鄉鎮農業機構工作人員普遍沒有享受“勞保”。

(三)現行工資福利政策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或影響。

1993工資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出臺的壹系列工資福利政策,進壹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科學的分類管理和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大幅度調整工資標準、拉大工資差距、農業產業補貼等政策,鞏固了鄉鎮農技推廣隊伍,激發了科技人員學習計算機、英語、專業知識和爭創職稱的熱情,使廣大農技人員安心農業事業,服務農民,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第二,我國農業推廣機構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工資福利分配政策對基層農技推廣事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壹是與其他行業相比,收入過低,達不到當地平均水平,仍然不利於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去年全縣事業單位平均工資10844元,農林牧漁業平均工資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行業低5236元,比社會服務行業最少的行業高1103元。

二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鄉鎮少,基層辦實事待遇低。由於種種原因,我縣鄉鎮高中級農業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較少。32個農村農業培訓中心的112農技人員中,高級農藝師只有1,沒有中級職稱,所以初級崗位占81。分配與崗位掛鉤,崗位與薪酬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農村農藝師工作最辛苦,但分配收入最低的局面。

三是結余分配和自收自支單位職工收入低。1991,我縣指定種子公司為自收自支,種子場、植保站、作物生產站(水果公司)為平衡配置。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種子公司和種子場的營業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和作物生產站(水果公司)根本沒有營業收入,只能靠微薄的營業收入或財務60。壹些科技人員只能拿到不到60%的工資。自收自支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50元,結余分配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35元,分別比去年全縣平均收入水平少3094元和3109元。

第四,自收自支,平衡分配的人動了心思,沒有人從事相關工作。因為工資沒有保障,收入低,以前在這類單位工作的人不放心,想盡辦法調動單位,大量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流失,導致壹些重要工作無人問津。如縣植保站、精作站為差額撥款的財政單位,職工1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人。目前兩站員工只有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人。尤其是植保站,沒人成了空殼,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了。今年該局才在內部調配了3個人從事植保工作。

三。基層農業推廣機構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議

現行的工資分配政策與專業技術職務密切相關,個人收入與職務成正比。職位越高,工資差距越大,個人收入越高。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員都是在努力向農民推廣實用的農業技術,壹個實用技術推廣的收益就是他的成果和政績。當然,他寫不出深刻的學術論文。但目前專業技術評聘存在重論文輕成果、重學歷輕能力等不足。建議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實行專業技術職稱全國統考,編制內單位自行聘任,對基層鄉鎮農技人員給予適當的優惠照顧,更好地體現艱苦地區多勞多得的分配政策。

現在對農業產業的補貼很少,包括“農林水浮或浮轉固,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增加8%,有毒有害保健津貼”,只有農業浮或浮轉固納入了財政預算,其他兩項沒有納入,加上取消收費項目,財政管理改革資金不足,根本沒有享受過。農業是壹個辛苦的行業,但是對天津的補貼比其他行業少,農業工人的比較收入更少(倒數第二)。因此,建議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待遇,增加農業產業補貼,設立農業技術推廣補貼,並納入財政預算。重新制定農業工人勞動保護標準,使之在基層有據可查。

第三條科技研究報告範文

xx年,全市率先成立關心下壹代老幹部工作委員會,開始了關心下壹代的實踐和探索。到XX年,全市22個鎮(辦事處)、982個行政村(居委會)全部成立了委員會,市直部門和重點企業,也都成立了委員會。目前,有8000多名“五老”從事關愛下壹代的工作。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和上級關工委的指導下,我們充分發揮農業老專家的作用,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幫助農村青年走上致富路,提供科技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發揮了參謀助手的作用。壹是把科技服務作為重點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做出的壹項重大戰略決策,符合民心所向。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各級關工委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市全面啟動後,我們認真思考和討論了如何全力以赴建設新農村,形成了* * *識。我們認為,委員會不僅要把教育、法制、文化、關愛送到農村,還要把科技送到農村,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創業致富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科技服務。原因有三:壹是符合各級黨委政府的明確要求,體現了委員會遵循的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原則。二是順應農民意願。總的來說,農民的科技水平還比較低,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比較弱。他們渴望科技服務。市工商局科普教育考察團在XX下鄉調研時,所到之處,農民兄弟都反映了他們在創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困難。鎮上壹個農民承包了80畝蘋果,可是連續6年只看到花沒有結果,他的辛苦和汗水都去了東邊。因為交不出承包費,他被村裏收回了40畝地,整天為剩下的40畝地發愁。黃山經濟區很多專業的芋頭種植村,因為治不了突如其來的爛尾,嚴重減產增收。在劉王鎮的壹個村莊,村民們種植了3萬多顆棗樹,樹齡從3年到10年不等。大大小小的棗樹開花的多,結果的棗少,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面對農民的損失,很難過。農民渴望有識之士給予技術指導的聲音,就像用重錘敲鑼打鼓壹樣,激蕩著我們的勇氣,促使我們奔赴戰場,盡力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和幫助。三是委有條件開展科技服務。市工商局在XX成立的科普工作隊負責人宋成謙,退休前擔任市農業局局長,從事農業工作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老農業專家被聘為工作組成員。這些老專家理論造詣深,實踐經驗豐富,工作熱情高。據此,我們決定把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壹項重要舉措,作為委員會的壹項重點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要點,定期檢查,及時總結,確保措施落實,工作到位,取得成效。

二、四項措施並舉,增強科技服務實效。

1,註重科技培訓。本著量力而行、拾遺補缺、多辦實事的原則,我們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青年的科技培訓上,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學到農業科技知識。近年來,舉辦了農林、水果、蔬菜、茶葉、畜牧獸醫、毛皮動物養殖等108期培訓班,參加人數超過6200人。訓練形式靈活多樣,堅持淡季集中訓練,旺季分散訓練。在培訓內容上,系統培訓與專項培訓相結合,根據農民需求設置培訓內容。農民們報告說專家們能夠理解、記住並使用這些講座。針對劉王鎮夏家莊有3萬多棵棗樹,多年很少結棗的問題,我們組織科普教育工作組研究員等老專家於去年3月和7月兩次進村授課,講解棗樹的管理要求和不結果的原因,讓果農采取環剝、巧用化肥、藥物等技術進行管理。按照孫教授的技術管理的所有棗樹都比往年結出更多的果實。村民劉長喜上了近800節棗樹課,但前幾年基本沒有收獲。采用孫研究員的巧用肥藥技術,加強管理。在XX,他增重3000多斤,收入超過654.38+0.5萬元。今年,孫研究員四次到村裏進行現場指導。全村3萬多棵棗樹碩果累累,豐收在望。電視臺《鄉村季風》欄目對該村棗樹的夏季管理進行了專題報道。還積極參加西瓜、蔬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編著出版了8本農業科技書籍,總金額1萬,深受農民歡迎,被稱為“良師益友”、“科技扶貧之花”。

2、送技術“進村”。近年來,我們組織科普工作組的老農業專家進村入戶,深入田間、果園、蔬菜大棚、養殖場等。,並進行了530余次面對面的技術指導,提供了100余項技術信息,解答了80余個急難技術問題。他們以技術問題為出發點,實施跟蹤服務,直到產生效益。芋頭是黃山經濟區徐村等幾個村的重要經濟作物,產量高,效益好。但近年來由於連作,腐爛病出現,導致減產增收,成為當地農民的壹塊心病。得知這壹情況後,我們組織相關老專家深入許村等幾個村,召集農民座談,實地觀察,查閱相關資料等。,並找出了芋頭減產的原因,提出了與其他作物輪作、石灰和氮素太陽能土壤解毒處理、稭稈還田生物反應器技術、土壤和作物農藥殘留生物降解等綜合技術。經過兩年的治療,效果非常明顯,種植戶非常高興。在農藝師徐本榮的幫助下,承包80畝果園多年的鎮村王德磊,因承包費未交,其中40畝被村裏收回,做了生產管理的技術方案。經過精心管理,在XX年裏,蘋果園總產量達到65438+萬公斤以上,純收入5萬多元。六年不見收入的蘋果園終於看到了效益。

3、做好實驗和示範。XX年3月,我們成立了由12位老農業專家組成的“農業科技服務隊”,其中農機研究員5人,高級工程師、農藝師6人,農藝師1人。技術涵蓋糧油、果蔬、畜特動物、林業、水產、農機等。我們會向鄉鎮公布他們的姓名、職稱、特長、聯系電話和市工商局的壹個電話,並在上面印上名片,方便農民隨時預約或電話咨詢。他們攜手村戶進行示範,讓示範戶展示給周邊農民看,帶領農村青年科技致富。他們聯系了22個村的38戶,其中種植28戶,養殖10戶。7個村抓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戶,其中養雞養豬1個,茶園2個,蘋果園1,蔬菜大棚1,特種動物養殖1,都起到了帶頭作用。在老研究員馬開剛的指導下,辦事處韓佳村的養雞戶張素芬逐漸掌握了養雞技術,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從數百只到數千只,從產蛋雞到孵化小雞。現已成為年產165438+萬只雛雞的種雞大戶,年收入50多萬元。致富後,她不忘鄉親,把自己的養殖經驗免費傳授給周邊農戶,帶動了XX多戶養雞年收入過萬元的農戶。海青鎮後河西茶場是在老高級農藝師林的帶領下發展起來的種茶、制茶大戶。在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指導茶廠規劃建設和茶樹管理的基礎上,他還指導和幫助茶廠引進了清潔綠茶生產設備,成為全省最早的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茶葉加工生產線,大大改進了傳統綠茶加工生產工藝,減少了炒茶勞動,降低了勞動強度,保證了茶葉質量。在林的具體幫助和指導下,茶場年輕的接班人李和其他幾個年輕人不僅學會了茶葉種植和茶園生產管理的技術,還學會了采茶和制茶的技術。隨著茶園基地的不斷擴大和茶葉品質的不斷提升,後河西村的綠茶名氣越來越大,被市政府命名為茶葉示範村,帶動了周邊十余個村3000多名農民種植茶葉致富,促進了海青鎮“壹鎮壹業”特色農業的發展。

4.積極參與科普宣傳。壹是積極參加市科協、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普宣傳月”活動。將科技入戶和示範取得的經驗匯編成科技明白紙,通過“送科技下鄉”活動送到農民手中,讓更多的農民接受新技術、新成果、獲取新信息。目前,科技下鄉20余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3萬余份,贈送農業科技書籍300余冊,解答技術問題60余個,惠及群眾230余人。二是組織科普教育工作組老專家,邀請外國專家在全市11中小學、職業中專、衛校進行防震減震、護眼、飲食與健康、衛生與健康、水文、科技發展趨勢與前沿等專題輔導報告30余場,2萬余名師生受到教育。

三、今後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實踐證明,我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服務的實踐是比較成功的。其意義在於為壹些青年農民提供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幫助,獲得農民的支持,增強他們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這對各級黨委政府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同心同德,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十分有利的。其意義還在於,為“五老”繼續發揮作用、實現價值搭建了新的舞臺,為聯系群眾、服務民生搭建了新的橋梁。

為了使科技服務工作長期堅持下去,取得更大的成效,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打算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便更好地為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

首先,我們必須不斷擴大勞動力。“五長老”是委員會工作的基本力量。沒有“五老”的積極參與,關心下壹代的工作很難有所作為。同樣,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也必須緊緊依靠老專家。在現有基礎上,每年聘請不同崗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擔任科普工作小組成員,確保這支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擴大和提高。

二是充分調動、保護和發揮“五老”工作的積極性。我們應該傳達文件,提供信息,組織學習等。,使“五老”及時了解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和部署,增強工作主動性,與中心工作保持壹致,配合工作大局,適應群眾要求。要努力解決“五老”的交通、通訊困難,保證他們工作順利。要通過召開表彰會、新聞報道、信息交流等方式樹立和宣傳“五老”。,並廣泛營造輿論,讓從事關心下壹代工作的“五老”在社會上得到尊重,在工作上得到支持,在價值上得到肯定,致力於輕松推進關心下壹代工作。

第三,做好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無論是開展整體關心下壹代的工作,還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我們的委員會都是參謀和助手,起著拾遺補缺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是配角,不是主角。我們要盡量不缺席,但也要註意不越位。要堅持急黨政之所急、想青年之所需、做關工委力所能及的原則,與有關部門保持經常聯系,勤協調,多溝通,使科技服務工作得到黨委政府的支持,與主管部門協調開展,與全市科技工作同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