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山東外事職業學院有多少書?

山東外事職業學院有多少書?

大學專業:

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為本科生開設了壹個私人語言項目。

官方網站:/sites/html/zhaosheng//

官方地址:山東省日照市

官方電話:0633-8109666,0633-8109079。

郵箱:SD 13387 @ 126.com。

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是由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舉辦的本科職業學校,創建於2005年,前身為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學校於2018、12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職業本科學校,並於2019年5月更名為“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成為全國首批本科層次的職業學校之壹。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是該校的名譽校長。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質量立校、特色發展、產教融合、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踐行“腳踏實地、放眼世界”的校訓,堅持育人為本,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城校融合, 以及校企合作,大力培養各類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努力為區域經濟、社會和工業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目前,學校是山東省跨境電子商務實訓基地、山東省重點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基地、山東省大數據人才實踐基地、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日照外向型經濟發展研究基地、日照外語與宣傳發展研究基地、日照金融市場研究基地。先後獲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國高職院校50強”、“山東省高校教學管理先進集體”、“山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校企合作先進單位”、“山東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示範單位”等榮譽。學校辦學條件優越。目前占地面積84萬多平方米,學校總面積近4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價值9200多萬元,紙質和電子圖書館藏269多萬冊;現有專任教師近840人,其中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292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457人,“雙師型”教師296人。擁有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名師5個,省級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2個,山東高校1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各級首席技師、技術能手36人。有“日照數字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聲傳譯、數字媒體等129個實驗實訓室。擁有大連商品交易所、山東五征集團、日照商品交易中心等200多個實踐實訓基地,充分滿足學生實踐實訓需求。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比較完善。專業64個,其中14高職本科專業,50專科專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涉及省級品牌專業群2個,省級專業群4個,省級精品課程10門,省級優秀職業教育資源8個,省級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課程3個,省級項目1個,國家級項目2個。截至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300余人。在長期的探索和積累中,學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實踐特色和優勢。壹是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強。加強組織建設、思想政治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抓好意識形態和統戰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學校黨委在建校時成立,歷屆黨委書記均由上級黨委任命,配專職副書記;推動學校黨委、董事會和學校行政領導班子成員實現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黨委參與關鍵問題決策和監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實行黨委委員聯系二級學院、中層黨員幹部聯系班級、教職工黨員聯系宿舍三級聯系制度,繼續開展凝聚工程、先鋒工程、陣地工程三大工程,確保學校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成立了黨委教師工作部和日照市第壹個黨外知識分子協會,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以“三輪育人”體系建設為抓手,以“專業育人”為核心,推進思政課和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制定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案和第二課堂學分實施辦法,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構建了“12346”教育體系,即以德育為基礎,搭建社區公寓、社會實踐兩大平臺,依托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幹“三支隊伍”,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四條渠道”,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黨群組織、安全保衛、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建設。這樣才能實現德育與育人、育人與成才的有機結合,構建校內上下聯動、各環節多方合作、校內外相結合的育人格局。教育系統全方位辦學成效顯著,先後湧現出山東省十大優秀學生李偉、日照市先進個人梁永田、馬光珍、姜、賈繼峰等先進典型。二是形成了“外語+職業、專業+外語、學校+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接行業內企業的人才需求,重點培養懂壹門外語、掌握壹門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形成了“外語+職業、專業+外語、學校+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壹是外語專業根據職業定位設置職業導向課程,提高職業能力;非外語專業應根據崗位特點,加大專業外語課程的設置力度,強化外語能力。二是各專業要與專業崗位(群)相銜接,推進課程與證書壹體化,教育引導學生學習通用技術、實踐專業技術、掌握拓展技術、提升技術技能。三是以應用外語、經貿、信息技術等專業為重點,加強專業交叉融合,培育和打造“外語+技術”的人才培養特色,不斷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三是實施了“精講多練,學用結合”的教學模式。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的定位,建立了“精講多練,學用結合”的教學模式。“精講”基礎理論和核心知識,“多練”專業技能,堅持學為基礎、用為關鍵,構建公共技術技能、專業技術技能、拓展技術技能課程體系,大力實施“三教改革”,實現“教學做”壹體化,提高學生跨學科能力。近年來,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省級以上技術技能競賽170余次,參賽學生500余人。獲得省級三等獎以上比賽122項,獲獎人數269人,其中全國獲獎人數26人,獲獎人數73人。四是暢通“三引進三交付”的國際化道路。大力實施“國際辦學”戰略,堅持走“三引三送”之路,引進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經驗,引進國外優秀教師和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留學生,派學生出國留學,派學生出國工作,派教師出國學習;加強國際合作平臺建設,與仁德大學等11高校發起成立“AU+亞洲大學聯盟”,與100多所海外高校建立姐妹學校,開展專科“2+2”、“3+1”、本科“2+2”、“4+2”。三年來,共引進高層次外籍教師210人,海歸91人,培養外國留學生420人。共派出1116名學生出國深造,400余名學生出國就業,108名教師出國培訓,有力促進了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五是設置與產業發展緊密聯系的專業。緊密聯系山東省和日照市設立工業需求專業。對接汽車制造等主導產業,加強以商務英語為核心的外語專業群和以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為核心的經貿專業群建設;對接信息技術、休閑娛樂、精品旅遊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以軟件工程為核心的新壹代信息技術專業群、以旅遊管理服務為核心的旅遊專業群、以學前教育為核心的學前教育與發展專業群;對接日照黑陶、剪紙、綠茶等特色產業,與日照“廣韻黑陶研究院”等* * *共建藝術設計專業群。同時,對接日照油氣儲運貿易產業,舉辦石化自動化專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培訓消防、氣象技術人員,開展無人機產品應用和服務。學校在根據日照產業需求優化專業設置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產業學院建設,實施“123”建設工程,即每個學院依托優勢專業(群)舉辦壹所產業學院,打造兩個品牌和三門精品網絡開放課程。與山東中盛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智慧產業學院”,整合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建築工程等專業,培養智慧產業技能型人才;與北京中軟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軟國際信息技術產業學院”,與山東金誠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無人機產業學院”,培養新壹代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六是踐行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學校依托自身優勢,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壹是廣泛開展應用研究。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立日照外向型經濟研究所和金融研究所。二是發揮專業優勢,服務社會。2017年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全國唯壹建立)建立產業實訓基地,截至目前已有220余家金融企業在該校接受免費培訓,650余人次;依托電商物流專業群和“山東省跨境電商培訓基地”,免費為企業培訓500余人;依托外語專業,為日照五征集團、日照港務集團等企業提供外語培訓600余次,為日照市委市政府、中國-中亞合作論壇、中澳經貿論壇提供翻譯服務100余次。提升以來,學校緊緊圍繞“產教融合”、“城校融合”,深度融入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和“城市+高校* * *”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向同行。成立了城校壹體化領導小組,統籌城校壹體化工作。與中國人民銀行日照中心支行、日照市金融學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金融理論研究與實踐基地”,培養高層次金融技術技能人才。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為日照市第三方城管綜合評估社會化服務項目提供數據分析和管理服務,推動日照城市建設;與蘭山區北廓鎮人民政府開展戰略合作,充分發揮學校的人才、技術優勢和北廓鎮的資源、產業優勢,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當前,山東省和日照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繼續向前。學校將以“乘風破浪”的勇氣和魄力,抓住新時期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改革的寶貴機遇,永葆職業教育的屬性和特色,探索壹條具有職業本科學校特色和差異化的“質量強校”之路,為國家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化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數據更新至2021 65438+2月)

其他信息:

山東外事職業學院是二本院校。

山東外事職業學院是教育部批準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學校成立於1999。2004年7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轉制為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2018 12,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2065438+2009年5月更名為山東外事職業大學。原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為我校名譽校長。

材料補充:

山東外事職業學院有威海和濟南兩個校區,占地1,752.4畝,建築面積42.3萬平方米。現有外語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國際商學院、管理學院、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護理學院、藝術學院、STEM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綜合學院、思想政治系、基礎系、體育部等16個教學單位。本科、專科專業56個,在校生13000余人。形成了文、經、管、工、法、教、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建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