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強降雨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和貴州省造成了洪水、滑坡和冰雹。截至7月3日9時,上述8省48個市(自治州)238個縣(市、區)956.4萬人受災。7月2日晚至7月3日淩晨,洪峰經過湖南長沙時,不少市民上堤接力扛沙袋參與抗洪。他們壹邊努力,壹邊喊著“加油長沙”,場面感人。
新聞評論
湘江漲看真相。洪峰的穿越考驗著壹個城市的應急能力,也考驗著市民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壹聲聲“加油長沙”回蕩在湘江兩岸,激勵著每壹個參與救災的人,讓聽者激動,觀者動容。
壹位父親帶著10歲的女兒扛著沙袋,堅持“我們公民也有救援的責任”;有的市民深夜趕來,扛著沙袋到淩晨兩三點,與消防官兵、武警戰士並肩戰鬥;壹家米粉店的工作人員擺攤,給值班的工作人員和誌願者送上壹碗碗熱氣騰騰的米線...此時此刻,“長沙”已經不僅僅是壹個簡單的地名,而是代表著* * *共同生活的家園,是壹片人們成長和精心守護的熱土。為祖國而戰,人人責無旁貸。
自然災害有時是不可預測的,甚至更難完全避免。就像這樣,在災難面前,需要全社會的力量擰成壹股繩。從“1998特大洪災時軍民團結壹心”,到非典時期舉國團結,再到汶川地震“壹方有難,八方支援”,壹直是我們面對災難時的主旋律。團結行動,同舟共濟的決心,也是我們度過難關的法寶。這背後,是* * *精神,是對公共事務的積極關註,更是強烈的* * *。
《加油,長沙》在湘江兩岸的綿綿細雨中更加響亮,宛如壹縷陽光,試圖驅趕迷霧穿雲而出。
保護世界遺產應該有歷史責任。
保護世界遺產,我們不能壹次壹個地方地尋求商業利益,我們要讓子孫後代從這份珍貴的遺產中受益,我們要讓自然和歷史的饋贈不在我們手中消失。
繼可可西裏申遺成功後,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廈門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已達52處。這麽多世界遺產應該如何傳承給後代?面對文化生態的變化,如何保護歷史文化記憶?類似的問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新聞評論
中國申請世界遺產的心態經歷了壹個變化的過程。最早為長城和故宮申遺,是希望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後來麗江、張家界等地申遺成功後,旅遊開發更加註重背後的商業價值和品牌效應。在壹些地方,世界遺產甚至被視為“搖錢樹”,引發了對過度開發的批評。《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突出的普遍價值”作為評選世界遺產的主要依據。如何保護這種超越國界的普世價值,使之有益於全人類的現在和未來,將是我們應該更多思考的問題。
世界遺產不僅僅是壹個地方、壹個國家的遺產,而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保護世界遺產,要有壹個大的格局,不要壹個地方壹個地方的去尋求商業利益,而要尋求子孫後代仍然能夠從這份珍貴的遺產中受益,尋求自然和歷史的饋贈不會在我們手中消失。以鼓浪嶼為例,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以閩南文化為代表的外來多元文化,可以看到在建築、科技、園林景觀等方面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融合。西風東漸,華僑反哺,閩南語白話文和早期漢語拼音在這裏傳播;中國現代醫學和音樂教育在這裏生根發芽;大師、林語堂、馬月涵、林等。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人類文明交流的歷史,在這個不到兩平方公裏的小島上,被演繹得多姿多彩。美麗,但脆弱;珍貴,但易腐。這是我們要保護歷史文化記憶的原因,也是設立世界遺產的初心。
保持文化遺產的原樣是不容易的。1964《威尼斯憲章》奠定了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原則,提出“真實完整地傳承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責任”。中國在保護世界遺產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軟硬兼施,不能“見屋不見人”,更不能破壞當地原有社區的生活方式。文化遺產不能脫離居民的原生態生活,否則人文傳承和保護價值就會消失。鼓浪嶼的文化底蘊,不僅僅是莘莊花園的“藏海”、“補山”等有形的東西,更在於街角的壹個老人,可以給妳講他家入侵南洋的故事。赫然擺放在老房子裏的鋼琴,讓妳明白“琴島”名不虛傳。
移動互聯網時代,世界遺產保護也要在精細化、智能化上做文章。比如,江西三清山為了加強遺產地的環境綜合整治,采取了“住在山上遊”、“洗菜上山、洗菜下山、垃圾下山”等壹系列措施。鼓浪嶼利用數字化手段實施保護監測,定制專用APP調節遊客高峰,監測房屋特色元素。作為壹個遊客,我們也應該有敬畏之心,理解並遵守這些規定,畢竟,如果我們保留世界遺產的原始風格和紋理,我們將有壹個更好的團聚。目前,鼓浪嶼的遊客數量已經限制在每天5萬人;2014年,莫高窟還進行了預約和限流,以減少過多遊客帶來的濕氣和二氧化碳對千年壁畫的破壞。這些措施是必要的,也是所有人的共同責任。
這52處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自然和文化資源的認可,也是中國對世界的文化承諾。只有把世界遺產保護放在人類命運的坐標上,不斷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才能充分發揮文化遺產見證和推動人類文明的積極作用。
別讓消防“太平缸”凍住了。
大火過後的灰燼裏,全是為防災而燒斷的“導火索”。消防安全是壹個環節,思想防範不“燒”,勝過壹切救援。
最近有兩把火牽動人心。7月16常熟縱火案,22人死亡,3人輕傷;6月22日,杭州藍色錢江保姆縱火案,壹家四口被困豪宅,最終窒息身亡。悲劇接踵而至,教訓極其深刻。雖然事件是人為縱火所致,但在滅火過程中,暴露出消防管理的壹些不足。“如果……”很多人不禁感嘆。可惜沒有如果。
新聞評論
無論古今中外,火災都是影響公共安全的大概率風險事件。隨著現代建築的不斷發展,體量更大,功能更復雜,人員更密集,救災難度更大。救援不是壹切。壹旦管理缺位,再先進的設備也可能失靈。比如杭州保姆縱火案,縱火保姆無疑是第壹責任,但根據杭州權威調查,“物業消防安全管理落實不到位”、“物業管理單位應急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樣突出。再者,連這樣的現代化高端住宅都存在管理漏洞,在消防設施落後的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又有多少風險點經不起進壹步排查呢?
消防安全是壹個環節,思想防範勝於壹切救援。具體來說,在建築施工中不偷工減料,規範達標,在物業管理中時刻“小心蠟燭”,在救災逃生方面更加訓練有素,最大限度地預防火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但現實中也有很多反例:為了家裏的整潔,在過道裏堆雜物,為了自己的方便,用私鎖堵住消防通道,為了省錢省事,不及時更換滅火器,為了省心省力,消防安全培訓多,實踐少。從上海膠州路火災到天津爆炸,消防員的“最美逆行”感動了很多人,但我們回頭看,多少逆行是因為消防安全意識的提高而得以避免的。
“確保萬無壹失,因為萬無壹失”,這是老調重彈,卻依然令人震撼。太多時候,大火過後的灰燼裏布滿了被吹滅的防災“導火索”,但久而久之,人們就忘記了教訓。上個月,倫敦格倫費爾塔公寓樓大火造成81人死亡,“幫兇”就是墻體保溫材料。此前,英國保險商協會曾提醒政府“註意易燃的外墻材料”,但遺憾的是該提醒並未被重視。事實上,倫敦人學到了更慘痛的教訓。至今,壹座60米高的消防紀念碑矗立在泰晤士河北岸。1666的火災是由於不小心引起的,燃燒了四天,燒毀了13000多間房屋。如果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深刻的教訓,那麽再高的紀念碑也無法阻止歷史重演,只會讓後人為後人哀嘆。
要落實消防安全,“系統消防層”更為關鍵。政客多,責任不清,只會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喝。”因此,今年3月,《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細化了落實消防安全責任的具體方案。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常態化火災隱患排查整改機制”,“實行重大火災隱患掛牌督辦制度”;鄉鎮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實施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將消防安全內容納入鄉鎮規劃和村莊規劃,並嚴格組織實施”,審批部門要把守好“防火墻”:“凡不符合法定審批條件的,不得發放相關證照或批準經營”。消防安全制度不怕嚴,越嚴越不容易發生。
只有當公眾是安全的,並密切參與每個環節,才能有和平。參觀過故宮的人壹定記得那些太平壇子。為了防火,故宮有308個太平缸,但冬天結冰是“盲點”,所以撥款專人燒炭。歷史變遷,雕梁畫棟已經退場,鋼筋水泥巍峨聳立,傳統消防設施和技術已經淡出,但消除盲點、未雨綢繆的思想警惕和制度安排並沒有過時。夏天炎熱,防災警戒時刻在線,讓太平缸裏的水不會“結冰”。畢竟再先進的技術,也有救生梯夠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