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藝術形式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存在了。早期的題材多為童話。
清朝初期。滿人定居中原後,為了防止蒙漢接觸,修築了長達數千裏的“柳條邊關”。雍正年間,河北、山東連年大旱,百姓苦不堪言,哀鴻遍野。清廷不得不要求卓索圖盟旗“借地養民”,於是大量黃河流域的漢人進入關東蒙奇。移民帶來黃河文化,促進蒙漢文化交融。這種文化現象被稱為“黃河文化北移”。京韻大鼓、評書、蓮花瀑布等。進入了草原,並在潮爾的伴奏下逐漸與桃李(壹種專門演唱英雄史詩的藝術形式)融合,吸收了雙方的精華,演變成了壹種具有草原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烏力格爾。
清末,壹些藝人將《聊齋誌異》、《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古典文學作品編成蒙古說唱,深受農牧民歡迎。解放後,藝術家們改編並演唱了當代文學作品,如林元和雷鋒的故事。表演者為男性,自唱(低音胡俟或馬頭琴),音樂多以蒙古族民歌為基礎。共有65,438+000多首曲子,每首曲子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在發展過程中,烏利格爾大大提高了胡俟的演奏技巧,許多藝術家可以用胡俟來模擬風和馬的嘶鳴。有些表演者還可以使演唱旋律與伴奏旋律形成對比的復調關系,以豐富表現力。
胡爾奇
說唱烏利格的藝術家被稱為“胡爾奇”。遼闊的草原在hultsch營造出浪漫開放的藝術氛圍。就像西方中世紀的吟遊詩人壹樣,hultsch背著他的尤克裏裏或馬頭琴(Chaoer),在草原上隨風飄蕩,壹個人彈著鋼琴,唱著歌。由於其表演風格和故事內容的差異,或詩意,或懸疑,讓牧民完全沈浸在故事中,忘記了故事在哪裏。有經驗的hultsch也能即興發揮,只要給題目,就能翻譯成文字。
家
紮魯特:“烏力格爾之鄉”悠揚的胡琴之聲。紮魯特草原是蒙古族烏力格爾藝術的搖籃,這片神奇的土地創造了耀眼的民族文化藝術,孕育了帕傑、毛壹涵等世界級的民族民間藝術大師。壹部《春秋戰國故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經典“烏力格爾”言論的譯本誕生了。最著名的英雄史詩如《格薩爾汗》和《征服蟒蛇古斯》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新中國成立後,紮魯特旗的說書藝術不斷發展,說書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根據說書人的唱腔特點和師徒關系,大致可分為三派,即以帕傑為代表的以講述故事為主的說唱派,以毛壹涵為代表的好來寶說唱派,以紮那為代表的以講述傳統故事為主的說唱派。
紮魯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培育了蜚聲海內外的帕傑、毛壹涵兩位世界級藝術家,還培養出了朝邦、紮納、多格爾、薩仁滿都拉、查吉加瓦等多位著名的民間藝術家。20世紀50年代,帕傑和毛壹涵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20世紀60年代,拉小二接受了周總理的三次接見。
紮魯特旗高度重視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註重改進和完善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為了保護和弘揚“烏力格爾”、“好來寶”等民族民間藝術,祁文連成立了曲藝藝術家協會。旗人民政府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簽約,建立了“烏力格爾”和“好來寶”傳承基地,錄制了500多個小時的音像資料,建立了專題網頁,為打造紮魯特旗“烏力格爾”和“好來寶”民族藝術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紮魯特旗還將蒙古族實驗小學定為“烏力格爾培訓基地”。2008年3月,開設了“烏力格爾特色班”,購買了四胡樂器,選拔了10多名有音樂基礎的學生作為首批學員,聘請了國家二級演員勞西爾授課,並經常給學生講解烏力格爾的藝術。
2002年,舉辦了帕傑大師誕辰100周年暨“帕傑杯”全國烏力格、好來寶大賽,為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文化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2008年8月4日至7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廣電局、內蒙古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的“慶祝蒙古族曲藝大師毛壹涵誕辰壹百周年暨中國內蒙古烏力格爾藝術節”在烏力格爾故裏紮魯特旗舉行。來自蒙、日、加、中國八省的80余人參加了烏力格爾藝術大賽,中國音協內外藝術家和專業人士、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中國音協黨組書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應邀參加。為弘揚民族民間藝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但烏力格爾仍然是紮魯特草原上廣大牧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群眾娛樂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烏力格爾誕生到1986,全旗有名的“胡爾其”(說書人)有70多個。可惜2010死了30多人。時至今日,悠揚的胡琴聲仍在紮魯特草原上回蕩。烏力格爾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唱功,成為民族藝術花園中的壹朵奇葩。2003年,紮魯特旗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uli ger:200多年的傳承和不變的魅力。
據史料記載,烏力格爾誕生於清朝康熙年間,在科爾沁草原廣為流傳了200多年。歌手與胡俟壹起創作、演奏、演唱,人們稱之為“任虎·烏力格爾”(拉斯無厘頭)、“本森·烏力格爾”(用劇本講故事)。蒙古族說唱藝術《任虎烏力格爾》是蒙古族曲藝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個世紀以來,它以其豐富的內容、廣泛的題材、精湛的語言、濃郁的草原文化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關註,受到廣大蒙古族人民的喜愛。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烏利格爾不僅壯大了自己的隊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流派。
新中國成立前,科爾沁草原有200多名“胡爾其”(說唱藝人),主要活躍在廣大的農村牧區,有的成為喇嘛廟或王公大院的專業說書人。評書主要集中在達爾罕王宓、吐什葉圖王宓、王葉寺、紮魯特旗王宓等地。蒙古族說唱藝人大多以勞動人民為主,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他們唱的主要歌曲是傳統歌曲和“好來寶”。為了生存和生活,壹些殘疾人努力學習說唱技能,掌握評書的特點、風格和技巧,成為評書藝術家。
科爾沁蒙古族的“本森烏力格爾”和“任虎烏力格爾”經過說唱藝人的長期表演和不斷提煉加工,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說唱本。紮魯特旗尕海圖鎮姚金山等藝人用劇本說唱《本森烏力格爾》,就是典型代表。科爾沁蒙古族說唱藝術,“任虎烏力格爾”在科爾沁草原已有相當規模。據有關記載,從新中國成立到1988年,說唱藝人有600多人,《蒙古胡爾其》壹書收集了308個說書人的短篇故事,表演了300多種曲目,其中大部分是漢唐宋時期的故事,是西漢、三國演義等古代說唱的代表作。這些藝術實踐錘煉和提高了說唱藝術,在文字、音樂、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範和模式,為說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任虎·烏力格爾從70年代初開始在通遼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播出,至今已錄制了300多期節目。此外,當時通過舉辦培訓班、說唱藝人見面會等方式,在全市各地湧現出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胡爾齊,如李雙喜、勞斯爾等具有大學文化的說書人,班布拉、布倫巴亞爾等具有中學文化、有專業職稱的專業說書人。
1983年3月,為不斷推動民族民間藝術理論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哲裏木盟(現通遼市)群眾藝術館成立了民間藝術研究部。1986年,成立哲裏木盟(今通遼市)文藝學院,安排專人研究曲藝藝術,輔導說唱藝人活動。曲藝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才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他們努力把嘎達梅林、達納帕拉、陶克陶呼、紮納巴拉吉尼瑪、圖們烏力吉大等敘事性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