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用途申請
目的,也就是妳想要到達的地方或情境。任何壹個組織或任何壹項工作,要想順利開展活動並取得成功,都必須有壹個清晰明確的目的,這成為組織活動的具體導向和行為基礎。如果目的不明確或不正確,會直接導致組織活動的無序、耗費精力、效率低下,造成事倍功半或適得其反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壹些教師培訓活動組織混亂,效率低下,教師不滿意。主要原因在於培訓者的培訓目的要麽是敷衍了事,要麽是收費創收,要麽是單純的理論教學和機械課程等。,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從應用的角度考慮和規劃培訓工作,著眼於滿足教師的實際教育需求,導致培訓工作事與願違的結果。
在“應用”原則的指導下,校本教師培訓的培養目的必須鮮明地體現為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和學生進步服務的應用特性。服務於學校的發展,就是校本培訓的範圍不能超出學校的實際需要。任何項目培訓,實驗培訓,科研培訓等。不顧學校現有條件和基礎而強行推行的,是不為學校發展服務的。真正為學校服務的是通過案例分析、反復討論、理論驗證等培訓活動,找出原因,診斷癥結,找出積極的對策,制定解決方案,然後共同努力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服務教師成長,就是校本培訓不要漫無目的地講壹些幹巴巴的抽象概念和理論判斷。這些脫離教師實際需求的籠統空洞的培訓內容,既不能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也不能幫助教師擺脫問題的困惑。真正的對教師的培訓,應該從教師的日常教育實際出發,著眼於滿足和提高教師的需求和能力,通過研討、交流、講座、研討等方式,逐步提高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服務學生進步,就是校本培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進步。因此,校本培訓要充分考慮學生進步的根本利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健康,著眼於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情境、常見問題和行為習慣,通過體驗教學、方法指導、集體研究等培訓形式,探索學生心理奧秘,尋找現象根源,研究解題策略,優化矛盾解決方案,使校本培訓成為學生全面進步的助推器。
二、課程應用
由於視角不同,對課程概念內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我們認為,在教育行動中,學習者的學習是教育的核心,是壹切教育工作圍繞的中心,壹切教育努力無非是促進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基於此,我們把學習者的學習計劃或為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設計的學習計劃稱為課程。有了這種課程觀,就不難發現其弊端:在強調知識的系統化、學術傳統和系統統壹的基礎上,過於註重學術傳統而忽視實踐反思的培養,過於註重集體統壹而忽視個體差異的差異,過於註重學科和專業而忽視相互融合的需要。
校本教師培訓的“應用性”原則要求培訓課程必須註重其實踐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其應用性應充分體現在教材選擇和課程開發中。在培訓材料的選擇上,要精心選擇充實、方便、實用的材料。教科書是傳達思想、承載知識、講述方法的信息載體。這種信息載體的選擇將直接影響思想和文化知識的更新和豐富。因此,在眾多類型多樣、形式多樣的培訓教材中,要認真篩選出那些思想新穎、培訓內容充實、教學實用、操作方便的教材,並根據不同的培訓需求,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有機整合,充分實現教材為培訓服務,而不是圍繞教材進行培訓。在培訓課程的開發中,要根據校本開發的實際,開發壹些生動、翔實、有特色的實踐課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教學特色和管理風格,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教學個性、方法和技巧。這些意義獨特、風格各異、功能顯著的教育現象,不僅是學校文化的寶貴教育資源,也是開發校本教師培訓課程的有用素材庫。校本培訓的組織者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力量,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發現、挖掘、分析、整理優秀教師的品德、教育智慧、教學技能、管理方法等成功經驗,匯編成書或記錄、形象化,使之成為校本氛圍濃厚、易於理解和接受的培訓課程。在開發培訓課程時,既要註重動態的、持續的發展,使課程始終處於不斷生成和創新的狀態,又要在培訓課程的開發和使用中加強與其他學校的溝通和交流,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相互借鑒、相互共享課程資源的目的。
第三,方法的應用
雖然培訓方式的選擇是在目標和課程之後,但培訓方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培訓目標的實現和培訓課程的質量。以往教師的在職培訓多采取集中坐在教室面授、填鴨式講解教學的形式。這種以培訓組織者和講師的思維習慣為中心的單壹的、僵化的、機械的培訓方式,不僅枯燥乏味,而且難以引起教師的學習興趣,也不符合教師實際應用的基本要求。
校本教師培訓的方法和形式要以“應用”的規範性原則為指導,因校、因崗、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地開展教學培訓、科研培訓和網絡培訓。雖然傳授式培訓有時缺乏對受訓者實踐性和創造性的展示,但畢竟是在單位時間內了解現有知識體系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為了使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教育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識、新方法,不斷更新和豐富自己的思維觀念和知識結構,校本培訓應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以傳授培訓的方式為教師補充新鮮的思想和知識。同時,傳授訓練也體現在師徒制中。資深的、有經驗的、成功的中老年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寶貴寶庫。充分挖掘、凸顯和傳播它們的傳承,是校本教師培訓義不容辭的使命。因此,應安排年輕教師與有經驗的教師結成指導對子。壹方面,青年教師要虛心學習和觀察大師的工作態度、工作程序、工作藝術,直接感受和觀察大師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教學智慧。另壹方面,大師要積極回答弟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熱情真誠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研究型培訓可以說是校本教師培訓過程中最能體現“應用”原則的培訓方式。老師面對的是很多性格和品味不同的學生。為了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必須在普遍原則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和尋找適合具體學生的方式方法。研究型校本培訓是獲得這些方法和途徑的最佳途徑。通過項目式研究訓練,可以培養教師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查閱文獻、收集數據、分析論證、提出對策的教育研究素養,實驗性研究訓練可以促進教師對某壹教學領域做出假設、獲取數據、比較分析和歸納的科研素質。通過方法學的研究和訓練,可以根據不同教師的專業需要,選擇和創造方法的原理、機制和內涵。無論哪種研究性培訓,都是基於並滿足於教學的實際應用。網絡培訓是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校本培訓的壹種信息密集、快捷方便的新方式。借助網絡提供的豐富信息,教師不僅可以篩選和確定適合自己當前教育需求的有用信息,還可以在廣泛了解和選擇的基礎上,對自己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轉化,以滿足實際需要。開展基於網絡的研究性培訓,不僅可以為教師開展研究提供豐富的信息,還可以實現校際交流和個性化教學,充分體現教師培訓的主體性和個性化。
四、評估申請
如何實現教師校本培訓的目的、過程和方法,如何體現其“應用”原則,關鍵在於培訓評估,培訓評估是否真正體現其“應用”。以往教師教育的考核過程多以培訓者的培訓內容和培訓者的主觀傾向為依據,采用紙基、紙基等壹次性文本檢測方式,檢查教師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無論是考核的內容還是形式,都與“應用”的原則相去甚遠,對改善和提高教師的教學地位和水平幫助不大。
“應用”原則規劃指導下的校本教師培訓,其考核形式呈現出培訓目標考核、培訓過程考核、培訓效果考核等具體形式,直接影響教學實踐。培訓目標評估是壹種基於學員完成培訓目標的績效考核方法。培訓開始前,考核人和被考核人應就要完成的培訓內容、期限和考核標準達成壹致。在壹個培訓期結束時,考核人將根據自己的培訓情況和原有的考核標準進行考核。培訓過程考核主要針對過於註重終結性考核的傳統培訓。傳統的培訓評估更註重終結性評估,在確定培訓評估標準時,往往是“物本主義”,重結果(成績)輕過程,重物質輕精神。這種考核機制忽視了對結果的原因分析,缺乏對結果的全面分析和考察,評價往往有失偏頗,容易挫傷培訓師的積極性和進取精神。校本培訓的評估應貫穿於整個培訓活動,而不是活動後的壹個環節,即過程性評價。此外,校本培訓的考核要結合領導評價、專家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自評和互評。對於評價結果的處理,要重在追查原因,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改進校本培訓。培訓效果的評估是基於教師參加培訓後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效果的評估。第壹,要體現縱向比較。培訓前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專業素質、教學能力、教育質量與培訓後的發展變化進行對比,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是否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第二,要體現在橫向比較上。與參加培訓的其他教師相比,要看其參加培訓活動、對培訓課程的理解、培訓方法的運用、培訓作用的發揮是否符合規定要求,是否實現了培訓技能的遷移。
作者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王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