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民增收壹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民增收失敗不僅會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會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它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制約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它不僅關系到農村社會的進步,也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引發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多米諾骨牌效應,已成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性矛盾和問題。
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翻壹番的目標。這意味著,未來12年,農民純收入年均增長至少要達到6%。考慮到物價上漲,相對落後的地區很難達到這個目標。特別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加劇,我國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增速明顯放緩,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許多中小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的困境。受其影響,作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勢頭必然逆轉。因此,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的背景下,必須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只有積極謀劃新形勢下農民增收的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增強保障、拓展空間、挖掘潛力,才能提高農民增收的質量和水平。
樹立農民增收的新理念
當前,在強農惠農的基礎上,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從單壹的政策導向轉變為科技、投資、市場等多維立體的主導作用。以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為重點,統籌城鄉、農業和農村,追求農民增收的數量、質量和可持續性,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著力保障農民平等權利和機會,積極樹立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農民增收新思路。
統籌增收的理念。統籌不僅意味著統籌城鄉,還意味著統籌農村農業內部,促進各種涉農要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上下銜接和橫向協調。在繼續加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力度的同時,把新農村建設放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化城鄉互動、工農互動,形成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機制。以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杠桿,促進要素資源科學合理重組。
可持續增收的概念,就是農民增收的手段不能權宜,不能窮盡。在追求收入增長數量的同時,還要追求收入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近年來,農民增收勢頭良好,但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需要實現從平面的支農惠農向立體的強農惠農轉變。相應地,促進農民增收的核心也要從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轉向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水平,確保隨著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的不斷提高,“農民增收勢頭不回落、不放緩”。
* * *建築* * *享受增收概念。新農村建設是壹項宏大的包容性工程,其核心是促進農民增收。只有讓農民從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新農村建設才能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以* * *促* * *建設,以* * *促* * *建設,在* * *建設中享受* * *,在* * *建設中建設* * *。在努力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社會建設,保障農民的平等權利和機會,防止和遏制農村內部差距擴大。
新形勢下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
當前,我們必須立足實際,采取有效措施,增強保障,拓展空間,挖掘潛力,提高農民收入的質量和水平。
依托繼續強農惠農,鞏固農民增收基礎,實施種糧農民直補政策,持續增加糧食收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支持力度,加大對產糧大縣“三獎壹補”力度,爭取將更多產糧大縣納入國家對產糧大縣財政獎勵範圍。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和耕地質量建設,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增加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建立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認真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糧食價格合理水平,確保農民得到實惠。同時,整合農業資金,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建設、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提高強農惠農投入效率。
圍繞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增收質量和水平,適時推進農業農村結構調整,采取貸款貼息、投資入股等措施,重點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畜牧企業和農民。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保護性耕作,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積極發展節約型農業,提高投入品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大力推進農村生態循環經濟,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質產業。因地制宜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建設功能多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
以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為突破口,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進壹步加強金融保障,幫助企業解困,優化政府服務,重點扶持成長型、支撐型、科技型和農業龍頭中小企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技術培訓,重點培養壹批中高級技師,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綜合素質。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拓寬勞務輸出渠道,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專業培訓、企業運作、規範運作、綜合服務等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新途徑。鼓勵返鄉創業,吸引更多農民工和商人返鄉創業,帶動農民增收。
圍繞加快培育現代新型農民,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加強農村勞動力知識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增收能力,積極培育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帶動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落實金融支持、信貸服務等優惠政策,扶持壹批服務功能強、內部運作規範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增加財富積累,創造財產性收入等新的多元化增收渠道。
以大力整合農村要素資源為突破口,深挖農民增收潛力,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和基層經營制度創新,激活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返鄉創業人員、農村經紀人等農村經濟發展主體,盤活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和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和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壹的要素市場。大力引導人才、智力、資本流向農村,支農服務農民。繼續深化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促進農村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