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兵役制度形成之初,沿襲東漢,主要實行征兵制。建安年間,曹操、劉備、孫權由於戰爭曠日持久,逃兵增多,人口減少,招兵難,開始以不同的名義逐步實行天下兵制,以保證兵源。曹操把士兵的家屬集中起來,作為人質,從中獲得預備兵。其兵謂之兵,以服兵役為終身義務;他家被稱為士大夫或軍戶。士另設戶籍,從私戶中分出,其後代代代當兵,士兵及其家屬開小差罪。同時規定貴族女子不得外嫁,喪偶女子死後仍應嫁給世家子弟,以此來繁衍世家子弟。吳還實行帶兵世襲制,將領世襲。他手下的士兵也是世世代代互相攻擊,家人都和軍營住在壹起。三國時期,除了世界兵制之外,軍隊以募兵、投降、征兵制為補充。我們還通過各種方式從少數民族中獲得了大量士兵。如魏國的烏桓兵、涼州兵,蜀國的華南飛軍、騷兵,兵。
三國沿襲漢制,建立養老制度。士卒死了,就該埋了埋了。魏曾規定,要把他們送到家中,官員要設祭。對傷殘軍人,免徭役,贈土地,贈牛,分米粒。
管理和培訓制度國家重視法治,有壹系列管理和培訓制度,並嚴格獎懲,保證執行。魏軍壹直把曹操的官能令、軍令、敗兵賠償令作為治軍的法律和制度。其主要內容有:行軍、列陣、攻防、宿營和軍艦停靠等。,都必須按指揮信號行動,違令者斬首;戰場上的士兵跟隨自己隊伍的旗幟,絕不能放錯位置。臨陣脫逃者將被斬首。藏匿逃到軍人身邊超過壹天的家屬,同罪;行軍不能損害莊稼等。還規定將軍出征,戰敗者賠罪,戰敗者免官銜。三國將軍出征或鎮守時,都將家人扣為人質。魏、吳還設置校務,監督軍民的隱蔽事務。軍隊有輪換制,魏蜀休假人數往往是五分之壹。各國都非常重視軍事訓練,都建立了訓練基地。諸葛亮在成都附近用八陣法練軍隊,曹經營玄武池練水兵,孫權利用江湖練海軍,效果顯著。魏每年立秋後都要舉行閱兵式,綽號“管兵”。
後勤保障系統三國軍隊的供給主要由政府組織。軍糧和軍費依靠租金和開荒收入,開荒收獲的軍糧比重很大。荒地裏有平民村,也有軍事村。魏國的兵站分為軍站和軍戶站。軍隊屯田,主要由駐紮在吳蜀鄰近地區的外軍,按建制由各級軍官管理,耕防結合,農戰結合。軍戶墾荒由農官、武將、武將、武將管理。蜀郡屯主要位於與魏接壤的漢中,有時與農民壹起犁地,但原有建制不變,由地方長官擔任督軍,指導墾荒。吳的大部分軍營都是軍人及其家屬耕種的。吳還實行侍城制,把幾個縣市分給統軍將領,用他們的租金收入供給本部和麾下將士。為城服務的數量取決於官職的大小和帶兵的數量。
武器裝備由政府車間制造,並由軍官監督。相傳蜀國諸葛亮曾被改造成十箭弩,裝備部隊。各國都有造船基地,吳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造的“長安”號可載兵士千余人。物資運輸主要靠牛、馬、騾、驢和大車。據說蜀國用“木牛流馬”運送物資,提高了山區的補給效率。
此外,三國在漢代采用了邊防烽火臺制度,並修建了守望、警報等通訊設施,以溝通首都與邊防、總督與下屬之間的聯系。軍令文書由驛站傳遞,魏國也有急信插雞毛的制度。
三國兵制的突出特點是:中央軍建立中外兵制,普遍實行天下兵制和大興軍營。這是當時政治經濟的產物,適合軍事鬥爭。但後來,外來勢力擴張,到了東晉,中央政府已經無法控制和指揮。兵制具有很強的個人依賴性,直接影響了後世士兵的劣根性和門閥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