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樂器,很多人會想到吉他、鋼琴、小提琴等西方音樂。孩子們焦慮過去的興趣班裏,大部分都是樂器滿堂,卻很少有來自中國傳統樂器班的。這種現象讓很多傳統藝術的藝術家感到非常寒心。
不僅僅是樂器,還有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京劇班的蕭條,評彈沒人知道,很多年輕人混淆傳統文化。當然,很多藝術家也在慢慢拾起這些失落的文化。雖然不知道未來的結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藝術的傳承還是有希望的。
例如,來自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張雲雷就因為她的長相和改編的京腔而大發雷霆。而且憑借著從小培養的技能,在相聲偶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對傳統藝術的貢獻也非常大。不僅讓京劇重新回到了觀眾的視野,也讓很多年輕人了解並喜歡上了京韻大鼓、地方小曲等民間藝術。
事實上,除了張雲雷,許多人早些年就開始關註傳統藝術。很多電影人也根據這個素材創作了很多作品。今天我要介紹這樣壹部電影,電影名叫《百鳥朝鳳》。光看標題,妳覺得這部電影應該很華麗吧?但其實這是壹部鄉土氣息很濃的電影,電影講的是壹個來自農村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壹位老人,他把壹生都獻給了壹種樂器。他的樂器就像他的兒子壹樣,所以他用了壹生的時間來傳承這個樂器。藝術不是手藝,必須有人傳承。有人小心翼翼地從上壹代人那裏接過這門藝術,並終生自覺地將其發揚光大。
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影片中的主人在意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那顆純潔而恭敬的心。有句話叫沒學過藝術,先學會做人。片中的男孩沒有過人的天賦,但感動師父的是他父親受傷後的眼淚。果不其然,當他長大後,當他繼承了大師的衣缽,所有人都拋棄了這門傳統藝術,只有他頑強地堅持著,做出了壹些成績。
《百鳥朝鳳》講的是嗩吶的故事,這部電影的片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華麗。本來是壹首很經典的嗩吶歌,這首歌不能隨便吹。眾所周知,嗩吶壹般是在葬禮上演奏的,而這首曲子也只有生前受到大家尊敬和逝者尊敬的人才能撐得住。
故事的最後,堅持傳統民間藝術的老人離開了這個世界。然而,這種藝術並沒有隨著他的離去而消失。這個用壹滴眼淚贏得他青睞的弟子,最終成長為壹個和他壹樣執著於嗩吶,堅持藝術的藝術家,嗩吶也已經得到文化局的重視。這個從小就重情重義的少年,在完成師父的囑托後,站在師父的墓前,吹響了《百鳥朝鳳》這首歌。
去其精華去其糟粕。
如果妳不把它傳遞下去,妳就失去了它。
今天和大家聊聊民間土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壹朵奇葩。位於渭河下遊的蔔莊鎮、昌邑市大窯村,是壹個連接著陶瓷工業命脈的古村落。2011年4月,蔔莊鎮大窯村、昌邑市土陶技藝被評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近年來仿古之風蓬勃興起,精明的大窯制陶工殷賢德迅速在全國各地的復古建築建設中發現商機,將目光投向仿古磚瓦,並取得成功。(165438+10月20日濰坊新聞網)
作為民間藝術之壹,陶器面臨著傳承的困境。事實上,不僅是土陶,濰坊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同樣的命運。如高密剪紙、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等。在濰坊,這片土地曾經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和無盡的文化遺產,但作為農業社會的遺產,當工業社會到來的時候,註定要面臨瀕危的尷尬。雖然政府已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無法解決其傳承困境。
壹方面,工業社會的到來是對競爭對手的打擊;另壹方面,手工業的雇員人數減少了。在這兩個困境中,土陶等民間藝術的命運相當危險。那麽,需要做哪些努力來解決民間藝術傳承的困境呢?事實上,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困境。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為政府搭建壹個平臺。最成功的例子是壹年壹度的濰坊國際風箏節。濰坊國際風箏節作為壹個集文化、經濟、旅遊為壹體的綜合性節日,不僅實現了風箏文化的傳承,促進了風箏經濟的發展,也塑造了濰坊品牌。不得不說,這是壹個三管齊下的問題。
按照這個思路,昌邑和土陶不妨走上文化舞臺,走上唱戲之路。首先,相關部門要重視民間技藝這壹文化產業。關註民間技藝不應局限於將其評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應將其視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和產業鏈。因為土陶技藝是可以創新的,土陶和昌邑仿古建材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要用財政補貼的方式鼓勵更多的人傳承這項民間技藝,比如加大培訓力度,加大對培訓者的補貼,提供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最後,相關需求需要長期規劃,民間技藝的傳承要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真正保留民間技藝。
我肯定需要,不然就沒有工匠精神了。
需要傳承,歷史和技術都在進步,但傳統工藝和理念有助於理解和學習。這對今後的研究有壹定的意義。
精心經營肯定能傳承下去。我們山居的主人黃旺旺先生是李雕刻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他初中沒畢業就開始進入雕刻廠,跟雕刻師傅學習雕刻技藝。現在他也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這說明只要他能堅持把手藝做好,堅持做下去,還是可以傳給下壹代的。現在廠裏也培養了幾個雕刻師傅,算是壹種傳承吧。
所有的技能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果可能的話,有必要將它們永遠傳遞下去,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當然,好的技能需要保留和推廣。
我真的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