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德裕全的老文員蘇荃和他在天津成立合資企業,關了兩年。1949年夏,回到貴綏(今呼和浩特),經常為教會和壹些樂器隊修理管風琴等民間樂器。1952年,他在老城區大十字街租了壹個兩層的鋪子,創辦了歸綏第壹家樂器店——和聲文藝工業社,組織了壹些工人修理、準備、經銷各種樂器,生產了少量的板胡、胡俟等產品。服務範圍:東至大同,西至包頭。此後,經過1954公私合營和1956合作,他壹直與樂器打交道,尤其對蒙古族弦樂器馬頭琴的發展情有獨鐘。
1950年,內蒙古藝術團赴北京參加建國壹周年文藝演出。65438年10月3日,國家主席毛澤東、總理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各省級文藝團體的演出。其中,內蒙古民間美術家協會理事塞拉西演奏了壹首樂曲《朱色烈》(改編自民歌,意為愛情猶如朱色烈永恒的頂峰)。當時他坐在舞臺上的壹張桌子上演奏,聲音和普通樂器不壹樣。毛澤東接著問旁邊的烏蘭夫:這是什麽樂器?聲音很好聽,但是音量有點低。妳為什麽坐在桌子上玩?烏蘭夫回答說:這種樂器叫潮爾,也叫馬頭琴,通常在蒙古包或室內演奏。如果是在舞臺上表演,前面的人能聽到,後面的人聽不到。毛澤東說:妳能改進壹下,走進音樂廳嗎?
領導的囑托,也是對國樂的希望。烏蘭夫接著讓他的秘書去拜訪北京修理和制造樂器的工廠技術人員。經過幾次試生產後,它們並不理想。1952年,有人建議在馬頭琴的家鄉想辦法,於是內蒙古文化局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開發馬頭琴,遍訪天下能人,自然找到了張春華。
起初,潮爾語者的皮膚傳統上是用羊、馬、牛、蟒等皮制成的。北方氣候幹燥,壹般不影響發音,但氣候潮濕時,發音沈悶、跑調。50年代初,塞拉西去廣州演出。雖然她提前準備了吹風機,上臺前還在後臺烤了鼓皮,但還是大大影響了她的表演。後來張春華嘗試了各種牛、馬、騾、野生動物的皮,換了多種做工。雖然他實現了全國第壹次成功的改革,統壹了低音的形狀,但對馬頭琴的聲音改善不是很明顯。這樣,以後在制作傳統的芒皮馬頭琴和旅遊小馬頭琴時,材料開始由皮革向木材轉變,並嘗試了楊柳松胡桃楸等各種木材,采用了多項加工工藝。最後用楓木代替固定的皮面作為* * *發聲盒。以魚鱗松、梧桐為網,音孔由側板改為網前,弓桿由普通樹枝改為彈性韌性好的木材,琴軸改為機械軸,琴桿由直桿改為彎桿,琴弓由二繩馬尾辮改為金屬弦再改為尼龍絲弦,琴桿頂部統壹為馬頭形。
經中國音協、北京音協專家和馬頭琴音樂家鑒定,基本定型於1962。1983年,烏木主體馬頭琴和木面男高音馬頭琴試制,音域從兩個8度變為三個8度。不僅能演奏二胡、小提琴雙音和弦的傳統曲目,還能演奏樂曲中的6、5、4、3度雙音和弦。其聲音柔和、渾厚、明亮、強勁,音質純凈、清澈,音色悠揚,保留了傳統馬頭琴的特色。可以滿足各種場合的演出需要,可以與交響樂團進行獨奏、合奏、伴奏、合奏、協奏曲等演出。馬頭琴改革的巨大成功將馬頭琴帶到了聖殿和世界。
張春華是中國樂器學會會員,中國樂器改革與制作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馬頭琴協會理事,中國京派樂器協會特別會員,內蒙古政協第五屆委員。被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馬頭琴研究制作大師”稱號。
2009年3月,桑的弟子、享譽中外的演奏家齊寶力高在內蒙古衛視的節目中動情地說:張春華是個漢族老人。他把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發展蒙古國人民熱愛的馬頭琴,而且他從未改變自己的想法,壹直在為馬頭琴走向世界做出貢獻。當人們玩馬頭琴的時候,別忘了還有這樣壹位制作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