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業情況壹目了然
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正在走向國際化,急需高度專業化的人才。金融行業對就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比如大學老師和大公司的市場調研分析、基金經理、投資經理、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等。
2.就業方向概述
無論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畢業,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壹般都有經濟分析與預測、外貿、市場營銷、管理等就業方向。如果能取得壹些資格證書,他們的就業面會更廣,就業層次會更高,待遇會更好,比如CFA、FRM、特許財富經理(CWM)、基金經理、精密計算器、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等。
3、九類金融人才需求
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金融分析師、金融風險管理師、特許財富管理師、基金經理、精算師、副行長主管、審計主管、產品開發人員、後臺工作人員(金融、結算、稅務經驗豐富)等九大類人才。
金融分析師(CFA):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獲得CFA資格幾乎是進入投資領域的必要條件。到目前為止,全球只有35500人通過了考試,而在中國大陸,目前約有50人擁有這壹資格,未來三年CFA的需求將超過5000人。FRM/CFA優惠報名點我咨詢
金融風險經理(FRM):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風險也會隨之產生。在管理壓力和外資金融機構競爭的雙重壓力下,國內各金融行業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加強了對金融風險的計量和管理,提高了防控金融風險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具有風險管理知識的專業人員在企業中很受歡迎。FRM證書作為全球權威的金融風險管理認證,具備基於全球標準客觀衡量風險的能力,也成為企業衡量候選人是否具備強大風險管理能力的標準。很多人報名FRM學習風險管理知識,是為了在金融圈更好的發展。FRM註冊的條件是什麽?
特許財富管理師:5年以上金融機構工作經驗,良好的經濟基礎且精通至少兩個投資領域,要求很高很少有人能過。
投資管理人才:市場急需大量投資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風險投資人才、融資租賃人才、金融業務代表、個人投資顧問等。
審計主管:有能力的,只有工資能比原來高30%到40%才願意跳槽。
4.不同崗位的職業發展路徑
金融行業每個崗位都需要什麽經驗?什麽技能?職業發展路徑是什麽?
零件1
銀行
中國銀行人力資源部招聘與就業管理總監朱表示,該行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崗位主要分為兩類:客服等基礎服務類和金融研究等專業類崗位。畢業生要先做好這樣的基礎專業儲備,大部分需要輪崗積累經驗。“銀行面臨的壓力比之前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大得多。”在中國銀行,大部分高管都來自壹線。“這是壹種戰略考慮。總公司雖然舒服,但我們真的要學會放棄很多,付出更多。”
2017金融行業就業前景
第二部分
信托、證券\基金
信托和證券的門檻相對較高,壹般更青睞有經驗的求職者。但也有公司每年會為應屆畢業生開放壹定數量的招聘名額。如中融信托去年招聘140名應屆畢業生,職位集中在前臺營業部信托經理助理;中後臺的風控、法務、產品支持。
信托人員壹般要從助理做起,然後按照信托經理、信托經理的路徑晉升,才有可能達到總監級別,負責業務工作。由於近年來監管部門對信托公司的管理越來越規範,信托公司工作半年到1年就可以晉升的情況會逐漸得到控制。標準化後,每壹級的推廣速度大概是2到3年。證券也類似。
第三部分
投資銀行
投行的準入門檻很高。以摩根士丹利為例。目前,他們在中國招聘的應屆畢業生主要是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的研究生或以上,他們必須在畢業前壹年開始在摩根士丹利實習。據中國區執行董事兼人力資源總監白介紹,該方向人才的招聘除了基本的專業技能外,對專業技能和文化維度的要求也很高,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合作、項目管理等。此外,具有國際視野也是他們可貴的品質之壹。“剛開始選人才的時候可能不壹定有效,但是這個員工能長期留在企業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部分
基金風險資本
相對來說,基金創投公司更看重綜合素質和實踐經驗,所以招的應屆畢業生較少。在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建青看來,基金創投行業有壹個特點,就是需要對技術、商業模式、商業邏輯有很強的理解和學習能力。所以大部分基金創投公司都希望求職者本科期間有理工科背景。王曉蘭也認為,由於行業對綜合素養要求高,培養壹個大學畢業生需要的時間太多,壹般壹年只招壹兩個大學生,職業發展路徑和投行壹樣。
金融行業的方向具體到崗位,以初級服務崗位為主。壹般金融畢業生的發展都是以此為行業起點的。
第五部分
銀行客戶服務
對於畢業生來說,銀行的基礎服務仍然是主要投放方向,每年招聘人數都在萬人以上。工作內容是處理個人業務和公務,工作強度比較大。這個職位門檻低,大部分只需要本科畢業。同時,壹線城市增量需求減少,更多需求隨著網點布局下沈。
第六部分
客戶經理
證券、銀行、信托等機構對銷售崗位的需求總會比較多,對應的崗位有證券經紀人、客戶經理、信托經理。這類崗位要求有維護客戶關系和建立客戶資源的能力,對溝通和客戶管理能力要求較高,有績效考核的壓力。”“我咨詢FRM持證人的職業發展前景。
基金風險投資的就業前景
第七部分
外資銀行管理培訓生
外資銀行的校招項目以管理類學生為主,職位起點比較高。管培生的崗位輪換周期通常是1.5到2年。他們需要進入各銀行部門的壹線業務、核心項目、中後臺崗位、職能部門等不同業務模塊參與實際工作,在充分了解業務後再確定崗位設置方向。這些職位大多是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本科或碩士畢業生。
第八部分
證券經紀人
證券行業的招聘需求與投資市場的熱度有關。比如股市好的時候,證券的招聘需求會比較活躍。證券經紀人也是營銷崗位,主要工作是客戶開發和服務,證券投資理財產品和業務的推廣,有提成比例。該職位將優先考慮已取得證券經紀人職業資格或專項資格的人員。
第九部分
證券分析師/金融研究員
主要工作是分析證券市場、證券價值和變化趨勢,向投資者或機構出具研究報告。該類崗位要求碩士生系統學習過證券分析、金融等知識,以及會計、審計知識,具備良好的客戶溝通和專業寫作能力。FRM/CFA等專業證書會加分不少。
零件10
風險管理/控制
金融行業是操作風險,風險控制是核心環節。這壹點在證券行業更明顯,因為券商、基金、期貨等。所有人都以管理風險為生。風險管理和證券研究的學歷門檻較高,傾向於金融數學、金融工程、數理統計專業碩士以上學歷,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定價理論和模型。因為涉及到產品設計和流程管理控制,法律知識也有涉及。
零件11
證券/投資項目管理
主要工作內容為項目風險評估與分析、項目立項、盡職調查、方案設計、談判等。王建青認為,投資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壹般會考慮從MBA中尋找。"有理工科背景或行業背景的MBA學生是理想的."
零件12
投資銀行業務
整體來看,投行已經脫離了暴利時代,需要在業務中尋找新的盈利點。以摩根士丹利為例,他們的戰略是向資產管理轉型。同時也意味著成本控制需要加強,投行的薪酬可能不如以前。但由於國內暫停IPO,投資銀行部的招聘需求會減少。這類崗位對應屆畢業生的基本要求是國際視野和英語溝通能力。" " "點我咨詢投行考證。
零件13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人才缺口很大。
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的人才壹般分為四類:“典型”的傳統金融人才、金融產品研發人才、互聯網技術人才和互聯網運營推廣人才。
目前行業急需的人才有三種:技術人員、財務人員、運營人員。
如果妳是技術黨,妳應該了解PC端研發,移動端研發,產品研發等。
如果妳是金融學校的,妳知道如何設計金融產品,了解金融建模和風險控制,知道如何進行大數據分析。當然,對於壹些開展線下業務的平臺,也急需有本地人脈和經驗的客戶經理;
如果妳是壹個狗運營商,妳不僅要知道如何跟隨熱點的趨勢,還要懂壹點金融,懂壹點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像雷軍、刁葉燦這樣會玩概念、會包裝的人,成功吸引人的眼球。
5薪資水平
金融專業研究生薪酬收入差距較大,與學校和導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及自身的能力塑造和實踐經驗密切相關。其中融資、資本運營、咨詢服務發展前景更廣闊,收入可觀。月薪6000元到3萬元不等。如果能進入跨國投行或埃森哲、麥肯錫等跨國咨詢公司,年薪大多在20萬左右,還有其他福利。
6全行業就業掃描
金融專業今年就業率指數:
在金融專業的畢業生中,95%的人在畢業前或剛畢業時就找到了工作,4%的人在畢業1年後找到了工作。按照10的分數計算,該專業的應屆就業率指數為9.60,與其他專業相比屬於中等偏上水平。
金融行業掃描:
金融專業的學生就業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統、咨詢行業、證券業、會計、投行、傳媒、公共決策或研究部門等。當然也有獨立創業者或者其他行業的員工。
金融系統主要是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各大銀行每年都提供壹定數量的工作崗位。主要分布如下:
1.央行:中國人民銀行。
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3.政策性銀行: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4.四大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
5.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深發展、招商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渤海銀行。
6.城商行:基本上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商行。
7.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
8.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壹些機構,比如花旗集團。
咨詢行業主要是管理咨詢、營銷咨詢、IT咨詢等咨詢機構和投資銀行,包括畢博、埃森哲、麥肯錫、波士頓、貝恩、凱捷、羅蘭、貝格、科爾尼、莫裏特、德勤、博斯、普華永道等跨國大型咨詢公司。、以及北大縱橫、和君創業、新華信、卓遠、漢普頓、華夏基石等本土知名咨詢公司。
證券行業主要包括各類證券公司,如國泰君安、華夏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光大證券、華泰證券等。
媒體也是壹個好行業。壹般來說,經濟學專業學生可選擇的媒體空間比較大,主要集中在財經類媒體,如證券時報、金融時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金融時報、工商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金融報、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營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