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初年,廣饒縣(原名樂安)北部的農民為了生存,經常隨身攜帶彈琴、打節板等樂器。壹開始主要是唱鋼琴書的短片段,或者流暢地編壹些有趣的故事,邊彈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曲調,以豐富其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村的張蘭田、張誌田兄弟,有壹次去安徽鳳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舒勤的表演藝術有很大的影響。藝術家在長期的歌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壹些擅長演唱的藝術家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如廣饒縣西上村藝人尚星和妻子關長期在煙臺、青島等地演唱,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藝術的代表人物;擅長人物表演的藝術家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秦書法家施殿元為首的班,試圖把《捉腳》改成化妝表演,用竹、紙、布紮成驢的形狀並塗上顏色,還有壹個演員綁上彩色的驢,使之看起來像騎著驢。壹個演員用鞭子趕驢;另壹位藝術家演奏了鋼琴、揚琴、竹板等樂器,演員們在音樂中載歌載舞。這種表演別開生面,熱鬧非凡,第壹次演出就很成功。由於《王曉捉腳》中首次使用了驢形道具,群眾也就把這種戲叫做“驢戲”。此後,石殿元陸續將壹些琴書的書名改為整容演出,所到之處演出深受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