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計劃如下:
第壹單元
1.主題:通過統壹長度單位來理解厘米。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通過看壹看、比較、測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外觀,能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於整厘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自己的創造活動中建立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 cm的長度概念。
教學困難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只有整厘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子。
教學過程
壹,引入談話
老師:同學們,誰比妳們的媽媽和老師高?誰矮?
高多少?短了多少?做個手勢。妳能確切地知道多高和多矮嗎?
“多高”和“多矮”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需要使用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按要求比較學生。
第二,探索新知識
(1)統壹的長度單位
古代人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是怎麽做到的?
(例1場景圖。)通過觀察這些圖片,妳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妳認為他們的方法怎麽樣?
老師總結。老師和學生測量課桌。
交流報告:書桌有多長?
老師提了個問題:我只量了3英尺。我們都測量同樣的桌子。為什麽結果不壹樣?
追問:怎樣才能得到同樣的結果?有什麽好方法嗎?
(2)整體感知,知厘米。
1.觀察尺子,知道刻度。
請拿出妳準備好的尺子,把妳的尺子和妳同桌的尺子比較壹下,看看他們有什麽共同點。
老師指出刻度線、O刻度和長度單位“cm”並明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壹般以“cm”為單位。
2.知道1 cm。
老師指出:這個尺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意味著從這裏出發。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是1厘米。(板書:1cm)
尺子上哪壹節的長度也是1 cm?誰上來指出來?我們發現了什麽?
老師:因為每個格子的長度都是壹樣的,所以我們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是有統壹標準的。
同學們,如何看待1 cm的長度?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約為1 cm?
老師展示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和圖釘的長度。
總之,我們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 cm。妳也能用l厘米說壹句話嗎?
3.認識幾厘米。
老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 cm。現在老師還要增加難度。從0到3,從0到7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4.教學例3(量壹個量)。
(1)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畫出它的長度,說出它可能有多少厘米。
老師解釋並演示道:
(2)如果尺子斷了,最小刻度是2,還能測出這個音符的長度嗎?如何衡量?
5.實際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較短的壹邊。這條短邊有多長?再測量壹下,看看妳的估計是否準確。再量壹下數學書長邊的長度。
第三,鞏固新知識
1.完成課本第4頁的“做”。
2.完成教材《習題1》第1題。先估計幾厘米左右,再測量。
3.完成課本“練習1”第二題。
註:如果接近8厘米,我們說是8厘米左右。
同桌合作,量壹步是多少厘米?測量腳趾到腳趾的距離。
四。摘要
妳從這壹課中得到了什麽?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壹的長度單位來度量,我們也知道了1 cm的長度,我們會用手中的尺子來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如何教好二年級的孩子
第壹,給學生創造思考、思考、提問的機會。比如二年級課本學過的“角度的理解”。對於什麽是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稱,以及“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等問題,同學們已經學會了“還有問題嗎?”學生回答“沒問題”。真的沒有問題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問了壹個問題:“為什麽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無關?”經過討論,我們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沒有長度,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度無關。角度的大小取決於兩邊的張開程度。教師示範從學生的角度提問。久而久之,學生就有了提問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也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用生活知識來教學。比如小紅做了18紙花送給同學。還剩幾朵花?這是壹個兩位數減去兩位數。如果妳在生活中做到了,學生就會明白其中的意義。所以有些實際問題可以先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再用數學知識來解決,讓學生理解問題的意義。
第三,利用社會環境提高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比如在學習統計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帶學生去商場或者社會,運用新學到的統計學知識,通過觀察、測量、比較,收集有用的信息和知識。
第四,給學生創造思考、思考、提問的機會。比如二年級課本學過“角的認識”,學生已經知道什麽是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還有什麽問題嗎?”學生回答“沒問題”。真的沒有問題嗎?“那我來問個問題。”老師問了壹個問題:“為什麽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無關?”經過討論,我們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沒有長度,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度無關。角度的大小取決於兩邊的張開程度。教師示範從學生的角度提問。久而久之,學生就有了提問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也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