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壹個適合小學生的問題的心理測驗...

壹個適合小學生的問題的心理測驗...

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自卑是常見的。

根據對壹些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嚴重的自卑感。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依賴和強大的保護。所以相對於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自卑心理壹旦形成,就會作為壹種負面的情緒體驗存在。由於客觀環境和主觀認知難以改變,這種自卑心理不會隨著父母工作時間的延長而減少,反而會增加和泛化,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與父母的關系越密切,情感交流越豐富,父母外出後的自卑感就會越明顯。

2.有孤僻心理和人際交往障礙。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傾向於依戀父母,依戀是兒童出生後形成的最早的人際關系。依戀的程度和性質直接影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信任,影響他們的情緒、社會行為和性特征。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的煩惱和沖突得不到傾訴和引導,導致對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嚴重影響了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周宗奎等人發現,有相當壹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時會有失落感。有壹段時間,他們不愛說話,不愛與人交往,變得自閉。他們的孤僻、脆弱和對親情的向往,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3.性格與行為的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引導和幫助,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容易出現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偏差,人格發展上的畸形。壹方面,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保護,變得膽小、懦弱、思想封閉、情感冷漠、孤僻、缺乏愛和交流的主動性;另壹方面,孩子因為沒有受到父母的約束,性格和行為異常,表現為急躁和沖動。他們經常把無端的小事升級為打架,打罵老師同學,甚至長輩。極少數留守兒童受到了不良社會幫派的影響,導致違紀行為或犯罪。

4.逆反心理嚴重

留守兒童逆反心理強烈,對抗情緒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壹切充滿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更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往往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謙虛”、“調皮”。留守兒童總覺得別人在欺負他們,他們把雞毛蒜皮的事情看得很重。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有強烈的逆反心理。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失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有直接的、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親子關系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會導致安全感和自尊的缺失,導致心理上的敵意和焦慮。

2.監護人教育不當

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分為隔代監護和父母監護兩種。在隔代監護中,大多數監護人是自己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爺爺奶奶的思想和生活習慣與時代不合拍,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容易造成孩子的適應不良;爺爺奶奶大多溺愛孩子,要求放松,放松原則,容易使孩子養成固執任性的不良性格和行為。上壹代監護是指父母和同齡人,通常是親戚或朋友,對孩子的照顧方式,對孩子的監督大多沒有父母那麽強。第壹,親戚朋友要維持自己的生計,很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孩子上。二是孩子不是自己的,或者說過分溺愛,容易讓孩子養成壹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性格;或者過於嚴厲,容易讓孩子產生負面的對抗情緒和行為。

3.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然而,學校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的不足,制約了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發展。目前,寄宿制是對留守兒童較好的管理措施,但大多數農村學校缺乏寄宿制條件,即使有,壹般條件較差,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很少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缺乏正確引導;部分教師忽視了與留守兒童的溝通,75.0%的留守兒童反映他們的老師從未去過他們家。被忽視和拋棄的感覺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發展。

4.糟糕的社會教育

就我國教育現狀而言,為孩子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太少,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基層很少或沒有相關的兒童社區教育組織,農村兒童的教育、成長和發展仍然處於社區教育的真空地帶。留守兒童是學齡兒童。社會的負面因素,比如現代媒體,滲透性很強,壹些低俗、庸俗的作品很容易影響到沒有防備的孩子。這個時候,家庭監管不力或者失控,就為他們的不良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改進家庭教育,充分發揮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職能。

充分發揮父母的教育功能需要父母與孩子保持經常的聯系。除了生活、身體、學習,還要註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他們還可以講述自己打工的經歷,讓孩子理解和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另壹方面,監護人要樹立角色意識,真正擔負起撫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對於留守兒童,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溺愛,做到嚴與愛相結合;同時,要定期與留守兒童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心理狀況,及時與家長和學校聯系,采取措施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2.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作為留守兒童所在的教育機構,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壹是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咨詢和咨詢教師,為全校師生提供心理咨詢和咨詢服務。第二,建立家訪制度和家長學校。培養家長和監護人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探索和推廣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第三,成立留守兒童同伴輔導小組。在小組交流和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分享彼此的快樂,理解和分擔彼此的煩惱,交流和討論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疑惑。從* * *的交往活動中,可以培養他們對集體的依戀感和歸屬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對輔導小組的關註和有計劃的指導和參與,使留守兒童朋輩輔導小組成為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的有效途徑。

3.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

各級政府部門明確界定、承擔責任,建立家庭、學校、社會齊抓共管的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努力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首先,社區居委會要對留守兒童的人數、住址、年齡、家庭情況進行調查,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管;其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如開展公益活動為他們創造參與社會實踐的環境,開展體諒父母的輔導活動,解決他們可能面臨的問題。在活動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引導,如表揚和鼓勵他們繼續發揚自律自強的精神,利用當地閑置的教育資源成立“留守兒童關愛關愛服務隊”,利用農閑時節承擔部分留守兒童課外教育,協助監護人用教育的方式管理好留守兒童。

4.留守兒童應加強心理素質訓練。

事實上,留守兒童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困擾,都可以認為是由於對現實缺乏正確的態度,內心不平衡造成的。父母外出打工是現實,留守兒童要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不改變父母外出的現實,我們只能學會自我調節,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作為留守兒童,要學會自信、自強、自立,把父母不在身邊當作對自己的壹種鍛煉和考驗,給自己設定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把學習當成壹件有趣的事情,多接觸老師和同學,積極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