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唱烏蘭察布二人轉出名的。烏蘭察布養育了我,二重奏成就了我。”武利平感慨道。
武利平,國家壹級演員,被譽為“內蒙古第壹笑星”。祖籍山西五臺。他的祖先背著包袱西行,最後定居內蒙古。因此,他對流行於山西、蒙古、陜西和河北省交界處的二人轉藝術有壹種破碎的愛。他把二人轉藝術以小品的形式搬上電視熒屏,讓更多的觀眾認識和了解二人轉。現在,他已經踏入影視,觸電了。我要為此做點什麽
武利平,11歲,進入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烏蘭牧旗,開始接觸二人臺。在烏蘭牧騎,武利平學習了聲樂、舞蹈和各種樂器,還學習了各種戲曲。這也為他以後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初,總是演壹些小角色,比如《走西口》裏的太春,《演錢》裏的馬,還有《賣碗》裏的王成等等。有壹次,壹個在元宵節扮演蘇木(壹個色彩鮮艷的舞蹈角色)的女演員生病了。無奈之下,該劇導演請平時喜歡模仿的武利平臨時救場。誰也沒想到,武利平把劇中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表演效果前所未有。慢慢地,武利平開始接觸壹些其他二重唱角色。
武利平17歲時,在全區現代戲排練中表演了東路二人轉《分糧》,塑造了壹個幽默風趣的老農形象。他獨特的表演天賦讓觀眾捧腹大笑,專家們也很佩服他。憑著自己的天賦,他求助了很多老師。曾赴包頭市請教老藝術家範學習的表演,繼承了頗有難度的劇《訪病人》。
“爸爸從來不談他的辛苦,但我知道,他在別人不練的時候偷偷練,在別人睡覺的時候已經在吊嗓了。”從小就和武利平壹起演出的吳燕妮談起她的父親,非常苦惱。她說,武利平也應該每天抽出時間看書“充電”,每天鍛煉肌肉,為接下來的演出做準備。
武利平的藝術生涯豐富多彩。除了表演二重唱,他還參與了小品和影視劇的拍攝。從電視劇《武則天》中的王公公,到《縣委書記》中的米,武利平用他憨厚的笑容和出色的演技征服了觀眾。1992獲全國素描大賽優秀表演獎第壹名;同年獲得全國喜劇演員大賽“銀幕獎”。1994在北京舉辦專場話劇。作品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屈原雜壇》,系列散文《五裏打工》獲得好評。2001參與創作並主演大型東路二人轉現代戲《《單身漢》與洋姑娘》,壹舉獲得“第十九屆梅花獎”。
武利平的二人轉非常生動,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他經常去鄉下演出。“我們很高興看他表演。如果他能表演壹天,就能逗我們壹天。”壹位涼城縣的老人談起武利平,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他說,武利平壹到鄉下,村子裏和外面就會擠滿了觀看的人群,壹些農民會聽武利平的演唱並和他壹起表演。
因二重唱而走紅的武利平,雖然參演了很多電視劇,但他壹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二重唱。“二人臺是我的生命,是我永遠的牽掛。我想為它做點什麽。”武利平說。2004年,他開始組建武利平二人臺藝術之星班。將地方歌劇推向邊緣
該二重唱,俗稱"東西",是根據孟的歌曲和"坐在壹根弦上"?吸收山西河曲民間歌舞而發展起來的民間戲曲,流傳於內蒙古中西部和陜西、山西、河北部分地區,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壹百多年來,幾經沈浮,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烏蘭察布、呼和浩特等地原本致力於二人轉創作和演出的專業團體相繼解體,演員流失,劇本老化。年輕壹代受二人轉的影響,觀眾也在流失,使得這部劇有淡出人們生活的趨勢。
為了解決人的問題,武利平想到了辦學校。但是基於二人臺的草根性,經濟條件好壹點的家庭是絕對不願意讓孩子學這種在下裏巴沒有市場的東西的。只有那些幾乎被生活拋棄,沒有機會學習的孩子,才會珍惜成才的機會,才會把學到的東西當成生活的壹部分來珍惜和管理。基於這種考慮,武利平開始籌集資金幫助窮人辦學校。
按照武利平的想法,第壹批至少培訓24個孩子,正常課程要劃算,至少要50多萬。我們怎樣才能找到這筆錢?政府沒錢,只能靠自籌。因此,從2004年開始,武利平會在每次會議上講二人臺的現狀,在每次宴會上講二人臺辦學的意義,在熱愛二人臺事業的企業家中遊說。好事多磨,因為他對武利平的信任,對二人轉藝術的熱愛,對其未來的擔憂,很多企業家都捐了款;此外,通過多方努力,該項目被納入朝霞工程,獲得政府支持,資金紮實解決。2005年4月開始招生,學校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大專班應該取什麽名字?武利平說:姑且稱之為二人明星班吧!今天培養他們,就是為了讓他們明天努力成為二人轉的明星演員,傳承和發揚二人轉藝術!
武利平不僅對二重唱有著事業上的責任,而且已經將他的心與二重唱融為壹體。
“二人臺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如果它死在我們這壹代人手裏,那真的是我們的罪過。”武利平意味深長地告訴記者。他說,由於歷史、地域、文化、語言、藝術表現形式以及當地經濟發展落後等方面的限制,人們在意識形態上對二人臺存在偏見,自願從事這壹藝術的人越來越少,使得二人臺幾乎成了“瀕危”劇種。不僅接班人少,現有演員也少。壹些過去學過二人臺表演藝術的藝人因為市場沖擊轉行了,二人臺的發展前景非常暗淡。
讓它消亡還是發揚光大?這確實是擺在武利平面前的壹個重要話題。2005年,四省區對唱大受觀眾歡迎。人們似乎正在欣賞各種各樣的純藝術,如京劇和外國音樂,他們對藝術的欣賞趨於回歸。每個人都渴望壹些原始的文化藝術,壹些綠色的藝術生態。武利平認為這是二人臺發展的好機會。
“我半輩子都在搞二人臺。二人臺創造了我。二人臺是我生活的壹部分。我開辦學校不是作秀。這是對二人臺的感恩,也是對家鄉人民的感恩。”武利平坦率地說。窮孩子很難上藝術學校。我給它們裝上翅膀
“武利平二人臺藝術之星班”開班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報名的人絡繹不絕。大部分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也有壹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來這裏報名學習。這可能會給武利平帶來問題。壹開始他只想招24個學生,包括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壹下子就有幾百個學生報名了。
反串角色是武利平表演的壹大特色(資料圖片)
因為建立二人臺藝術之星班的目的是傳承二人臺藝術,所以考試以“寧缺不應低人壹等”為原則,由武利平的家人出馬,從形象、氣質、感覺、聲音、表演等方面對考生進行精心篩選。,從而從好中選優,保證明星班的好學生。武利平的女兒回憶說,當時為了看考生身高的未來發展,她甚至叫考生家長再測量壹遍,為了擴大生源,全家人到二人轉的另壹個發源地河曲親自選拔考生。
武利平說,窮孩子上不起藝術學校,費用太高。他說自己的力量只能捐助這麽多孩子,還特意請來了內蒙古京劇團的兩位老師,親自為這些孩子培訓國劇基本功。他說他已經盡力了。
2005年春天,沂蒙準格爾旗麻紮鎮15歲的王惠萍不知所措。與其他孩子相比,她學習成績好,有音樂天賦。受愛唱滿漢全席的父母影響,她從小就愛唱歌跳舞。她的聲音遠近聞名。她參加團旗等地方的比賽,能拿大獎。但是,最不如意的是她家窮。以前為了給她機會,姐姐早早輟學。她讀了壹年級,家裏卻拿不出報名費。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她也“毅然”退學,給弟弟壹個機會。她有多少夢想去藝術學校並成為壹名演員?但她連初中都上不了。她還能有什麽夢想?當別的孩子在父母身邊被寵成公主的時候,她卻在做家務、下地幹活的時候,整天嘆氣、流淚。
2005年4月的壹天,已經在家裏徹底絕望的王惠萍,突然收到以前學校老師的消息,說武利平有壹個二人臺明星班要招生,專門搞二人臺,招收貧困生。只要條件足夠,學費全免。能有這樣的好事?全家人都很激動,王惠萍下定決心:我壹定要被錄取!
王力可惠平,許多受到輟學威脅的貧困家庭的孩子,甚至那些來自不太貧困家庭的孩子,喜歡唱民歌和二人轉,被“武利平二人轉明星班”點燃了。然而,選擇意味著殘酷的競爭。經過激烈的競爭,130多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最終選出了29名學生。
但離開考場後,許多考生家長帶著孩子來到武利平:“我的孩子喜歡妳們的生意。我們交學費,妳能給培訓嗎?”有這麽多的接班人熱衷於二人臺,武利平不禁大受鼓舞。對於二人臺的發展,他的付出無怨無悔,“行”字響亮。就這樣,原本計劃招收24人的明星班,最終收到了錄取通知書,變成了49人。
“我們家壹下子有40多個孩子!”看到這些訓練有素的學生,武利平興奮地說。他壹會兒叫王樂妍站直,壹會兒叫龔潔註意他的表情。雖然三個月後只和孩子在壹起短暫的幾次,但他把每壹個孩子都記在心裏。吳老師就像親人壹樣,再累也停不下來。
武利平走進孩子們的宿舍,宿舍裏的八個小姐姐壹起擁抱他,孩子們緊緊抓住武利平的手。
“吳老師跟爸爸壹樣親。”來自陜西的張角說。宿舍的小姐妹們說起吳老師,好像有說不完的故事。當這些孩子剛來上課時,武利平專程帶他們來到呼和浩特,讓他們真切感受內蒙古二人臺藝術團的藝術氛圍。當時呼和浩特特別冷,細心的武利平擔心孩子們會著涼,就去軍需用品店給每個孩子挑選了壹件小小的軍大衣。孩子們壹下車就穿上了大棉襖,心裏暖暖的。
孩子們回憶說,中秋節時,吳老師給他們買了月餅、水果和巧克力。這群第壹次在外過中秋的孩子,居然忘了想家。
武利平說,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他必須動員社會力量來支持這個“二人藝術明星班”。他想到處招攬贊助,包括衣服、鞋子等等。孩子們的運動服引起了記者的註意。運動服的袖口和領口有壹排扣子。武利平向記者解釋說,這是他請服裝公司專門制作的。服裝要有演唱職業裝的特點。另外,夏天熱的時候,孩子可以拉起袖子。
武利平的開場白也啟發了孩子們:“給妳們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不是讓妳們拿著明星班的畢業證去玩,而是讓妳們挑起壹個擔子去傳承和發揚二重唱藝術!”“重任”在肩,激動之余又多了幾分神聖。
但是,正式上課後,我才體會到從藝之路的艱辛。每天早上,天不亮,功夫課就開始了。壓腿,出軌,走貓步...都是汗。很多同學腳崴了,毛細血管破了,下樓吃飯都很困難,淤青比較常見。別說女生了,就連男生都極度痛苦,眼裏含著淚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袁說:我真想打壹針麻藥把自己麻醉,這樣就不疼了。
每天除了正常的文化課和音樂課,早晚練四個小時基本功真的很慘。記者在學生宿舍看到每個人的床頭都放著紅花油和止痛膏,問他們有沒有想過放棄學業走其他路。20個聞訊趕來的孩子說:“不!”也有孩子說:“我們都怕同學超過我們,很多都偷偷練。”
經過半年的努力學習,明星班孩子的手(手勢)、眼(眼神)、身(身材)、步(步法)等基本功都還過得去。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藝術道路上的第壹站,接下來的四年,戲劇老師會在第壹學年為他們打好基礎,第二學年接受民族舞、芭蕾等舞蹈藝術培訓,第三、第四學年接受影視、戲劇等表演藝術培訓。經過四年的學習,我們將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具有現代表演藝術的專業人士。武利平稱之為“武利平教學模式”。
“我們不能讓自己放松,對不起吳老師的苦心。”壹個叫賈飛的孩子寫下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再苦再累也要堅持。我以後要和老師爭著唱好!”學生陸說。表演要真實,人要真誠。
“生活要真誠,表演要真實!”武利平經常對他的學生說這句話。武利平是烏蘭察布藝術學校的名譽校長和客座教授。他經常去學校指導學生。除了在表演、演唱等細節上給予學生指導,他更註重對學生的理想、信念、藝術追求等方面的思想交流。他結合自己的藝術經歷,諄諄教誨學生要嚴謹,要努力,要品德高尚。
《二人平臺》明星班的同學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吳老師不僅教了我們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壹位名叫曹的學生寫道:吳老師告訴我們要懂得節儉、關心和珍惜。他告訴我們應該成為什麽樣的藝術家。......
生命的誕生從壹個細胞開始,壹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加速成長,最後成為壹個敢於“撬”地球的鮮活人類。武利平在49個少年的心中種下了人們振興二人臺的希望,這無異於藝術生命細胞的裂變。雖然這是壹個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漫長過程,但讓二人臺藝術再次繁榮起來,已不再是癡人說夢。和人在壹起,還有什麽是不能做或者不能做的?
不努力,事業不會成功;沒有成千上萬人的汗水,藝術就不會繁榮。在二人臺“瀕危”時期,武利平盡最大努力挽救和發展這壹藝術,必將得到社會眾多有識之士的贊賞和支持,這是二人臺未來大發展的希望所在。(文/張麗娜、王贏)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