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導思想。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以德育人根本任務,著力構建優質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堅決防止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構建良好教育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2.工作原理。堅持以學生為本,回應關切,遵循教育規律,關註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整體質量,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和期待,減輕家長負擔;堅持依法治國、標本兼治,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堅持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加強政府統籌,落實部門責任,充分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完善保障政策,明確家校社區協同責任;堅持統籌規劃、穩步實施,全面落實國家關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有關規定,重點難點問題先行試點,積極推廣典型經驗,確保“雙減”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3.工作目標。學校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壹步提高,作業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後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求,學生更好回歸校園,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範。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的精力負擔在1年內得到有效減輕,三年成效顯著,人民群眾的教育滿意度顯著提高。
第二,全面減少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4.完善運營管理機制。學校要改進作業管理方式,加強學科組和年級組作業的統籌規劃,合理調節作業結構,確保難度不超過國家課程標準。建立學校作業公示制度,加強質量監管。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5.分類明確工作總量。學校要保證小學壹二年級不布置作業,可以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
6.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習情況分析等功能。,並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該系統設計了符合年齡特征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作業,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導向。鼓勵安排分層、靈活、個性化的作業,堅決克服機械式、無效式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7.加強作業完成的指導。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基本完成學校的書面作業,初中生要完成大部分學校的書面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反饋,加強面授講解,認真分析學習情況,做好答疑輔導工作。學生不允許批準和修改自己的作業。
8.科學利用業余時間。學校和家長要指導學生放學回家後完成剩余的書面作業,進行必要的課業,盡可能地從事家務勞動,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個別經過努力沒有完成書面作業的同學,也要按時睡覺。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控制使用時長,保護視力健康,預防網癮。家長要積極與孩子溝通,關註孩子的心理情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寄宿制學校要統籌安排課余學習和生活。
第三,提高課後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9.保證課後服務時間。學校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有效實施各種課外教育活動,滿足學生在校內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自願參與課後服務。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學校應當提供延時托管服務;初中可以在工作日開設自習課。學校可以統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制”。
10.提高課後服務質量。學校應制定課後服務實施方案,增強課後服務的吸引力。充分利用課後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補課指導和答疑解惑,為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不要利用課後服務時間教新課。
11.拓展課後服務渠道。課後服務壹般由我校教師承擔,也可由退休教師、有資質的社會人士或誌願者提供。教育部門可以組織本地區優秀教師到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開展課後服務。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教師校外有償補課行為,直至取消其教學資格。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課外活動在課後服務中的作用。
12.加強和改進免費在線學習服務。教育部門要收集和開發豐富優質的在線教育教學資源,利用國家和地方教育教學資源平臺、優質學校網絡平臺,免費為學生提供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優質專題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優秀教師開展免費在線互動交流和答疑。各地學校要加大宣傳和使用力度,引導學生用好免費的網上優質教育資源。
四、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13.堅持嚴格審批機構。各地不再審批新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培訓機構統壹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原來備案的在線學科培訓機構改為審批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對已備案的網絡學科培訓機構進行全面排查,按標準重新辦理審批手續。未通過審批的,註銷原註冊登記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ICP)。對於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各地要區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明確相應的主管部門,制定標準,嚴格審批。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不具備相應資質、未經批準多點開展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學科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購買學科培訓機構資產。外資不得通過並購、委托經營、加盟連鎖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培訓機構。已經違規的要清理整頓。
14.規範培訓服務行為。建立培訓內容備案和監管制度,制定校外培訓機構培訓教材管理辦法。嚴禁超標準進行高級培訓、非學科培訓機構從事學科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堅決查處超範圍培訓、培訓質量參差不齊、內容低俗違法、盜版侵權等突出問題。嚴格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組織科目培訓。培訓機構不得高薪搶奪學校教師;從事學科培訓的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教師資格,並在培訓機構和網站的顯著位置公布教師資格信息;不得泄露家長和學生的個人信息。根據市場需求、培訓成本等因素確定培訓機構收費項目和標準,向社會公布,接受監督。綜合使用《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進壹步完善常態排查機制,及時掌握校外培訓機構情況和信息,完善“黑白名單”制度。
15.加強正常運行監管。嚴控資本過度湧入培訓機構。培訓機構的融資和收費應當主要用於培訓業務經營。以虛構原價、虛假折扣、虛假宣傳等形式進行不正當競爭。是堅決禁止的,對行業內的壟斷行為堅決依法依規查處。網上培訓要註意保護學生視力。每課時不得超過30分鐘,課程間隔不得少於10分鐘,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1。積極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合理控制學生連續在線訓練時間。在線培訓機構不得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性影響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方式。在中國聘用外國人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嚴禁在國外聘用外國人開展培訓活動。
五、大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學校學好。
16.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地要鞏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積極開展優質均衡義務教育創建,促進新增優質學校成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治理和城鄉學校建設,充分激發辦學活力,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
17.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育部門要指導學校完善教學管理規定,優化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管理,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學校要開好國家規定的全部課程,積極促進幼幼科學銜接,幫助學生做好入學準備,嚴格按照零起點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學校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提高難度,加快進度;減輕考試壓力,改進考試方法,不得有提前備考、違規、超試題、考試排名等行為;考試成績是分等級的,堅決克服唯分數的傾向。
18.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各地要積極改進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為基礎的高中生招生方式,根據不同學科特點改進考試方式和成績呈現方式。堅持以學為主,進壹步提高中考質量,防止出現跑題、怪題、超課程標準等問題。逐步提高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規範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絕違規招生和惡性競爭。
19.納入質量評估體系。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嚴禁下達升學考試指標或以升學率單方面評價學校和教師。認真落實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將“雙減”效果納入縣域和學校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將學生參與課後服務、校外培訓和培訓費用減免情況作為重要評價內容。
六、加強配套治理,提高保障能力。
20.保證課後服務條件。各地要根據學生規模和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統籌安排教師編制。省級政府要制定課後服務經費保障辦法,明確相關標準,采取財政補貼、服務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確保經費籌措到位。課後服務經費主要用於對參加課後服務的教師及相關人員的補貼。有關部門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額時應考慮教師參加課後服務的因素,將教師課後服務補貼的資金數額作為增量納入並設置相應項目,而不是作為次年績效工資總額正常核定的基數;聘請校外人員提供課後服務的,課後服務補貼可按勞務費管理。教師在課後服務中的表現應當作為職稱評定、表彰獎勵、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
21.完善家校合作機制。進壹步明確家校教育責任,密切家校溝通,創新協作方式,推進協作教育建設。教育部門要會同婦聯等部門,辦好家長學校或網上家庭教育指導平臺,推進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和服務站點建設,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理念,合理確定孩子成長預期,努力形成減負知識。
22.做好廣告控制的培訓。中央有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校外培訓廣告管理,確保居民區主流媒體、新媒體、公共場所、廣告牌、網絡平臺不發布、不播放校外培訓廣告。不得在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商業廣告活動,不得利用中小學、幼兒園的教科書、教輔材料、練習本、文具、教具、校服、校車發布或者變相發布廣告。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各類誇大培訓效果、誤導公眾教育理念、制造家長焦慮的校外培訓違法違規廣告行為。
七、紮實做好試點探索,確保治理穩步推進。
23.明確試點工作要求。在全面開展治理工作的同時,確定北京、上海、沈陽、廣州、成都、鄭州、長治、威海、南通為全國試點城市,並選擇其他省份至少1個城市開展試點。第24、25和26條列出了試點內容。
24.堅決減少學科類校外培訓。對現有學科培訓機構進行重新審核登記,逐步大幅減少,解決過度濫用問題;嚴肅查處存在資質不合格、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以營利為目的等嚴重問題的機構。
25.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在課余時間為學生提供以興趣為主的課後服務活動,供學生選擇參與。課後服務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的特殊需求,比如發展興趣、特長等。可引入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後服務,由教育部門負責組織遴選供學校選擇使用,並建立評價和退出機制,對存在服務水平不高、在校惡意招生、不按規定提供服務、擾亂學校教育和招生秩序等問題的培訓機構,堅決取消培訓資格。
26.加強培訓費監管。堅持校外培訓的公益性質,充分考慮其涉及民生的特點,將義務教育校外培訓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科學合理確定定價方式,明確收費標準,堅決遏制濫收費、過度逐利行為。通過第三方托管、風險準備金等。,對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用進行風險管控,加強培訓領域貸款監管,有效防範“退費難”“卷款跑路”等問題。
八、精心組織實施,務求實效。
27.全面部署系統。加強黨對“雙減”工作的領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政府要把“雙減”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省級黨委(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重點任務,結合本地實際,細化完善措施,確保“雙減”工作落到實處。學校黨組織要認真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校外培訓機構要加強自身黨建工作,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28.明確部門職責。教育部門要做好統籌協調,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日常監管,指導學校做好“雙減”;宣傳、網信部門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網信部門要配合教育、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做好網上校外培訓監管工作;機構編制部門要及時為中小學補足教師編制;發展改革部門會同財政、教育等部門制定課後服務或收費標準,會同教育等部門制定試點地區校外培訓機構收費指導政策;財政部門要加強課後服務的經費保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做好教師績效工資的核定工作;民政部門要做好學科培訓機構的登記工作;市場監管部門要做好非懲戒性培訓機構的登記註冊和校外培訓機構的收費、廣告、反壟斷監管工作,加大執法檢查力度,會同教育部門依法依規嚴肅查處非法培訓行為;政法部門要做好維護和諧穩定工作;公安部門要依法加強治安管理,聯合開展情報信息收集、研判、預警防範,做好相關涉穩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負責指導銀行等機構做好校外培訓機構收費前風險控制,清理整頓培訓機構融資上市;其他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各負其責,抓好落實。
29.聯合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建立“雙減”工作專項協調機制,重點組織專項治理行動。在教育部設立專門的協調機制工作機構,做好統籌協調,加強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按照“雙減”目標任務,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專門工作機構,明確專項治理行動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突出重點、關鍵環節、薄弱環節、重點目標等。,並進行全面排查整改。對違法違規行為,要依法依規嚴厲處罰,形成警示震懾。
30.加強監督檢查和宣傳引導。將“雙減”工作的落實情況及其實際成效作為督導督導、無視群眾利益的專項整治、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監督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部門、學校及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各地要設立監督平臺和專門舉報電話,暢通群眾監督舉報渠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及時總結“雙減”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各地在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雙減”工作的同時,也要統籌管理3至6歲學齡前兒童和普通高中學生校外培訓,不得開展學齡前兒童網上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培訓班等名義對學齡前兒童進行線下學科(包括外語)培訓。不再審批新的學前兒童校外培訓機構和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普通高中學生學科培訓機構的管理參照本意見的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