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論姓氏的起源

論姓氏的起源

賜姓也是姓氏的重要來源。皇帝給某個民族壹個新的或現成的姓作為其成員的姓,即賜姓。

賜姓制度可分為秦以前和秦以後兩種。秦朝是中國姓氏制度發展史上的壹條重要分界線。秦朝以前,姓是姓,姓是姓,兩者截然不同。秦朝以後,姓和姓統壹了,沒有區別了。起源於先秦時代的姓氏壹直被視為姓氏平等。

正如我們在上壹篇文章中指出的,起源於原始氏族的姓氏圖騰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演變而歷史形成的。姓氏是氏族成員內部約定俗成的產物,並不是氏族之外的某個人賦予或偏愛的。這是氏族血緣身份的標誌。既然姓氏是氏族血緣“自然關系”的象征,就不存在“賜姓”這壹說,壹個氏族是“與生俱來”的。

但《史記》中有很多關於“賜姓”的跡象。如《尚書?愚公說:“是土生土長的姓氏。“《左傳》?隱居八年從公》說:“天子建德,生於姓,生於地。“《左傳》?相傳八年,紂王封舜的後代胡公主為帝,封他為陳。《左傳》?召公二十九年,傳舜帝賜為訓龍的顓頊的兒子姓董,姓桓龍。周說,漢武帝“賜姓於氏”,賜於姓“嗣”,施姓“遊俠”,斯曰姓“江”,施姓“遊祿”和“官話”。楚曰:“民皆官,諸侯之子能言能聽,皆官,惟物賜姓為民。”如果從來沒有“賜姓”的制度,這些古語是不是都是空話?

以上記錄要具體分析。通過對段落的分析,我們知道它們包括“給予自然”和“生命”。“尚書?”西土姓”和《左傳》在龔宇?”“與官話同姓?周瑜的“明姓”和賜於姓易、四嶽的姓姜都是“賜姓”,只是姓氏不賜。俞氏夷、四嶽氏姜不是給的,是從圖騰衍生出來的。俞氏易與四嶽姓氏及圖騰的淵源關系,前文已述。但“賜姓”或“賜姓”的制度其實是存在的。《左傳》?藏公八年,虞舜的後代被八年的周屠豐賜姓陳,二十九年被舜培養的顓頊之子,被賜姓董,惠氏為“”。在《周瑜》中,舜命禹家說“遊俠”,思嶽家說“遊祿”,在《周瑜》中,“與官透徹者,賜姓以督官”等。,不是給姓,是給姓,不能給姓。但石能給。上面說過,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姓氏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上面所列的所有事件都是與授予土地、官職和權力等活動同時進行的。在《左傳》所謂“故土姓”中,給以陳姓,舜命於氏為夏,四山為陸(夏、陸均為地名或陸)。《左傳》記載,順賜蜀安之子,姓“董”,姓“基隆”。其實“董”也應該是姓,而不是姓,因為“董”本來就有經營、餐飲、管理的意思,現代漢語中的“董事會”、“李東”等詞都取“董”。

綜上所述,所謂先秦時期的“賜姓”,其實就是指“賜姓”,或者說先秦時期只賜姓,賜姓是在壹個新的民族從其母族分裂出來時,由政府賦予壹個與其地位、財富、權勢相稱的正式稱號。所以,賜姓活動總是伴隨著新的“氏族”的形成,以及這個新形成的族群的力量。給予姓氏是壹種具有實際政治和經濟後果的行為。

秦朝以後,封建制被郡縣制取代,經濟政治大權被天子壹人獨攬。不再有獨立的政治和天子賦予的權力的藩屬國(封建制度在漢朝曾經是反動的,但很快就被壹掃而空,封建制度在秦朝以後只是曇花壹現)。權力不再由貴族家庭獨斷專行,而是由國家官僚行政系統來實施,也就是說。原本作為權力象征的姓氏,此時已經失去了意義。除了只是家族血統的象征,它不再具有象征權力的功能。也就是說,姓變了姓,或者姓統壹了。秦朝以後,皇帝經常賜姓,但此時賜姓與先秦時有很大不同。賜姓並沒有伴隨土地和權力,只是給了壹個家族某個名字,也就是允許它使用某個字作為姓氏。因此,秦以後,賜姓主要具有象征和榮譽意義,不再具有像先秦時期賜姓那樣的實際價值,而只是壹種精神鼓勵,而不是物質獎勵。

秦後賜姓與秦前賜姓的另壹個區別是,秦前賜姓導致了前無古人的姓氏。比如舜給它起了馴龍師的名字,標誌著氏族的誕生,也是龍的名字。但秦朝以後的姓氏分配,只給壹個人及其後代壹個現成的姓氏,這個人本來就有姓氏。比如天子可以把自己的姓給親信,允許後者隨自己的姓。可見,秦以後的姓氏分配並沒有導致新姓氏的產生,只是導致了部分家族姓氏的變化。

秦以後,最常見的賦姓活動是皇帝把自己的姓給臣子,作為對臣子的獎勵。而臣子可以跟皇帝姓,雖然要棄祖姓,有忘本之嫌,但跟皇族壹起往上爬,依然是壹種榮耀祖先、造福後代的福氣。

秦末楚漢之爭時,有個齊人叫婁敬,跟隨劉邦征服天下。這個人口才很好。劉邦得國後,共商建都大事。因為劉邦的手下都是東方人,所以大家都提議建洛陽為都城。只有婁敬力推眾將,說服劉邦建都長安,從而奠定了漢家數百年的基業。劉邦建都長安後,很高興,就特許婁敬姓劉,改名。

唐朝的皇族姓李。唐朝開國後,很多跟隨李氏家族征服天下的功勛大臣、開國元勛也被賜姓李。例如,羅毅、杜、王、徐氏、曹公(負責)、邰、胡大恩、齊、董等。、都因姓而改姓為李,於是這些支系的羅、吳、杜、曹等姓從此都改姓為李。

再比如天寶時期的英雄張中。因安祿山謀反,上書玄宗“恥與不從同姓”。玄宗稱贊他忠誠正直,特準他“移民京兆,以李為氏”。安家族因此得以改姓李,可謂“棄暗投明”。

唐朝鼎盛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繁榮,許多外國人羨慕唐朝的繁榮,投身唐朝。因為他們帶有異族色彩的姓氏與漢族的姓氏格格不入,所以經常改為漢族姓氏,唐朝皇帝也大開方便之門,把李姓讓給壹些投降的外國首領。比如唐太宗在位的時候,鮮卑拓跋部領部到唐朝,唐太宗賜姓李。唐太宗在位時,任命契丹首領庫克為宋默郡太守,賜姓李。唐玄宗年間,沙陀族首領朱燮壹心歸降唐朝,玄宗還封他為李氏。現在李已經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最流行的姓氏之壹,這可能與唐代很多不同的姓氏都改成了李有關。

宋朝皇帝在給姓氏方面也很大方。當在中國時,西番木征率兩州投靠宋朝,上天賜給他和他的兄弟們姓趙,分別命名為四忠、冀中、冀中、、醇忠、存忠。可見,他的姓氏只是為了獲得被賜姓者的忠誠。此外,西羌的降級歸於宋朝,宋朝也給了他姓趙。後來,建立西夏國的繼位,西夏的皇帝都以趙為姓。

明朝皇帝姓朱,他們還把朱姓作為“無形資產”,到處“收買人心”。比如蒙古人曾經給過朱氏。皇姓確實有很好的“品牌效應”,但不能濫用,否則會貶值,因為物以稀為貴,如果全民都取皇姓,皇姓也不會貴。所以歷代皇帝往往會給臣民起其他姓氏,而不是總是隨便給別人起皇姓。比如漢朝的傅家,本來不叫傅,漢朝始祖劉邦為了獎勵他支持漢室翼部的貢獻,就給了他傅這個姓。後來西漢名將李陵的後代投降了魏國。因為他們被魏帝稱為C殿,所以他們被授予C姓。半山區的祖先,唐代五代皇帝中的壹員,原姓劉,他是的壹員。因其仁義道德,被賜以員姓,後人以員為氏。唐朝時,回紇國的宰相原名叫愛惡,唐高宗賜姓愛,名洪順。後唐時期,契丹盧野阿寶的長子盧野想投靠後唐。唐封他為東單,後改姓李。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探險家鄭和不姓鄭,而姓馬。他是阿拉伯血統的元朝英雄單思丁的後代。鄭和是被明軍以宦官身份帶進宮後才被賜姓鄭的。蒙古拓跋扈的父親在明太祖朱元璋賜姓薛時加入了明朝。拓跋後,其父做官,賜名賓。父親死後,明太祖朱迪給的兒子取名叫萬。蒙古人帖木兒在永樂年間率兵投降,明封他為吳,國號鄆城。蒙古王子也在永樂投降,明封他為晉,號鐘。

由於賜姓,很多家族的姓氏發生了變化,使得後代的姓氏與祖先的姓氏有所不同。這壹點在按姓氏尋祖時壹定要註意,因為同姓李的人在唐朝以前不壹定都姓李,在1000多年前也不是自己的家族,有的還可能起源於西域少數民族。總之,賜姓、改姓現象提醒我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姓氏發生了復雜的變化,或雜姓,或同姓。姓氏的歷史並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人們第壹次遇到同姓的陌生人,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說“500年前有壹家人”,但事情未必如此。

(來源:人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