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大部分外教都沒聽說過“磨課”這個詞。精品課程前的“磨課”活動,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教師培訓形式。“磨課”有助於教師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改進教學設計,但也存在壹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從中外比較的角度看“研磨階層”
大部分外國同行都沒聽說過“研習班”這個詞,他們常常會對中國中小學常見的“研習班”活動感到驚訝。可以說,精品課程競賽前的“磨課”活動是我國特有的教師培訓形式。通常參與的老師會現場教壹節自己沒教過的課,有壹節精心準備的課。但這堂課通常不是參與教師的個人“作品”,而是通過教師的合作“打磨”出來的。這個群體在相關學科教學中的集體智慧是綜合的。壹般這種課要在不同的班級試很多次,同壹個教研組的老師會提出改進的建議,參與的老師會反復修改設計,方便再打。
近年來,國際上關於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研究成果表明,有兩類活動對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有顯著影響:壹類是能夠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活動;二是能引導教師關註學生想法的活動。在社會組織方面,有必要建立和發展壹種可以用批判和合作的眼光來審視教學活動的職業身份。相關研究表明,在強調個人主義、隱私和自主的歐美國家,建立這樣的身份認同是相當困難的。歐美國家的老師壹般不會質疑別人的教學實踐。不同意見壹般不會公開表達。而中國有“集體主義”的傳統文化底蘊,有利於這種批判與合作的職業* * *體的建立。優質課比賽前常見的“磨課”活動,就是典型的職業* * *體操作形式。
筆者曾認為“爭課”“磨課”等活動賦予了教學某種表演性質,似乎“上課”並不是幫助教師專業發展的好方法。然而,當我們深入到小學科學教育壹線時,發現大部分老師並不這麽認為,他們覺得自己在“磨課”的過程中收獲頗豐。
從“磨課”看教師收入
以某小學科學課“宇宙”單元第壹節課的“研磨課”為例,相關老師認為有以下好處:
第壹,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能力得到了加強。參賽老師第壹次在教室的四面墻上貼上了與實際方向壹致的標誌,太陽標誌貼在東面。同時,壹些學生被要求手牽手,面向外圍圍成壹個小圓圈,模擬地球的旋轉。壹個學生在模擬地球自轉時問:“是從南還是從北向東?”老師驚呆了。
課後老師舉起地球儀對比,指出地球運動不是平的,要貼方向牌的話,天花板上要貼“北”!選手們恍然大悟。
另外,有些同學模擬地球運動時,後面的同學被擋住看不到,互動熱情受挫。有老師建議模擬學生坐在地板上代替,後面的學生可能壹下子就活躍起來了。
第二,教師的註意力指向學生的理解能力。在第二次試講時,學生們討論兩座城市中哪個先迎來黎明。壹個學生說:“我覺得每壹個都要先迎來,因為妳每轉向壹面,另壹面就不是太陽了,另壹面又變成了太陽,意味著它變成了第壹個。它再轉過來之後,反方向的那個。
老師覺得學生表達模糊,沒有回應。但是,曾經教過小學科學課的校長說,這個學生的發言是“這節課最精彩的部分”,“這個孩子已經超出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他的發言是這節課最精彩的發言。他已經認識到這個循環,並意識到它會壹直持續下去。這裏是白天,那裏是夜晚,這裏是白天,那裏是夜晚。他已經在從空間的角度看問題了。”校長告訴老師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後來講師說,校長很欣賞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循環概念的自發理解,甚至以此作為學生思維超出教學目標的證據,這讓她很感動。雖然在場的非參與教師只是“旁觀者”,但他們的思維還是相當活躍的。他們主要關心的問題包括:他們的建議會得到怎樣的對待?如果我自己上這門課會有什麽影響?
小學的科學老師對學生的認知需求和能力非常敏感,他們會盡量避免他們認為超出這個年齡段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活動。這次“磨課”活動,很多老師都很擔心五年級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認為宇宙的相關知識和模擬實驗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
通過個人觀察,我發現“磨課”確實為教師提供了壹個討論教學細節的平臺,有助於教學設計的不斷優化,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獨特的促進作用。
“研磨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磨班”的成功經驗可以移植到其他班嗎?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希望,同壹個學科的所有老師在“磨壹堂課”之後,都能“照著老虎畫壹只貓”,從而促進整個學科教學的高質量“運作”。然而,在現實中,壹些思維模式也制約和阻礙著相關的教學活動。
壹、必須執行的教學結構“潛規則”。在第壹次講座中,講師通過討論四個相關問題來介紹教學:地球的形狀是什麽?是什麽導致了晝夜交替?地球自轉壹周需要多久?最後落到本課主題“地球自轉的方向”上。學生回答後,老師會詢問他們想法的依據,持續近9分鐘。
其他老師反復建議縮短導入時間,而指導老師強調她的目標是讓學生用證據說話。如果我們不深入討論,可能會給學生帶來認知問題。然而,在第二次試講時,導師妥協了。這種變化的驅動力是導入時間的“潛規則”——導入壹般是“5分鐘以內,最好是3分鐘以內”。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凱洛夫五步教學法”對中國教育的影響之大。這種教學方式將課堂教學時間分階段分解,但目前很多西方國家對課堂時間安排沒有強制性要求,也允許根據班級量身定制課堂結構。“導入時間短”的要求不壹定合理,導致教學目標與教學結構的潛規則相沖突,教師只能讓步。
二是“磨課”的程式化趨勢。隨著授課老師的建議被采納,壹節課的教學設計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固化,最後幾乎沒有靈活的余地。雖然每壹次試講面對的學生都不壹樣,但是第四次試講之後,師生之間的互動就變得可以預測了,因為老師的主要教學行為,包括步驟、時間分配、形式甚至語言組織都被打磨到了精細的程度。
綜上所述,“研習班”活動在促進我國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也存在壹些需要改進的方面。
第壹,在關註教學目標、教學結構和各種教學細節的同時,多花時間去揣摩不同學生的想法,防止課堂結構經過“打磨”後越來越僵化。
第二,要放棄建設“示範班”的幻想。在“磨課”中,要強調學生永遠是不壹樣的,教師要時刻準備接受教學新事件帶來的新挑戰,與學生壹起成長。
第三,評課的教學專家應該更加寬容,給教師更多的實踐空間,允許教學方法多種形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