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進行,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和挽救幹部,根據中央東北局的指示,當時人民電影工業的唯壹基地東北電影制片廠從1947開始,舉辦了四期電影幹部培訓班,培訓幹部520多人,其中參加電影工作的幹部440人,參加軍隊和地方文化工作的幹部70多人。這些培訓班堅持辦學方向和教育方針,為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教育積累了經驗。
新中國誕生後,周揚、、袁、等新中國電影界的領軍人物,在謀劃舊中國留下的斷壁殘垣的改造、建設和發展時,感到需要大量的電影專業人士來扮演和書寫工農兵。目前還不具備成立“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條件,委派陳波兒從實際出發進行規劃和實施。於是人民的電影教育開始了它的初級階段。在、謝鐵力、巴宏、、姚等人的領導下,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同意,於6月1950成立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並於7月初開始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招生。1950 9月14日,首屆三年制大學生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開學典禮。
表演藝術學院由陳波兒領導。遺址位於西城區石老娘胡同4號院,後逐步開發出石老娘胡同9號院、壽比胡同、大成巷三座校舍,占地* * * 3200平方米,使用面積2000平方米。在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中國* * *制片黨支部隸屬於電影局總支部,是第8支部。
演員壹班在1951和1952招收兩名轉學生,畢業時有55人。
1951新學年開學,招演員和編劇兩個班。演員二班24人,編劇班37人。
1951 5月,表演藝術學院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院。
當時的專業教師,多是來自解放區、部隊和國統區從事革命文藝多年的藝術家。授課老師先後有:王毅、、謝鐵力、陳懷凱、巴宏、李蘆玲、、、唐、、耿、、許、、、吳添、林毅。當時在教學方面,我開始學習已經傳入中國的蘇聯戲劇與表演理論,並編寫了《戲劇教程》等專業課的教材。同時,邀請裴文中、金克穆分別講授社會發展史和政治經濟學,王振智講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石東山、蔡楚生講授電影特色。此外,、周揚、、陳黃梅、於敏、俞平伯、丁玲、聶紺弩、孫、艾青、老舍、盛嘉倫等著名文藝家都曾來校作過專題講座。
在表演藝術研究院期間,雖然專業老師不多,教學計劃也比較簡單,但教授的課程涵蓋了文藝的方方面面,學生接受的知識也很廣泛。這期間沒有專門的教學設備,條件簡陋。做法是在院裏的磚地上,看電影得去電影院買票。教室和宿舍冬天都是燒煤球的爐子。學生實行供給制,雖然條件艱苦,但學風是團結、緊張、生動、嚴肅。
1951年秋,壹、二班演員、編劇赴湖北漢陽參加土改6-8個月。之後編劇班深入石景山鋼鐵廠參加車間工會工作,和石家莊工人壹起生活了三個月。1952期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以孫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業課、以教授為首的蘇南文教學院電教專業課、以錢家軍教授、範景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院動畫專業課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壹並調入電影學院。至此,電影學院成為了壹個有美術系和技術部的綜合性學校。這標誌著中國電影教育邁上了壹個新臺階。同時,學校搬進了皇姑墳的新校舍,在新街口的缺口外。新校舍占地3.3公頃,建築面積6900平方米,其中排練廳300平方米,劇場1.800平方米,教室和實驗室600平方米,在校址南側設置簡易操場1.500平方米。
院系調整後,1952電影學院參加全國高校統壹招生,開設了蘇州藝術學院轉來的新聞攝影、沖印、動畫三個兩年制大專班。除了專科班,沖印專業還招收了中專班。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電影放映,舉辦了少數民族地區電影放映教師培訓班。直到1954,先後舉辦了新聞攝影幹部培訓班、第壹期投影教師培訓班、俄語專業課等在職幹部培訓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院更名為北京電影學院。
1953 1953 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事務局第199次政務會議作出決定。"...電影局要積極準備條件,爭取在四至五年內成立電影藝術學院,培養電影人才,首先是編劇、導演、演員……”。在電影管理局制定的第壹個電影工業發展五年計劃中,有壹個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基礎上建立北京電影學院的計劃。根據國務院決定,文化部派出壹批留學生赴蘇聯和民主德國學習電影編劇、電影攝影、電影藝術和電影工程。組織專門人員考察蘇聯電影教育;同時聘請蘇聯電影教育專家授課,培訓教師。1955 165438+10月由蘇聯專家B·伊萬諾夫、B·卡贊斯基、A·西蒙諾夫、B·安東年科授課,為導演、演員、攝影師、制片人開設四個專題班,重點培訓教師。學員均為來自各電影制片廠創意制作部門的在職幹部,具有相當的實踐經驗,學制兩年。同時,學校配備部分教師,協助蘇聯專家隨班就讀工作和學習。
除了理論教學,蘇聯專家更註重課間電影作業的實習。因此,學校在原表演系的基礎上成立了實習辦公室,增加了電影實習設備和教學輔助力量。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4個專業班先後拍攝了《小白旗風波》、《叛亂》等9部合拍片,演員專業班排練了舞臺劇《敵人》、《第十二夜》。周恩來總理親自觀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並會見了蘇聯專家和學生,對專家的教學和學生的學業成績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1955年7月,北京電影學院籌備組的《北京電影學院籌建報告》被文化部上報政務局。7月2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對高教部作出指示,8月4日,教育部綜合司正式將該計劃列入名單。
從演藝學院第壹屆演員班到專業班,電影教育的最初歷史階段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急需和發展輸送了576名專業畢業生。其中:李、、、龐學勤、、孫瑜、、林、林農、王艷、、董克娜、楊晶、於洋、張桂蘭。、魏朵、、常艷、阿達等眾多著名藝術家,以及、於謙、劉國典、孔、等教授、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
6月1956,1日,國務院批準北京電影學院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任命王蘭喜為電影管理局局長、院長。書院成立後,學校設在新街口外街道小西天。專業系設置為電影導演、電影演員、電影攝影、放映教師專業課。同時參加了全國統壹招生。3個本科系(四年制)要參加專業考試(含初試和復試),已錄取86人。他們是新中國電影團隊的第壹批本科生。29名專科生參加了教師篩選專題課程。三個系的課程設置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講座課。在同壹個班級裏,分為:政治課、文史課、外語和體育課。雖然教材、劇目、書目等方面也包含了中國民族藝術教育的傳統內容,但教學計劃的框架基本采用了蘇聯電影教育體系。1958年8月,文化部批準成立北京電影學院實驗電影制片廠。
1959新增電影與美術系,本科五年制。和註冊學生。
1960年,文化部決定將北京電影學院新設立的電聲、化工、機械三個專業班的新生和教職工全部轉入電影學院,成立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工程系。
1961成立電影文學系,從文化部文化學院抽調15大二學生學習電影編劇和電影藝術理論,9月初開學。
1963上海電影學院撤銷後,美術系學生轉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術系(61班)繼續學習。
從1960到1965,有20篇短篇小說,71本書和許多由實驗電影工作室組織的本科生畢業班制作的紀錄片。其中,三部故事短片《過山龍》《大木匠》《父子》和兩部紀錄片《高爐焰火》《裝卸之歌》已在國內上映。
這壹時期的主要教學對象都是本科系的專業,但仍然堅持為電影事業的發展培養在職幹部。1959成立短訓部,培養了新聞編導、新聞攝影、錄音、顯影四個專業273名學生。今年舉辦了表演教師進修班,邀請了蘇聯表演藝術家尼·潘科娃來校授課。表演教師高級班1960年8月結業,演出蘇聯話劇《樂觀的悲劇》。攝影系舉辦“電視攝影幹部短訓班”、“科教電影攝影短訓班”,導演系舉辦“科教電影導演高級培訓班”,工程系舉辦“放映教師專題培訓班”。作為教學改革的壹項措施,1960表演系嘗試招收兩個六年制初中畢業生班。
自1960起,學院攝影系接受越南、柬埔寨、阿爾及利亞、印尼留學生學習電影攝影,導演系也接受阿爾及利亞留學生。
1959年3月,受中共北京市委委托,北京電影學院制作了每月兩期的定期新聞雜誌《新京報》,以反映北京各條戰線建設發展的新成就和新人物、新事。同時,他還制作了《修建密雲水庫》和許多關於北京工業和北京農業的大型紀錄片。
1960新京報被評為北京市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到1962秋,* * *發行63期。由於電影進口銳減,市委決定暫停拍攝。
20世紀60年代初,該課程加強了歷史課程的建設,增加了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和藝術概論,並為學生制定了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
從65438年到0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電影教育全面癱瘓。1970年5月,全體教職員工被分配到部隊農場工作,隨後學校的校舍、設備、電影資料、書籍全部移交,電影學院被掃地出門。
這期間,迫於壓力,電影學校陸續招收了大專、中專、高級班等22個“工農兵”專業班。
粉碎“四人幫”後,1977經國務院批準,恢復了原北京電影學院。
為了迅速重建北京電影學院,文化部於1978年3月成立了以王蘭喜副部長為組長,夢露、鐘敬之、沈申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撥亂反正,恢復了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五個系的本科招生,文學系通過舉辦進修班逐步恢復了本科招生。舉辦表演教師進修班,各部門舉辦幹部專業班。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電影幹部,1981年面向新疆、內蒙古少數民族學生招收表演、攝影、美術、錄音四個本科班。1982年7月,羅廣達、周傳基作為觀察員赴澳參加CILECT(國際影視院校聯絡中心)會議,學院派團考察東西部部分經濟發達國家影視教育現狀。
學院學術委員會恢復並創辦《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後,成立了電影理論研究室,先後組織了電影美學、中國電影民族化之路、中國優秀電影創作實踐、影視等系列研討會。教師在《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和報刊雜誌上發表了300多篇有影響的論文。各專業教師先後完成理論專著70余種,其中《攝影曝光控制》、《攝影鏡頭的表現與選擇》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國家級),《元美學》、《色彩學基礎與屏幕色彩》獲廣電部優秀教材壹等獎。在1987 -1992期間,獲得國家和部級優秀教材獎9項。
在歷史課程建設上,重建了7個國家的“電影研究”課程和35門選修課。
在1985年級的6個專業新生班試行“學年學分制”和“二四制”(按本科招生,兩年後按學分成績,少數學生專科畢業,其余繼續學習)。
在老師指導下的畢業表演中,畢業生的畢業作業《中獎》、《童年往事》、《亂世佳人》分別獲得國際大學生奧斯卡電影節獎和東京國際大學生電影節特別導演獎。
北京電影學院被1984錄取為CILECT成員學校,被1988選為管校。6月6日,1991,受CILECT委托,學院主辦了“亞太影視培訓研討會”,來自亞太地區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所高等院校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1984電影學院被授權招收研究生,並逐年擴大研究方向和招生規模。此後,與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以電影史和電影理論為研究方向的碩士教學班。
1989,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培訓中心成立。
1991 5月,學院制定了《十年規劃和八五規劃發展規劃綱要》。
1992年,學院決定設立“金蠟燭獎”和“北京電影學院獎”。後者是對師生和往屆校友所制作的電影作品的榮譽獎,以表彰他們在電影創作上的突出成就,從而推動電影教育,促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獎項分為大獎、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七個類別。5月5日,1993,“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金燭獎”首屆頒獎大會舉行,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用金色鐫刻在校園金字塔紀念碑上。
1993、1994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合作建立校際雙學位學術班。從1994開始,研究生招生計劃擴大。
1995,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合作辦學,成立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此外,北京電影學院董事會成立。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國家廣電總局簽約共建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協議,北京電影學院還將在通州區建設占地500畝的新校區。建成後將保障6000名學生在校學習,比目前的學生培養規模增加壹倍以上。
2015北京電影學院舉行65周年校慶。中信國安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電影學院簽署聯合辦學戰略合作協議,北京電影學院相關專業中專將遷至河北香河中信國安第壹城。